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很多人临摹功底深厚,但是很难出帖,导致不能形成个人书风?

 对岸合欢树 2019-04-05

这个问题非常的现实,自古至今很多书家都曾被此困惑,学着学着就出不来了,当然如果说你就是喜欢这样,那另说。几乎每个学书法的人都希望能自成一派,而不是步别人后尘。这也是很多前贤教育我们说的“师古而不泥古”。

启功《临玄秘塔》

首先我们先说说为什么要临帖?如果怕临帖出不来,那为什么学书法还必须临帖呢?临帖就是拿古人的碑帖为我们学习书法的榜样,然后我们对照着范本摹仿、练习,这是学习书法的不二之路。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身的学习规律,有不同其它的艺术表现效果和方法。书法也是这样,与一般的写字不同,它是要求有一定的法则和技巧在里面的。而这种特殊的法则和技巧不是每个会写字的人都懂的,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

赵孟頫《临圣教序》

我们学习的对象就是古人的法帖,临摹古人法帖就要学习这个法帖在用笔、结字和章法方面的法则、规律,然后再学会古人表达艺术效果的方法和技巧。这就需要我们第一忘掉以前不合书法要求的方法和习惯;第二从头学习书法艺术要求的法则和技巧。说白了就是要培养一种好的书写习惯,就像学钢琴一样,练得熟了就能弹奏了。任何艺术的学习,刚开始都是摹仿,在摹仿中细心观察、领悟其中的奥妙(法则和技巧)。

临帖就是掌握古人的法度,熟悉前贤的一书写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不失掉我国书法的传统性、民族性,才能具有创新的坚实基础。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独树一帜的大书法家,没有不重视临帖的。

启功先生临《米芾苕溪帖》

临摹初期我们总是要求要尽量和原帖一样,当时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会了范本中的技巧和法则之后,就要学会运用它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很多人临帖很容易陷入牛角尖,非要临的和原帖完全一模一样,这就走入了误区。临摹的目的不是为了作复印件,不是为了作假,是为了熟练手下的功夫,学习古人的优点,这才是目的,这要把握一个分寸的问题。

临帖时,启功先生的那句话“透过刀锋看笔锋”非常有道理,因为我们初期学习书法的范本,很多都是碑帖,你用软软的毛笔非要去表现那种“刀斩斧齐”的效果,就很容易走入误区。另外你像颜楷的“捺脚”是很有特色的,另出了一个小道,这是跟唐代的制笔工艺有关的。唐笔主锋较硬,旁边的副豪渐外渐短,因此容易形成颜楷的这种“燕尾”效果。而临帖的时候,很多人刻意就去模仿这种效果,最后往往陷进去就出不来了。

临摹的过程一定要动用心观察,多用脑子思考,这样才不会深陷进去,最后造成不能“出帖”。另外就是多临摹一些名家的法帖,不要抱着一家从小学到老。只有遍临诸家,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