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3/30 —2019/6/30 地点:今日美术馆(北京) 《爱的艺术:旅人日记》,是继《爱的艺术:亲密》之后,超级展览IP“爱的艺术”推出的第二季展览。从全球十余位艺术家的旅行故事出发,展现了过往四十年日新月异的中国面貌。此次展览首次集结波普艺术先锋安迪·沃霍尔、法国电子音乐之父让-米歇尔·雅尔的珍贵作品,重现两个西方先行者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之旅。同时,时晓凡、秦思源、邱黯雄、雷磊等八位艺术家将以摄影、动画、声音等不同媒介,捕捉中国的社会变迁,带来一个丰满、多样、浪漫的中国故事。同时,安迪·沃霍尔生前参与制作的最后一部影片《安迪·沃霍尔:中国制造》,在展览中与观众首次见面。 20世纪以来,随着媒体通讯与交通方式的发展,旅行成为大众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旅行不仅定义了一种摩登的生活方式,更带来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催生出对当代文化的全新想象。展览分为“旅行”、“回忆录”、“旧梦”与“目的地”四个篇章,通过现实与想象、过去与未来、此地与他方之间的迂回线索,带领观众进入一次跨越时空的旅程。 2 出走与归来——潘玉良的绘画艺术 时间:2019/3/8—2019/4/21 地点:中国港口博物馆(宁波) 潘玉良是中国20世纪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她接受了西方体系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合中西于一冶”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对近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的油画作品在写实主义、印象主义及野兽派等众多西方绘画流派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描手法,把中国画富有感情的线条造型和西画具有强烈表现力的色彩作了较好的结合,既丰富了西画的表现手法,又将中国画的意境、诗情蕴含其中。色彩线条互相依存,用笔俊逸洒脱,赋色浓艳,别具特色。 展览分为“中西合璧:潘玉良的油画艺术”“东方情韵:潘玉良的彩墨艺术”“铁线柔情:潘玉良的白描艺术”“大美至简—潘玉良的版画艺术”四个主题,展出了安徽博物院收藏的潘玉良油画、彩墨、白描、版画共100幅绘画精品。潘玉良的艺术是那个时代中国现代艺术、中国女性艺术艰难求发展的缩影,时代女性与自身命运抗争以及追求自我价值的主动姿态,使她的作品散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3 叶锦添:全观 时间:2019/4/13—2019/7/21 地点:今日美术馆(北京) 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电影美术、服装设计等多个领域的著名艺术家,叶锦添曾凭借电影《卧虎藏龙》荣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华人艺术家。《全观》艺术大展是叶锦添整个艺术生涯的回顾与展望,涵盖了他过去以及当下对未来的独特定义。他不断探索与介绍“新东方主义”的美学理念,游走于多个跨界领域,从不重复自己。 21世纪正要面临全球自我转化的问题使他思索着,对人类的未来发展,新的维度介入挑战着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当下我们困于时空之中,他却已跃出时空之限,追溯世间之源所在——精神DNA。“从古至今人类走过无尽岁月,那究竟人类精神世界从何而来?”,“世间万物本身是如何被驱动?”是本次展览他所要探究的主题之一,亦是一次关于“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旅程。整个展览横跨三层,超过1000平方米的场地,展品包括大型装置、多媒体装置、雕塑、服装等,跨界融合将为观众带来强大的冲击,激发我们对自身和世界之间关系的思辩。 4 佛陀·中国——甘肃省博物馆藏早期佛教文物展 时间:2019/3/30—2019/5/26 地点:苏州博物馆 佛教肇始于印度,经过两千五百年多年的衍变与传播,而今影响早已遍及寰宇,跨越了文化与种族。中国因地处亚洲,与印度相邻近,早在东汉明帝(约1世纪)时,便有白马驮经入洛之说。伴随佛法之东传,佛教艺术亦传入华夏,与本土文化相交汇融合。汉唐之际,西域之文化与商品多经由“丝绸之路”进入我国。甘肃省处在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东藉陇山雄险,屏关中之门户,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正是由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甘肃大地,佛教早披,象法遗迹,遍布全境。在佛教传播史上,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正是在甘肃发端、沉淀并逐步影响中原腹地。 展览分为“佛的形象”“佛的铭记”“佛的言教”“佛陀·中国”四部分,选取了甘肃省博物馆早期佛教文物35件,展现中国早期佛教发展的源流与历程。其中北魏的彩绘石雕释迦多宝佛座像和北魏两尊彩绘影塑供养菩萨像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此次展览以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为主,辅以艺术家李真的现代佛像创作作品。 5 启明气象——景德镇御窑出土洪武瓷特展 时间:2019/3/26—2019/5/26 地点:厦门市博物馆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在珠山设立御窑厂,至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御窑厂停烧,两百多年间御窑厂烧造了数以万件的官窑瓷器。这些精美瓷器现已被世界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而当时烧造官窑时产生的残次品则被抛弃掩埋在御窑厂内,不为人世所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的工作者在御窑厂遗址进行了十余次的考古清理发掘,抢救了数以吨计的明代官窑瓷片,经精心修复,复原了数千件明官窑珍品,这些深埋地上数百年的珍宝终于重现天日。 展览从这些珍贵的遗物中挑选出92件洪武官窑瓷器精品,这些精美的修复品既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也凝集着今人的汗水。同时,由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提供的系列窑具、古代传统制瓷用具等也在展览中展出;现场还展示了包括传统手工成型工艺、陶瓷绘画工艺的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让现场观众零距离参与体验,文物静态陈列与技艺动态展示相结合,让大家直观地了解传统制瓷工艺,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 6 风神超逸——明代晚期书法精品展 时间:2019/1/20—2019/5/30 地点:南京博物院 明代晚期人才辈出、学派蜂起,被誉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启蒙思潮”或“儒学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程朱理学逐渐衰微并异化,陆王心学继续发展,以王艮、何心隐、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出自王学,又越出王学走向民间,重视人生的价值,提升人的生存意义。此外,禅宗思想盛行。从哲学到文学艺术,都表现出了一股空前强烈的解放思潮,出现了一大批重个性、重创新、重主体情感抒发的艺术家,书画艺术以徐渭和董其昌最具代表性。此二人之外,当时书坛尚有与董其昌并称“晚明四家”的邢侗、米万钟和张瑞图,云间书家莫是龙、陈继儒,篆隶书家赵宦光、宋珏,女性书家邢慈静,明末“三株树”——黄道周、王铎和倪元璐,以及遗民书家傅山等人,共同铸就了浪漫多元的晚明书风。有意思的是,这一时期的很多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都有很高的书学修养,所作书法个性豪放,又文气十足,落落大方,也明显地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体现了晚明书风之别样风貌和格调。 展览以万历元年(1573年)和崇祯末年(1644年)为前、后界线,从本院明代书法藏品中遴选精品数十件,客观地展现明代后期书法的发展状况、艺术成就和多元并存的书坛生态。 7 《国家地理》经典影像盛宴2.0 时间:2019/3/23—2019/6/23 地点: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国家地理》,从1888年第一本杂志面世到2019年,历经近131年的岁月沉淀,那些美得让人恨不得万水千山走个遍或是看得热泪盈眶的照片都出自于它。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它的视角立足全球,从极地到内陆,从海底到月球,从草原森林中残存的原始部落,到现代都市中奔跑的人群,它不但记录了地理的概貌,而且记录了一百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变迁,见证了人类的梦想和追求。 展览从全球1500万张照片中,甄选出近百幅经典影像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地理、风土、人文、生态等,记录了地球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变迁。精心策划了8个主题展区:“中国印象‘摄影历史’”“深入险境”、“生命之歌”、“人文探索”、“摄影精粹”、“愤怒大地”、“走进科学”。用震撼感人的画面,带你一览世间奇境,同时讲述经典图像背后的故事。 8 从毕加索到基弗——路德维希的艺术课 时间:2019/3/16—2019/6/9 地点:南京博物院 彼得·路德维希和他的夫人伊蕾娜·路德维希是世界著名的艺术收藏家,几十年间他们收藏了数千件珍贵的艺术品。1996年,路德维希夫妇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82位欧美艺术家的89件(117幅)作品。此次共展出其中59位艺术家的60余件作品。 这批展品大多创作于20世纪60至90年代,包括欧美现代主义各个阶段不同流派的大师名作,如: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巴塞利兹、吕佩尔兹,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利希滕斯坦因,以及享誉国际的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名作等。它们构筑了一个时代艺术的全景。在时间上,展品均为20世纪60—90年代;在地域上,作者广泛分布于欧美战后现代艺术大发展地区;在风格上,作品涵盖了欧美大部分流派,并体现了不同地域的特点。 展览的每个单元视为一节课,16节课诠释了欧美现代艺术史上的16 种风格、流派或运动,并且每幅作品均有作者生平、风格样式等介绍。观看展览,犹如倾听一堂生动的西方现代艺术课,让观众能欣赏、享受到欧美现代艺术的魅力,能感知、体悟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 编 / 任慧 赵聪 |
|
来自: 灵魂出窍KKK > 《凤凰、新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