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我你就“夸夸”我?心理咨询师告诉你,“夸夸”不如“确认”!

 金苹果6 2019-04-05

以上对话,发生在某知名985高校“夸夸群”内。前段时间,这种起源于豆瓣“互相表扬”小组的“夸夸群”在社会上尤其是在高校里广泛流行,引起了一波互相称赞的风潮。

但提到“夸夸群”,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火?今天我们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师崔洁来给大家讲讲夸夸群。

崔  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美国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首医科大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临床心理中心  心理治疗师

擅长领域: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的个体、团体心理治疗。

01

什么是“夸夸群”呢?

顾名思义,“夸夸群”不仅杜绝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对任何言语都不吝溢美之词,也就是一个夸赞和掌声的聚集地。在有些高校,一些大学生们建立一个微信群,互相拉人进去,不管你做什么事,遇到什么烦恼,都有人能找到理由使劲儿夸你。有的学生表示,每天压力一大,就去“夸夸群”续命。“夸夸群”的介绍中明确规定成员之间需要“发自内心的赞美他人,积极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缔造和谐美好的氛围,真正解决他人的困难”。

02

人人都需要被理解、被称赞

“夸夸群”的风靡,恰恰说明了在生活节奏和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人们对于认可和肯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以支持自己继续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行。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他将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当今大多数人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刻,情感和归属感以及尊重便成为了大众更渴望获得的东西。对于缺乏情感与归属需求的人,他们通常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同时,尊重需求既包括个人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需求,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夸夸群”恰恰满足了人们以上两种需求:通过称赞与表扬,人们获得了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以此让自己感到更有价值;同时,他人的认可也能够满足我们被尊重的愿望。

在以“吾日三省吾身”为主流意识,也就是强调自我检讨、自我反省的中国文化中,称赞和夸奖并不是被鼓励的。比起“你做的真棒!你是怎么想到这么好的主意的!”,我们更常听到的话恐怕是“想想你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和缺点”或“做的好的地方我就不说了,现在我们来谈谈存在的问题吧”。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夸夸群的存在更是难能可贵的。夸夸群里,网上陌生人的廉价赞美,成为了璀璨珍宝。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夸夸群”如此火爆了,它是一种释放,也是一种自救。

03

“夸夸群”火的很快,凉的也很快

但我们也发现“夸夸群”火的很快,凉的也很快:从3月初火爆一时,到如今应者寥寥,夸夸群从蹿红到落寞仅十余天。

既然“夸夸群”有如此多火爆的理由,为什么这么快就走了下坡路呢?

有人总结夸夸群里的发言,“好听一点叫商业互吹,不好听的叫尬吹,感觉很多夸的内容都比较肤浅,甚至一些夸奖在看了几天后感觉有些腻了。” 

因群成员互相不认识,夸人也少了几分真情实感,一般上来是堆砌主语+形容词,再用感叹句或者问句做强调结尾。

有些人也表示,有些东西真的夸不出口,因为自己并不认可对方的想法或行为,例如一女生觉得男友配不上自己,想要出轨,求群里夸赞。

可见,缺乏了感情链接和针对性,并且空洞肤浅的夸赞有时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那么除了由专业人士在全社会深入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把心理学普遍、广泛、深入地应用在生活工作中外,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呢?

04

“夸夸”不如“确认”

“确认”源于英文中的Validation一词,其意为:不带有偏见地了解他人的感受、想法、信仰和经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

确认给人带来一种被倾听、被尊重、被理解但不会被评价的感觉。同时好的确认会让表达者觉得自己可以有感情,可以有想法,并且表达它们也并不会得到批评或攻击。他们是可以说的,并且并不需要感到羞耻。

这种确认具体应该怎样做呢?以下是一些我们在确认他人时需要注意的部分:

1

珍惜他人:寻求他人内在的价值是确认的关键。采取一种接纳他人的态度。表现出你的关心和担忧,让别人知道他们对你很重要。

2

问问题:我们问问题是为了帮助澄清别人的经历,问一些关于别人感受的具体问题。询问想法和信仰,真诚地对行为背后的原因感到好奇,用问题来引出别人的经验。

3

倾听和反馈:倾听别人对你问题的回答,并反馈主要的主题。邀请他人确认你的理解。继续提问、倾听和思考,以获得更清晰的理解。

4

认同他人:通过他人的眼睛去看世界。人际关系和世界对他们有什么意义?试着去理解他人,在你能理解的时候去认同,在你不能理解的时候去接受差异。

5

讨论情绪:谈论别人的感觉和他们如何从自己的角度影响他们自己(而不是如何影响到你)。承认别人的经历对他们的影响,并表达理解。

6

注意非语言:注意别人给你表达他们经历时的非语言交流。他们看起来是愿意交流的还是封闭的?他们有眼神交流吗?阅读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识别情绪,然后和其他人一起检验你的观察结果是否准确。

7

转变思维:确认并不意味着我们赞同他人。确认意味着我们不加评判地接受他们的感受、想法和经历,以及他们的行为在他们的认知中有什么样的意义。把注意力转向确认,尤其是当我们很难同讲述者建立联系的时候,在冲突中转变思维显得尤其重要。

8

鼓励参与:确认有时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鼓励自己和其他人共同参与。即使你感觉很难理解,无法建立连接,或当你与他人发生冲突时, 请不要放弃。

“夸夸群”的火爆证明人们是需要被理解,被称赞的;而“夸夸群”的迅速消退也验证了,人们需要高质量的确认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堆砌华丽辞藻而缺乏真情实感的称赞。

因此,与其选择去称赞他人或被他人称赞,不如尝试去确认他人,并被他人确认。确认并不等同于认可和同意,也能够让一部分“夸不出口”人更放松的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关心。

“夸夸”不如“确认”!

作者 | 首医科大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 崔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