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恶意》

 青青i43vizd9qb 2019-04-05

《恶意》是东野圭吾先生四大神作之一,隶属于“加贺恭一郎”系列。

大约在4年前,在接触东野圭吾不久便购得此书。当时还仅仅是读过《白夜行》这一本书,对亮司与雪穗的爱情还历历在目。爱一个人竟然可以爱得如此之深刻,即便这份爱情是无法公众于世人的,对于那句“只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记得尤为深刻,也清晰地表达了这份隐晦的爱情。如果《白夜行》是表达爱一个人到底能爱到有多深,可以为他粉身碎骨,那么《恶意》则是表现出一个人的仇恨到底能达到何种地步,即便万劫不复。主角野野口修用自己的所做所为来阐释什么叫“恨之入骨”。

首次读《恶意》我没有完全理清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和一些案件发展逻辑。这本书是东野圭吾先生用双视角进行创作,分别是案犯野野口修和刑警加贺恭一郎。在这种表达方式下,我有时会混淆人物之间的关系,读起来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过现在想想,应该是当时自己不懂东野圭吾先生奇妙之处,带着“草草了事”心态在阅读这部作品,也就没能准确把握其中的奥妙。在此,重新拜读《恶意》也是认真抓住每个细节,把握其中的人物关系。在理清本书的逻辑的同时也颇有感触。

本书是以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被杀作为案件的开端,发现尸体的是日高邦彦的“好友”野野口修及其新婚妻子日高理惠。刑警加贺恭一郎负责调查此案,通过现场的烟蒂数目和野野口修自身的口供,加贺推理得知野野口修其实就是凶手并将其抓获。此时本书才进行到三分之一左右,阅读时感觉接下来已经没有故事可以发展了,除了加贺恭一郎缜密地推理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精彩的地方。案件已经破了,案犯也已经被抓获了,应该已经完结了。而此时才是东野圭吾先生的高明之处,看似案件已经结束,后面的内容虽然说明了案件的来龙去脉,但实际上这是一本将读者从头骗到尾的神作,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一次又一次的回顾全文来修正读者自身的判断。东野圭吾先生在此书没有对破案过程做过多的叙述,转而对作案动机进行了大篇幅的探究。(我就不剧透了)

在此,我仅谈一谈对于此书我自身的理解,书中的内容就不做过多的叙述。此等神作,还是亲身阅读后才有成就感,所以仅仅引用其中的一些句子和段落帮助成文。

首先,我想把这桩命案归于一个家庭的失败,即案犯野野口修的家庭。在本书中,叙述野野口家庭的篇幅很少,但是其母亲的几句话也都是一些负能量的语句,例如“原本打算让小孩就读办学严谨的私立学校。但因为我们缺少关系,没办法,只好让他念现在这所学校,尽管我一向不喜欢那种风气不好的地方”。以及野野口修的舅舅,即其母亲弟弟的语录,“正如您所说,她(野野口修母亲)不是很喜欢。她好像曾经抱怨过,早知道是这种地方,绝对不会把房子盖在这里。”

我认为野野口修在潜意识中受他母亲的这种思想影响的很深。从其母亲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们本不应该在现在的这种地域和环境下生活,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让她不得已如此。随之,童年的野野口修也开始抱怨起来。从相识野野口修的人口中得知,“他(野野口修)经常抱怨学校和居住地,住在那个乡镇的人如何低级,那种地方的学校如何缺乏水准”,以及他自己的言语“有个爱管闲事的邻居,每天都来找我,我没有办法,只好去上学,都快给他烦死了”。此类言论,我觉得学生时代的野野口修心态已经发生了扭曲,甚至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种地方自己不应该待下去。所以,对于邻居和日高邦彦日后的帮助产生的是一种厌恶和怨恨的情绪。

同样,书中也描写了野野口在执教过程中的一些情节和言论,其中一位当年的同事这么说道,“野野口老师真的很不喜欢教书这份工作。正因为他不想操心学生的问题,也不想担负额外的责任,才会尽可能冷静处理所有事情”。从中不免看出野野口在执教生涯中也掺杂此类情绪,可能是因为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不想待在学校,不过更有可能的是他觉得自己必定成为一名作家,教书这份工作自己不屑于去做。

正是这种可怜的自尊作祟,导致心态发生扭曲,其中的嫉妒心理应该是引发最终恶意的根本原因。

第一,野野口修学生时代经历了很多的校园暴力事件,被迫当起了别人的跟班,但是即使这样,还是做着一些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仅仅是换了一种形式被欺负着。这和他的理念完全的相悖,既然觉得这是一个低级无水准的地方,怎么可以屈服于其他人呢?同时,他也看不惯日高邦彦的有骨气,绝不屈服于校园暴力的“主犯”——藤尾正哉。可能正是这种心理在作祟,自己这样的人都已经低下头,日高邦彦凭什么死撑呢?自己都已经被欺负了,你却反过来救我,帮助我。野野口修那可怜的自尊心与自卑感使产生了对于日高邦彦的怨恨,即使日高对谁都是那么的亲切。

第二,可能学生时代的野野口修是看不惯,已经长大成人的他则是嫉妒。基于第一点,野野口修心中最不愿输给的对象就是日高邦彦。他们二人的志向相同,在得知日高邦彦夺得新人奖的那一刻,野野口修首先产生的应该是极度的妒忌心理,但应该转瞬即逝,随之转变为无尽的恨意。加贺恭一郎的阐明中说道,“这世上你(野野口修)最不想输给的人,竟然率先一步成为作家。我(加贺恭一郎)试图想象你获知他夺得新人奖时的心境,不禁全身汗毛都竖立起来”。通过加贺的叙述,曾经那份对日高邦彦深深的恨意此刻再次被唤醒了。

第三,为了自己的理想,野野口修选择暂时封存自己内心的那份恶意,选择的是再次去拜访日高邦彦,想从他那获得一些帮助从而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可是天不遂人愿,野野口修反而得了癌症。在得知自己即将死亡的那一刻,可能野野口不甘的并不是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是不甘带着对于日高邦彦的恨离开人世。此时,在他看来,不论是学生生活时期的帮助还是现在事业上的支持,都仅仅是因为可怜,而不是基于二人的友情。况且,野野口从内心根本就没接受过日高邦彦这个朋友。“不过据我所知,他们在初中时代绝对不可能是好朋友。因为野野口想藤尾说了很多日高的坏话。如果不是野野口,藤尾对日高也不会那么深恶痛绝”。来自二人共同同学的话。

第四,这点只是笔者个人的推测。虽然野野口修的手记与事实是严重不符的,但从其中的描写来看,日高邦彦的前妻日高初美应该是长相不俗。虽然第一次婚姻已经结束,但是日高邦彦也开始了第二段婚姻。这对野野口来说同样也是让他嫉妒的一点,因为野野口至今单身。

所以,不论是从学生时代面对校园暴力所展现出来的勇气,或者长大成人后在事业上的成就,还是身体上的健康程度以及家庭婚姻状况,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彦相比可以称得上是全盘皆输,而且是输给了自己最不想输给的人。

小说《禁猎地》呈现于世人则让野野口修彻底产生了谋杀日高邦彦的恶念。但是与正常的作案不同,这场案件的作案人根本不在乎自己会不会被捕,也不去想怎么洗脱嫌疑,甚至野野口修所有的行为都是基于自己最终被捕来计划的。作案之前先完整的计划好自己的作案动机,这简直骇人听闻,不过这也正是东野圭吾先生这本《恶意》引人入胜,让人始料未及的地方。

《禁猎地》一书不仅仅让野野口修回忆起了曾经的痛苦经历,更是唤起了他最不愿意想起的那段回忆。日高邦彦为了成书《禁猎地》,向曾经学校内的一名施暴者索取了一张照片,虽然他没有保存照片的习惯,却以光盘的形式保存了下来。虽然野野口修学生时代最终加入了欺负人的行列,但是在这个行列中他只是被迫做着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和刚开始直接被欺负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被欺负的形式不同罢了。即使内心的百般不愿,但是为了不让自己回到曾经被凌辱的生活,还是去沾染了这件肮脏的事情。同时,即便日高邦彦“对谁都总是那么的亲切”,也即便自己曾经欺负过他,日高还是不计前嫌的恢复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还介绍出版社给他,支持他的写作生涯。但是,《禁猎地》这本书反映的过于真实,所以可能与藤尾美弥子对簿公堂,日高邦彦在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可能会让那张不可告人的照片公之于众。这才是野野口修内心最担心的那件事,为了隐瞒这些可憎的过去不惜将日高杀死。

总而言之,从一开始野野口修编造“日高杀猫”到捏造与日高初美的不伦关系到后面的自己其被逼成为日高邦彦的影子作家。这一系列与事实不符的言论就为了摧毁日高邦彦生前所构造的一切,诋毁对方的人格。杀死对方仅仅是这段可怕计划的一小部分罢了。

这份恶意从野野口修学生时代开始就越埋越深,最终恨到根本无法解释。究其原因,可能正如加贺口中所说,仅仅是因为“我看他不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