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老祖宗总结出来的识人智慧

 昵称38194863 2019-04-05

千百年之久,中国流传下来很多文化,这些文化丰富多彩,可以说已经被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文化完全可以被当作老祖宗们的智慧结晶,时至今日几乎每个人都在接受这些文化的熏陶。文化也分为甚多种类,像名著、史记、诗歌等,但受众面最广的就是普通百姓口中所说的俗语,相信大家都听过吧!      

俗语之所以有如此深的影响力,是因为俗语不仅有说社会、礼节、志向、节气的,还有说家庭、人际、交往、经验、事理、规律的等等。俗语大多都是简短而又干练,说出来都虽然都是大白话,但是丝毫不影响俗语所自带的哲理魅力,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就是俗语“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老祖宗用自己的智慧总结出来的识人方法。     

清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清明节,清明节又被称之为踏青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从清明节开始到现在,清明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明节一般是指在春分后的第十五天,通常清明节左右,天气就逐渐稳定下来,能够稳妥的去掉冬衣,开始准备过春天。     

回到咱们这句俗语上,老祖宗说:“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究竟说的是啥意思呢?清明拆不拆絮,和人老时候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清明不拆絮说的是这个意思,清明也算是天气正式暖和起来,古时候的人冬天穿的衣服大多都是用棉花做成的,经过精致的加工为寒冷的冬天做准备,过完冬天之后,就会把之前穿过的棉衣拆洗一遍,把棉花的絮絮全部在天气好的时候晾晒,最后再收拾放到包袱或柜子里。     

之所以说“到老不成器”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懒散到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清洗,这个人一定是没有什么大出息的,一点点的小事都不愿意动手,所以看人都是看小细节的。有句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就是说一个人小时候的行为表现,习惯态度等对他的成长以及一生都会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也是“到老不成器”的原因之一,俗语不俗,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人们口口相传到今天的俗语,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这句俗语,虽然现在很少有人再去穿用棉花做的衣服,也不再去拆絮了,但换季的时候像羽绒服、棉裤等还是要清洗规整的,大家认为有没有道理呢?

文字编辑:学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