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一直是我们很关心的问题。 而人贩子的反社会行为,又是我们最害怕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之一。 所以很多家长,都会选择跟孩子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可是这句话真的有用吗? 能够让孩子们彻底远离危险吗? “陌生人都是危险的” 大脑还在发育的孩子并不具备我们大人对于“陌生人”的成熟理解,“陌生人”这个概念对于孩子来说是有疑惑的。 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故事里的救援人员对孩子来说的确是陌生人,孩子理所当然选择了不和他说话。 所以,任何启蒙教育最忌讳的就是让孩子产生困惑。 当我们没有为孩子澄清“禁忌”的定义时,孩子就会根据自己有限的认知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 美国曾经对幼儿园的孩子进行过调研,问他们哪些是“不能说话的陌生人”,孩子的答案里出现的最多的竟然是“不好看的人、对我很凶的人、说话声音很大的人”。 但我们都知道,想要诱骗孩子的人一定不会凶神恶煞,都是看上去特别友好善良的人。 这里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大部分的危险都是发生在熟人之间,恰恰不是陌生人。 当我们过于和孩子强调“陌生人是危险”时,就无疑间接强化了“熟悉的人就是没问题”的概念。 认识危险 法国儿童问题专家,多尔多夫人曾对儿子(9个月)说:“不能碰电源插座”,因为所有父母都会对孩子这么说。 但,就像每个学龄前孩子必然会去尝试违反禁令,以亲自证实并体验人们告诉他的危险一样,9个月大的小朋友爬向了电源插座遭受了轻微电击。 后来多尔多夫人向儿子解释说,他之所以会感到疼痛是因为遭受到了电击: “电是一种有用的力量,不是有人躲在插座后面惩罚你;如果爸爸或者我自己做同样的举动,我们也会遭受电击的,对所有大人和小孩来说都是如此。” 有了这次经历,并且听到了妈妈的言语解释,这个小朋友学会了如何给点灯、给烤面包机插上电源,动作甚至和大人一样灵巧,也懂得了不能再无谓地冒任何有关电的危险。 在我们的时代,人们没有通过用清楚的话语对所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行解释的方式来对儿童进行安全启蒙教育,而是靠把他圈起来使他避开危险。 而儿童其实很需要一种言语化的解释,让他了解一切事物的原理。 关于电源的小故事证实,任何“禁忌”只有对父母也成为禁忌时,对儿童才有意义。 对于小孩子来说,周围的一切是和妈妈一样的东西,他完全相信,并因此处于一种完全的危险当中。 这就需要母亲付出很大的努力向他说明,什么东西不能碰(和大人一样),并说明她所遇到的情况也完全一样。 如果孩子感觉不到母亲自己也不能做她所禁之事的话,他必然会违反禁令。 例如,当一位母亲禁止孩子触碰或者喝洗洁精时,她可以对他说:“洗洁精有危险,少量的洗洁精可以用来洗餐具.......我很当心;假如我喝了它,我就会中毒。” 这样,孩子基本上就不会去碰了,因为他感到自己和母亲一样。 这样,无论孩子在监护人不在的时候闯了什么祸,他都能勇于和大人讲。 这样,孩子知道自己之所以不该做某个举动,不是因为人们禁止他这样做,而是因为这么做是不谨慎的,是事物的性质所决定的。 在平时,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生活场景帮助小孩理解什么是“安全”。 比如在超市排队等候时,我们和站在我们后面的人聊了几句,出了超市我们就可以和小孩说:“超市结账等待时,我们可以和陌生人聊几句。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可以跟着他们离开。你要跟着其他人去任何地方之前,都需要得到妈妈的允许。” 这样的对话就不是简单的一刀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而是运用各种各样生活情景让孩子明白界限在哪里,什么是可以,什么是不可以的。 “安全教育”不该是给孩子树立一道隔绝世界的厚厚的墙,而是帮助孩子打开心里的那双眼睛,让他们明白哪些是危险的环境,怎样是不舒服的感觉,以及可以如何求助避免。这才是安全教育的真正核心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