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林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约,全程可分为七段: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江南运河自长江南岸六圩——镇江谏壁口,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平望至杭州。江南运河历来有黄金水道之称。 ![]() 运河水绵延不断,许多历史演义、民间传说、诗词书画流传至今,这其中,也有许多动人的浪漫故事。 于是,我们选择了初春,行走大运河,重温历史,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走近运河。 行文至此,我忽然又想起了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姓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短短三首词,不满两百字,却高度概括了江南的美丽:景色美、风物美、女性美。第一首是总写,表达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第三首分别是写对杭州、苏州的怀念和向往。 岁月流逝,美景依然。你还可以坐在运河边看日出日落,听渔歌晚笛,或沉思,或遐想,或发呆…… 乾隆钟爱烟雨楼 我们的运河之旅第一站是嘉兴。嘉兴与吴江交界,是邻居。去邻居家串门没有一点拘束感。虽然曾来过几次嘉兴,但泛舟南湖于我还是第一回。 全程负责我们这次活动的,是吴风越韵旅行社的小汤,一个很典型的江南女子,长得很清秀,作自我介绍时,她说,可以叫我小汤、汤导,也可以叫汤汤。说完,头微微一扬,开心地笑了。小汤已经做了十五年导游了,她说,虽然做得不是很优秀,但这么多年能够坚持下来,感觉也不是很容易的。小汤家在盛泽,离嘉兴很近,对这座不太大的江南古城还是比较熟悉的。 我们坐上一条游轮,开始了南湖之旅。南湖面积不是很大。船慢慢靠近湖心岛,嘉兴的小汤说,其实这是一个人工岛。岛上有著名的烟雨楼,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八次登上这个小岛。由此可见,乾隆对江南美景的留恋与向往。“南朝四百六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楼之名由此而来。可以想象,烟雨蒙蒙,水天一色,江南水乡的亭台楼阁都若隐若现地呈现在眼前,是仙境,还是梦境,简直无法形容与比喻,只有一个字,美。 可惜,我们没有遇上这样的场景,风和日丽,气温很高,甚至有初夏的感觉。如果在细雨中饱览南湖的景色,我想,会别有一番滋味的。 湖心岛的岸边,停泊着一大一小两条渔船,小汤告诉我们,这就是传说中的红船,中共一大就在大船上召开的。 那两条船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中国的现代史,就是在这里翻开了新的一页 南湖旧称鸳鸯湖,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慕名而来,有苏轼、杨万里、张岱、钱谦益等等,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最有名的,应该推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鸳鸯湖棹歌》组诗作于康熙十三年(1674),仿民歌以写嘉兴风物之美。《鸳鸯湖棹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先生在《关于竹枝词》一文中谈到竹枝词时说:“元明之间所作亦不甚少,唯清初朱竹垞的鸳鸯湖棹歌出,乃更有名,竹枝词之盛行于世,实始于此。”周作人对竹枝词很有研究,而且,他自己写了不少有竹枝风味的儿童杂事诗,至今在读书界深受好评。 张岱早年喜欢游山玩水,名胜古迹见过不少,嘉兴的南湖也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在《烟雨楼》一文中记述了南湖的景色以及当年游览时的情形,文中说:“嘉兴人开口烟雨楼,天下笑之,然烟雨楼故自佳。楼襟对莺泽湖,涳涳蒙蒙,时带雨意,长芦高柳,能寓湖为浅深。湖多精舫,美人航之,载书画茶酒,与客期于烟雨楼……” 说起南湖,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他在晚年写回忆总结时,说:“我在朝五十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西巡,二是南巡。”他一生六次下江南,八次到烟雨楼。第一次到嘉兴,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首次南巡由京师出发,同行的有皇太后钮祜禄氏、皇后嫔纪,还有随从大臣侍卫人员,达2000余人。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二月,乾隆抵达苏州吴江,嘉兴知府早一日就率领地方官员出境迎驾。船抵南湖,轻烟拂渚,晨雾迷漫,湖心岛上楼台亭榭若隐若现。乾隆被这独具江南水乡特色的烟雨风光迷住了。于是,情不自禁,诗兴大发。乾隆每次到嘉兴,都要登烟雨楼,并挥笔题诗赞颂一番。 第五次南巡时乾隆已70岁。当天晚上,他就在烟雨楼过夜。临走时带去烟雨楼图纸,回京后在热河行宫避暑山庄青莲岛上仿建一座烟雨楼,第二年竣工,耗银3万5干余两。 乾隆四十九年(1784)第六次南巡,已是75岁高龄了,临别南湖时有这样的诗句:“不拟南巡更临此,鸣榔欲去重徘徊”,对烟雨楼留连忘返,久久不忍离去。 苏曼殊魂伴苏小墓 带了两本书去旅行,一本古人,一本今人,古人叫张岱,今人叫黄恽。张岱的是《西湖梦寻》,黄恽的是《燕居道古》。古人的书难读,也难懂,张岱的文章好在不算长,所以好读一点, 张岱有五种书存世,我有了四种。《西湖梦寻》记得买了好几年了,是和《陶庵梦忆》一起买的,都是很薄的,但至今未能认真看过。 张岱去过杭州,住了很长时间,在西湖边,做过梦。 张岱是在阔别西湖二十八载之后写了这本书的。张岱说,西湖没有一天不到我的梦中,梦中的西湖,也没有一天离开过我。他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他说:“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妹,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居他氏已二十三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溪,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于徐,惟吾旧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张岱感概不已,于是写下了72篇有关西湖的掌故,表达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西湖梦寻》中有一篇《苏小小墓》,文中写道:“苏小小者,南齐时钱塘名妓也。貌绝青楼,才空士类,当时莫不艳称。以年少早卒,葬于西泠之坞。芳魂不殁,往往花间出现。”宋朝时有个叫司马植的人在洛下梦见唱歌的苏小小,后来因苏东坡推荐,到杭州秦观幕下做官,去西泠苏小小墓拜谒。“是夜,梦与同寝,曰:'妾愿酬矣,’自是幽昏三载,才仲亦卒于杭,葬小小墓侧。” 时隔九百多年以后,诗僧苏曼殊在上海期间,经常去杭州,放棹西湖,可能是出于某种特殊的感觉,苏曼殊常去凭吊苏小小的埋骨之处。1913年秋,二次革命失败,他避郑汝成通缉来到西湖,以苏小为题赋诗一首: 何处停侬油壁车,西陵终古即天涯。 拗莲捣麝欢情断,转绿回黄妄意赊。 玳瑁窗虚延冷月,芭蕉叶卷抱秋花。 伤心独向妆台照,瘦尽朱颜只自嗟! 苏曼殊对苏小小的凭吊,一方面是咏叹她的才情美貌,最主要的是她出于苏门。惺惺相惜,苏曼殊希望香魂常伴。1924年6月,苏曼殊的灵柩从上海移葬西湖孤山,在苏小小墓附近。如果他地下有知的话,大概也会感到欣慰而含笑于九泉了。 钗头凤一曲传千古 去绍兴,最想做的几件事是:到咸享酒店喝酒、吃茴香豆;寻访三味书屋,看看先生童年求学时刻在课桌上的:“早”字;游沈园。 很遗憾,这几个愿望都未能实现。 ![]() 我们坐在乌篷船里,穿行于江南的水巷中,河道很小,两岸的房屋显得很陈旧。这样的景象,与苏州平江路、同里、周庄都十分相似。仿佛不是在红尘滚滚的城市中,仿佛是在梦游。 同船的书法家壮实、魁梧,犹如北方汉子,他却能说一口颇为流利的绍兴话,与戴着乌毡帽的船老大交谈。 书法家说,他的祖籍是绍兴,乌篷船的记忆最早来自鲁迅的作品,后来是知堂的散文中。 《泽泻集》中有一篇题为《乌篷船》中的文章,书信体,信中写道: ……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 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a)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这封信是周作人写给自己的。 我们坐的就是周作人说的脚划船,也就是小船。 坐一回乌篷船,可以说是不虚此行了。 绍兴,对我来说,最念念不忘的应该还是沈园,那里藏着著名宋代诗人陆游和表妹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陆游与唐婉分手十年后的一个春日,两人邂逅于沈园,陆游在墙上题《钗头风》一首,唐婉读后感慨万千,一病不起,抑郁而终。病中也和了一首《钗头风·世情薄》。 陆游一生多次重游沈园,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篇。 84岁,陆游不顾年高体弱,再游沈园,作《春游》诗:“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次年,陆游带着怅惘和无限的思念离开了人世。 虽然没有去成沈园,但终于在运河边的一家酒店里喝了一杯绍兴老酒。 一杯酒,满满地装着远去的风景和还在继续流传的故事。想起一句歌词:“与往事干杯”。这一句写得真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