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以神话故事起头,以宿命论预示人物命运结局,构筑作品整体结构,起到提纲挈领统领全文的作用。这样的开篇富有中国特色,读懂开篇部分,就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就找到了一把打开贾府大门的钥匙,尽览府中众人的人生命运。 以神话传说交代故事的来由,引出男主人公。作品一开篇就说到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修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零下的这一块,最后没有用到,千年修炼,它通了灵性,央求一僧一道带它到“温柔乡”“富贵场”的人间走一遭,于是这块“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石头便跟着贾宝玉“含玉而生”,被称为“通灵宝玉”,这也是贾宝玉名字的来由。可以说,这块玉和贾宝玉就是合体,它就是贾宝玉的命根子。此后,它投胎人世的故事便刻在这块石头上,名为《石头记》。后又以书中《红楼梦曲》的名称和“悲金悼玉”的悲剧,改名《红楼梦》,意寓贾府的富贵荣华终是南柯一梦。 前世宿命的述说,预示着人物的关系和悲剧性格。第一回写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分别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他们前世有缘,今生再聚。绛珠仙草生长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神瑛侍者居于赤瑕宫,他们的缘分起于神瑛侍者对绛珠仙草的浇灌之恩。绛珠仙草因得到神瑛侍者的日日浇灌,得以延年益寿,再经过天地精华的滋润,最后修炼成个女体,即林黛玉。 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她也随神瑛侍者一起下世投胎为人。因此当贾宝玉第一眼看到林黛玉时,就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似疯似颠的话,也揭示了两人今生的遇见是前世情谊的因缘。小说中林黛玉敏感多疑,跟贾宝玉在一起时,忽而嘻笑,忽而嗔目,继而伤感,抹泪不止。林黛玉这种多愁善感,“听曲伤心,看花落泪”的性格,正应了那句“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的报恩之言。 小说第五回《红楼梦曲》和判词预示了贾家和众女子的命运。小说写到贾宝玉在秦可卿的卧室里午睡时梦游太虚幻境,在警幻仙姑的引领下听了《红楼梦曲》,看了《金陵十二钗》正本,发现了天机,我们可从中预知贾府的兴衰离合。比如《红楼梦曲》里的“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的性命……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再如“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这些曲词,预示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曾经的皇亲国戚、富甲一方的贾家的灭亡是摧枯拉朽的,顷刻间由盛而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贾府中众人也是命运多舛,家破人亡,令人唏嘘。 再看那些判词。贾宝玉在“薄命司”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以诗配画的形式暗示了贾府里最重要的十二名女子的人生命运。比如暗示林黛玉和薛宝钗命运的判词,“玉带林中挂”,倒过来读,就是林黛玉的名字,虽然她拥有“咏絮才”,能诗善文,但最终“林中挂”命运凄惨。薛宝钗拥有“停机德”,贤惠体贴,举止得体,热衷于让贾宝玉去求取功名利禄,是封建道德标准的女子,但最终“雪里埋”,孤独终老。 再看看贾元春的判词,“三春争及初春景”预示她在贾家众姐妹里享受最高荣誉,“榴花开处照宫闱”,她入宫被封为贵妃,给贾家带来了极高的政治地位,但最后在“虎兕相逢”的宫内斗中郁郁寡欢而亡。除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作者有意放在同一判词里外,其他十人每人都有一首判词。作者以梦的形式,巧妙的用判词暗示了贾府里十二名女子的终极命运,真是独具匠心。 曹雪芹巧心独运的开篇,高屋建瓴,总领全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布局谋篇,在曹雪芹刚写到第八十回就去世后,高鹗才能据此续写后四十回,让人物命运有了完满的结局,让《红楼梦》最终成为一部完整的小说,让后人得以窥见《红楼梦》的全貌,也因此让“红学”成为研究热门,《红楼梦》热经久不衰。 作者:浮云(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