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多人说赵孟頫的字不宜学太久,这是怎么回事?

 对岸合欢树 2019-04-05

赵孟頫书法不宜久学,是由来已久的说法。对于有志成为书家之人,有一定道理。

赵氏在中国书法史上是重量人物,继宋之后恢复古意,返本开新,创出了不同于唐与宋的书法路线,宗述二王,远召六朝,为集大成的巨擘。赵氏书画皆成宗匠,把文人书画传统发挥到新水平,诸体皆能,尤精楷行,前人赞其复活二王风貌,赋予华美新姿。然而,赵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所在。明朝冯班云:“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之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赵殊精工,直逼右军,然气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观也”(《钝吟书要》)。

赵在笔法上继承二王处甚多,唐李邕(北海)之后第一人也。然而,甜美妍熟,工巧过甚,具右军之形无右军之气,不备古朴浑成,不见清刚如龙。至其晚年,如《胆巴碑》《妙严寺碑》等系列真迹方见李北海“如象”之气,赵氏书境于此方成。

赵孟頫走的是官场正途,典范人生,秉持的是主流性的正雅,不是以内驭外,纯乎一心,而是趋迎外境,主流立教。元朝是两汉之后对中国文化最不尊重的朝代,创造性的东西也相对最少,赵孟頫迎合了这种新文化格局,以“复古”之态,努力表现出“雍容贵气”,笔笔有来历,字字有主张,平和华丽,长歌善舞,衣带圣贤,步履祖法。外壳故然有,精神却是没了,内在的文化自由自在、开放竞争的底气早被窒息了。赵书不耐看,里面的东西不多,这是个关键,如同“中年帅老哥”,走流量走粉丝,太过人设。后人对赵书成败多有议论,歧义不断,全部原因集中于此。

没有浩然之气的字,创新驱动就不足,就是表面化的东西。历代文化,集大成欲望过盛的时刻,均是文化出现停滞的时刻,汉朝末年的经学、唐朝贞观到安史之乱的儒学、清朝康乾到光绪的官方经学,都是证明。“集大成”的本意就是追求“皆备于我”,不开放,没有未来。书法史上,你看看明朝,直到明末清初,有一批读书人因时局之乱,觉醒过来,不信邪,傅山、八大山人等打烂了从赵而来的传统,狂野一回,书法的创造创新才重新启动。所谓赵董“正途”,从台阁体到乾隆爷,越走越弱。

中国书法的精华处,不在“漂亮”,不在笔笔端正,形神俱佳处以入神者为胜,神韵气度超拔,立于天地间,万物皆备于我,方是真髓。法度处出天人,物理处见神道,无形的比有形的重要多了,本质多了。赵孟頫一路的理解处理,总体说并不高明。而一旦定位于此,很难脱俗。

赵孟頫书法方面的制约,初涉书法之人很难理解,越年轻越感性越难。唯有深入书道多年,读史品人,思接古今,有一定积累才会明白。因而,我同意一个观点:有心书道成才的年轻人,不要从赵孟頫入手,这不是一条康庄大道,赵书只宜参照。当然,你的目的只是写一手好字,圈粉置地,那另当别论,这个我不阻人发达,哈哈哈哈哈!

2019.4.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