评价一个中医好不好,和年纪老不老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学中医,如果没有精神支撑,是很容易半途而废的。 现代的中医学教育正在培养中医的“掘墓人”? 读经典,拜名师,在临床中不断打磨自己。 2009年,我在高考志愿填写了“蓄谋”已久的志愿——XX中医药大学。 从此,如愿地开启了一个小中医的求学之路。 我觉得,一个人从事了自己喜欢的事业,那是件很幸福的事情。所以,十年间,即使遇到了很多困难和困惑,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自己当初的选择。 ——学医十年,写给自己,也写给同道者 “废除中医”?我为何还要学中医 我们这代人,像医圣张仲景一样“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学中医者,少之又少。并不是说我们这代人没有古人那种悲悯的情怀,实在是因为时代不同,在那种医疗卫生环境落后,天灾人祸战争不断的年代,宗族“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在看到人们饱受病痛的折磨,接二连三失去至亲的锥心之痛后,仲景便开始精究医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身”。 而我亦觉得,和平年代的人们,丰衣足食,科技发达,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然而医患关系紧张,废除中医的呼声不时甚上尘嚣,在这样一个节点上,学习中医,传承中医文化,仍然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我曾听闻一些厉害的中医大夫,拯救过一些被现代医学判了“死刑”的患者,给了好多人绝处逢生的希望。而我本人,也曾因小时体弱多病而就诊于中医,后来身体日渐恢复。 我觉得,能给人带来希望,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因为曾在黑暗的时候,被别人给的希望温暖过,所以也希望将来的自己,能够温暖别人。 中医不仅是一门技术,她更是一门艺术 很多人说中医是“玄学”,这并不正确。但在外行人看来,中医确实有点“玄”。因为中医的哲学基础建立在“阴阳五行”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医和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学科看起来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所以,学中医难,那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方可理解中医高深的理论。 就我而言,我认为不同于现代医学可以依赖的高科技诊断技术的普适性,中医最大的遗憾是其不可复制性:中医思维是不可复制的,好的中医大夫是不可能批量生产的。 这是由中医的性质决定的。还记得十年前,我刚步入中医的大门,中医基础理论的第一堂课,当时的任教老师掷地有声的一句话:“中医不仅是一门技术,她更是一门艺术。” 艺术,是不可复制的。您能指望百年间这个世界上出几位贝多芬、肖邦那样的大音乐家,能出几位达芬奇、莫奈那样的大画家? 如果连如果连英文期刊都看不明白,又如何海纳百川呢? 中医学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我在这里且不说百年前如何随着国门的打开,西学东渐,好的、不好的中国传统文化,都被打上了“糟粕”的封印,被丢弃在角落,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在这里我得感叹一下,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文化都不认同,那是多么没有归属感,多么可悲的事情)。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中国文化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纵观历史,显而易见。比如,佛教文化在当时亦是外来文化,而它能够和中国文化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并不排斥中医专业开设医学英语、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诸如此类的现代学科,回顾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的“生化”科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走在世界最前列的。例如,火药是炼丹时发现的。 晋代《肘后备急方》的作者葛洪,是一位道士、医药学家,也是研究置换反应“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化学家。天花这种传染病,就是他首次记载的,并且指出传染病是通过空气传染的,不是上苍对人类的惩罚。而现在,研究化学、流行病统计学最发达的是欧美国家,如果连英文期刊都看不明白,又如何海纳百川呢? 信念,是个好东西 我还固执地认为,评价一个中医好不好,和年纪老不老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医固然有经验积累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先天禀赋及动手能力,以及后天的努力都占了很大因素。一个厉害的中医大夫,一定是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显露锋芒。而那些庸医,年轻的时候是小庸医,老了也极有可能成为老庸医(虽然毒舌了点,但都是实在话)。 学中医,如果没有精神支撑,是很容易半途而废的。 信念,是个好东西。 学医十年,每当我困惑的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我会用古代大医们的故事勉励自己。金元时期的医学家,“补土派”创始人李东垣,是我的精神导师,李东垣生于金元交替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临死前,将自己毕生的心血交给徒弟罗天益,并对他说:“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甫,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李东垣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心系天下后世,实在另人感动。 中医前辈们著书立说字字珠玑,即使生逢乱世,饥饿、杀戮和动荡都磨灭不了他们“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我们应该感激自己生在这样的太平盛世,可以衣食无忧地坐在宁静整洁的教室,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而又有多少人珍惜这样的机会呢? 学院派中医,何去何从? 很多人都说,现代的中医学教育正在培养中医的“掘墓人”。我本人作为学院派出身,觉得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过于夸张。相较于古代中医的“择人而传”,现在的中医传承方式就显得简单粗暴多了—高考。就我身边的同学来说,有一小部分是懵懂的状态下在志愿单上填写了中医药大学,来了以后发现对“阴阳五行”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我不知道这部分同学将何去何从。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是真的热爱中医,或者本身就有家学渊源而来学习中医,这一部分同学,我很仰慕他们,他们总是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三句话不离《黄帝内经》《伤寒论》。 但我想说,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觉得中医是个技术活,自己的高考分数也去不了别的专业,那就来学门手艺吧。其实抱有这种想法,我觉得很真实,因为我亦是出于这一部分考虑,再加上的确也喜欢中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动机不纯”不代表就学不好中医,我的这类同学中,不乏一些悟性极高又勤奋刻苦之人,他们毕业之后奔赴临床一线,因为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很快就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这些优秀的同学让我觉得,中医一定会再度辉煌起来的。 以后的我,会继续在中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读经典,拜名师,在临床中不断打磨自己。 希望我和我的同学们,能为传承中医尽一份绵薄之力。 最后,附上一段所有中医学子时都学过的一段誓言——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大医精诚》 |
|
来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