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部在公司地位差别巨大,有很受重视的,也有当你是个屁的。有的是一把手直接管理过问、新闻稿都要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的修改;有的是归属于市场部下面顶多算个“二级部门”。 公关确实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我挺反对为了提高公关部在公司的地位,就硬要说成“公关万能”的做法。亏心不?不自抬身价,也不妄自菲薄,很难吗? 举个例子好了。比如,我不认为公关部是在整个公司体系里“决策部门”的身份。但是,公关部提供的是必不可少的需要优先考虑的决策依据。 也就是说,如果最后的决定是用百度算法来决定的,公关部给予的决策建议就是“高权重”的,妥妥排在搜索前3。 前几天有看到吐槽各部门口头禅的图,公关部的是: “建议别做”就是不肯干活儿、推脱责任、没有建设性意见? 呸,我他妈这是在救你。 如果你觉得说“建议不做”就等同于“公关没有水平”和“公关什么都不懂”,那我们掰扯几句。
以下,是公关给出决策依据的主要角度,也就是凭什么“建议别做”的。 1、 是否“可以” 对于重要决策,大型公司的正规做法,都是要求在项目负责人确认业务端无误之后,再进行“三方并签”。 三方分别是:法务、IR、PR。(如果是非上市公司,则没有IR) 法务主要负责看法律层面“可不可以”,依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随便一条拿出来都可以拍死你。 IR,就是投资者关系,就是国内的董事会办公室,主要负责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层面“可不可以”,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真实沟通信息。依据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弄坏会掉股价,分分钟几个亿。 PR,就是公关,负责公司形象和品牌传播层面的“可不可以”,依据是……呃……没有。就看公关部的经验和判断了。我们主要靠气势碾压! 2、是否“合适” 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对外传播,不是所有研发觉得“牛逼”的东西,公众都一听就懂,一听就买账。 我们前阵子做了一个高高高高高高高科技的产品发布,超超超超超超超级厉害的博士当面给20几个条线记者讲了几十分钟,记者也没怎么太弄明白,更不要说普通受众了。 产品角度最“厉害”的,不一定是传播上最有利的。注意,说的是“不一定”,毕竟我们也非常希望二者是重叠的。 3、是否“划算”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大张旗鼓的说。公司那么多部门,每个部门把产品当作自己的心头好、疙瘩肉是很应该的,不觉得自己的产品好,还不正常呢。 但是,公司传播资源是有限的,是要做取舍的。结果就是,公关要出来做恶人。 公关有2点优先考虑,首先是挑最符合传播主线的,集中火力说一个事儿;其次是要考虑整体传播节奏,也就是说疏密适当、有起有伏,不要抽风似的一下子爆棚,一下子又屁都没有。 4、是否“有潜在风险” 所谓潜在风险,可以理解成是一些有的没的。我说过好多次了,“想太多”是公关人的基本素质,心大得要漏的人,是不适合做公关的。 随便说几个潜在风险,比如,是否过早透露会被竞争对手抄袭,是否曝光研发团队会被挖墙角,是否目前舆论对这个话题并不友好,是否行业正在面临微妙期谁先出头谁倒霉,是否最近主管部门忙于别的事务要换另外一个时间发布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等等等等。 反正,能想到的,都列入考虑。 5、是否“长远” 业务部门有月度指标、季度指标、年度指标;也有月度奖金、季度奖金、年度奖金。这种设定下,要求他们优先通盘考虑“长远”,你不是疯就是傻。 公关是长期工作。公关部最讨厌的问题是“明年可以卖多少台”,“3年可以达到多少营收”,不能说,统统不能说好吗? 只要说过,日后都被会翻出来,鞭尸。 所有信誓旦旦的“放狠话”,都是公关的心病。我以前说过,“说句不好听的,业绩不好就算整个部门被裁掉,当时放的屁还挂在网上呢。” 很多时候,业务报送的只是下个月要搞的活动是怎样怎样的,而公关看到的是3年后填不上的巨坑是怎么样。 所以,如果你们的公关靠谱,她们又建议“别做”,那就先消停点吧。 投稿丨contact@prviewchina.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