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强大脑》从第一季就开始作弊,Dr.魏出洋相也由来已久

 冲霄3e8ixadnpn 2019-04-05

按:近日,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第五季曝出大瓜,先是被杯葛作弊;然后是内部组队撕逼;最后是曝出Dr.魏出轨女制片人桑洁。简直是波澜壮阔。

《最强大脑》在第一季开播曾经关注过,结果就发现其中有明显的作弊;Dr.魏的专业水平堪忧,不知道是不是为节目组掩饰作弊所以随口开黄腔。当时只是从专业角度Diss《最强大脑》,槽点太多,此后也就没有再怎么关注这个节目了。

下面是当时(2014年1月24日)应一位学生记者的采访做的访谈,其中就谈到第一季中作弊的问题,以及Dr.魏不可理喻的低水平点评,当时我认为他表现出的专业水平还不如我所教的大二学生(二本院校的)。

问:唐老师,你好。PsyEyes本周连续推送了两次关于学者综合征有关的文章,星期二的《心理学问答》里你也质疑了《最强大脑》节目“中国雨人”周玮的超常特殊能力不可能是函数运算能力,而更可能是某种特殊的记忆能力。这两种能力有区别吗?

答:首先,类似周玮那样多位数开高次方的运算,并不是他独有的能力。世界上作多位数高次开方运算的心算世界记录是13.6秒开100位数的13次方,由亚历克西·勒迈尔(Alexis Lemaire)保持。要知道,周玮节目中表演的16位数开14次方,结果无非从11.79到13.89之间,任何人简单训练都可以像他那样估算出小数点后一位来;而勒迈尔100位数开13次方是一个8位数的结果,其难度要比周玮高出不知多少倍。那么,勒迈尔真的具有心算函数的能力吗?非也,他是通过高强度的记忆训练而掌握的一种速算技能。那么,周玮节目中的表演,首先就应当解释为记忆能力,而且是很偷巧的记忆能力。为什么说是很偷巧呢?因为节目中的16位数开14次方的结果范围收缩到从11.8到13.9,训练他的人只要求他记忆21个数字结点就能完成表演。当有媒体对此质疑时,节目组的回应就更是偷巧到令人咂舌。《最强大脑》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张毅在回应重庆记者的质疑时,声称周玮在舞台下的极限是能进行30位数字的99次以内的开方运算。30位数开99次方之后的结果范围更是收缩到1.96到2.01之间,这个所谓的极限恐怕花15分钟训练一个7岁正常儿童就能学会。

其次,像周玮明显具有学者综合征的特点,所以节目之后媒体会把“中国雨人”的称号给他。但学者综合征患者获得的超常能力通常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能力范围,比如机械记忆能力、机械重复运算的心算能力(如计算从出生到现在过了多少秒)以及在音乐、美术和体育方面的某些特殊才能。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普通的学者综合征患者,周玮表现出某些令普通观众叹为观止的超常能力不足为奇。

正如我们日常的经验,你要运算类似一个“活了89岁6个月4天11小时25分44秒的人共活了多少秒”的问题,只需要使用普通的计算器;但如果你要给一个8位数开3次方就必须使用科学计算器。机械重复运算能力和函数运算能力有着本质的区别,学者综合征患者具备的心算能力局限在普通计算器范围,尚无证据表明学者综合征患者中有谁的函数心算能力达到了科学计算器的范围。

世界上作多位数高次开方运算的心算世界记录是13.6秒开100位数的13次方,由亚历克西·勒迈尔(Alexis Lemaire)保持。

问:可是,《最强大脑》只是一档娱乐节目。你从科学角度来苛求会不会显得不解风情呀。

答:《最强大脑》是江苏卫视与果壳网联合策划的一档科普性质的节目,它不同于综艺类的节目。综艺类的节目,比如《康熙来了》,没有观众会苛求小S,因为观众都知道她和林志玲的“不和”只是节目效果。但《最强大脑》是一档科普性质的节目,其合作方果壳网更是一家以科普为己任的网站。科普节目虽然不像学术研究那样要求严格,但科普节目的底线是不能明显出现知识错误,更不能违背科学常识的情况下误导观众。也就是说,一档科普节目,你可以为了烘托节目效果进行精心的策划,但你不能把魔术表演故作神秘地说:“哇,魔法耶~”。特别地,《最强大脑》的科学评委更不能够罔顾学科常识乱放厥词。

就好比,我之所以关注这档节目,主要原因就是它和我的专业有关,我可以把这档节目的内容作为认知心理学这门课程的素材,引导学生用认知心理学的课程知识来讨论《最强大脑》里的一些认知现象。令人遗憾的是,看了两期,我改变初衷了,《最强大脑》更适合用来让学生挑错,特别是节目的科学评委,他的公开发言槽点太多,随便截取一段就可以放在试卷里作为辨错题的素材。

关于技术宅郑才千在节目中展示的从45,000个色块的魔方墙中找出唯一的变化色块来,果壳网提问:“魔方墙和记忆力没关系吧?”Dr.魏的回答是:“没关系。”

问:你说的是《最强大脑》节目的科学顾问魏坤琳博士?他有什么样的槽点?

答:嗯。就是这位Dr.魏。节目中嘉宾也好、主持人也好,他们的配置是为了烘托节目的娱乐效果;但科学评委的配置就是要保障节目内容的科学性。嘉宾、主持人为了节目效果说一些不靠谱无所谓;甚至Dr.魏在节目现场的发言我也不去挑剔,因为他要兼顾效果。但是,以节目科学评委身份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发言却不能不严谨。《最强大脑》这档节目通过展现一些匪夷所思的超常能力吸引观众;那么接下来科学评委就要帮助公众搞清楚这些匪夷所思的超常能力到底是怎么回事,从科学的角度怎么解释。

就以果壳网发布的专访Dr.魏的文章为例,果壳网发布的这篇题为《Dr.魏谈〈最强大脑〉:不要埋没身边的“最强大脑”》的专访,应该代表了这档节目的科学水准。可惜这次代表节目科学水准的访谈有太明显也太多的知识错误。举个例子,关于技术宅郑才千在节目中展示的从45,000个色块的魔方墙中找出唯一的变化色块来,果壳网提问:“魔方墙和记忆力没关系吧?”Dr.魏的回答是:“没关系。”

嘉宾在魔方墙测试中所表现的能力,怎么可能跟记忆力没有关系?完成魔方墙测试需要嘉宾有超出常人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能力。尽管在两面魔方墙之间扫描比较需要嘉宾的视觉辨别力,但他完成测试展现的却主要不是视觉辨别力,而是超强的工作记忆能力。在认知心理学里,工作记忆指的是大脑加工处理信息过程中对信息的暂时储存和操作;它也就是普通心理学里所指的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心理学研究早就揭示出人们的短时记忆是有容量限制的,通常为7±2个模块(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是5±2个模块)。每个人的短时记忆都只能在这个容量限制范围内储存;但有些人比另一些人记得多,区别不是容量,而是“模块”。以记忆数字为例,1个数字1组,你一次只能记5~9组数字,也就是5~9个数字;3个数字1组,你一次还是只能记5~9组数字,但却记下了15~27个数字。世界上一次性记忆数字最高的纪录是大约80多个数字,能把数字10个左右编码成1组。之所以认知心理学里又把短时记忆称为工作记忆,就是因为人类的任何高级认知活动,都必然要经过工作记忆这么一个阶段进行处理加工。郑才千不仅表现出了视觉记忆卓越的记忆编码能力,而且他工作记忆中的视空间画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能力显然要处于顶级水平才能胜任。对从事专业心理学工作的人来说,这些都是认知心理学常识性的知识。Dr.魏在这个问题上犯如此低级错误实在不应该。

再例如,果壳网提问傻子天才算自闭症患者吗,Dr.魏回答:“大家说的傻子天才,可能通常指的是学者症候群的一些人,学者症候群是泛自闭症的一种,更常见的说法是艾斯伯格征。”这一句话里包含的知识错误和槽点多得令人吃惊。先从最轻微的说起,“症候群”和“综合征”都是英文单词syndrome的翻译,Savant syndrome可以翻译成学者综合征,也可以翻译成学者症候群,只不过大陆常用“综合征”,港台常用“症候群”,无所谓对错;同样道理,Asperger syndrome可以翻译成艾斯伯格综合征,也可以翻译成艾斯伯格症候群。但是,同一句话里面,用不同的译法就比较奇葩了。如果这算吹毛求疵的小错误的话,那么接下来就是不可原谅的常识错误。学者综合征与泛自闭症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泛自闭症障碍”也不宜称为泛自闭症,它并不是一种特定的发展障碍。泛自闭症障碍指的是包括自闭症(Autism)、艾斯伯格综合征以及待分类的广泛性发展障碍(PDD-NOS,包括多种无法归入前二者的自闭症倾向,可能类似自闭症,也可能完全无关)三类不同性质的发展障碍,也就是说,自闭症与艾斯伯格综合征本质是两类不同的发展障碍,只是因为他们有相似的某些行为失调症状,才纳入到泛自闭障碍范畴。学者综合征通常与自闭症有关,学者综合征患者中大约50%有不同程度的自闭症;但并非所有学者综合征患者都是自闭症患者;还有50%的学者综合征与自闭症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因为脑损伤或智障而导致。

短短一句话里面,“泛自闭症”用法错误,应该是“泛自闭症障碍”;学者综合征不是泛自闭障碍的一种,而是与其中的自闭症有关;学者综合征跟艾斯伯格综合征更是两类截然不同的失调行为症状,风马牛不相及。如果在考试中,我的学生能写出这样的表述,基本上铁定挂科没商量。类似的知识错误太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一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副教授;接受一家以科普为己任的果壳网的专访,一句话里可以出现3、4处常识性知识错误的硬伤。我不知道该用无知者无畏来形容,还是“呵呵”来表达我的感受。

Dr.魏令人遗憾的不是他在他研究方向之外不懂,而是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去弄懂了再发言。如果一个专业工作者,在涉及专业问题上信口雌黄,这就是学术品格的问题。对此,我只能“呵呵”。

问:唐老师,你和Dr.魏算是同行,就别用“无知者无畏”来形容了,还是用“呵呵”来表达吧。可问题是,作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一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且是海龟的博士,他怎么可能犯这样低级的知识性错误呢?

答:从一名外行的角度来看,搞心理学的都是同行;但在专业心理学学科里面,不同的分支学科差的很远。我们通常说“隔行如隔山”;在心理学里面,如果从事的是不同方向的心理学研究,也同样“隔行如隔山”。我稍微查了一下,Dr.魏是搞运动控制方向,生物力学的学士,运动控制的硕士和博士。尽管他已经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但从他接受几次采访的表述来看,他在认知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水平,不如二本院校的一名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一直有招一些心理学以外其他专业的研究生的传统。基础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与其他诸如生物学、医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关系密切,所以国内最顶尖的心理学学术机构,包括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都会招一些跨专业的学生,甚至不要求他们具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比如,北大心理系跨专业招研一直都有可以只考本专业,不考心理学课程的传统。

以我为例,我学的专业是认知心理学,一直感兴趣的方向是社会心理学;而且多年来,我主要就从事这两门课的教学。如果让我去做教育心理学,或者心理咨询的试卷,不复习的话估计也及不了格。如果让我去解决Dr.魏熟悉的运动控制方面的问题,那就完全力所不逮,一头雾水。一般遇到超出认知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范畴的问题,我就不敢贸然回答,而必须重新检索资料来学习、研究后才能回答。尽管我个人对学术研究不太感兴趣,但哪怕是写一些心理学科普的文章,也务必尽可能确保援引的资料真实不伪。比如,我前面谈到亚历克西·勒迈尔保持的任意100位数开13次方的世界纪录是13.6秒,但《中国青年报》、腾讯专题都用了错误的数字,误写成3.6秒。我不敢直接用中文媒体报道的数字,一定要尽可能找原始出处去核实。结果,中文媒体果然把13.6秒误写成3.6秒,而且还以讹传讹。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Dr.魏令人遗憾的不是他在他研究方向之外不懂,而是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去弄懂了再发言。如果一个专业工作者,在涉及专业问题上信口雌黄,这就是学术品格的问题。对此,我只能“呵呵”。

这个结果其实很好解释,前额叶没有激活,更可能是他并非在作“心理运算”;而颞叶出现激活,这部分脑区跟记忆提取有关,他其实是在做“记忆提取”。

问:唐老师,你前面说了“周玮的超常特殊能力不可能是函数运算能力,而更可能是某种特殊的记忆能力。”你有什么依据吗?心理学也好,任何科学的研究都有暂时未发现的东西,不能因为以前没有发现过,就断然否认可能的新发现呀。

答:如果从严谨的角度,我应该去亲自测试周玮然后再下谨慎的结论。不过,尽管我没有机会去测试他,但有机构测试过他。CCAV《走进科学》栏目曾经就周玮展现出的超常能力制作过一期专访节目,节目中邀请了中央教科所的一些专家来对周玮进行测试。这些专家包括了从事心算、心理研究和特殊教育各个领域;而且还用脑电对周玮答题时进行了测试。且不说《走进科学》这个节目故弄玄虚,单就里面对周玮答题时的脑象图结果来看,其实已经很好地否定了他是在“心理运算”的假设;相反证实了他其实是“记忆提取”。脑象图显示,周玮答题时与常人不同,普通人在作“心理运算”时,大脑的前额叶会被激活;而周玮答题时,前额叶没有出现明显的激活,但颞叶出现了异常的激活。这个结果其实很好解释,前额叶没有激活,更可能是他并非在作“心理运算”;而颞叶出现激活,这部分脑区跟记忆提取有关,他其实是在做“记忆提取”。说起来,这也算是认知心理学里面的常识之一,人类的长时记忆的创建是在前额叶;储存和提取则是在颞叶位置。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这部分知识是,常用”前面是作坊,后面是仓库“来做比喻,让学生很方便地能记住前额叶和颞叶在人类长时记忆中的不同功能分布。至于节目中那些专家对周玮颞叶出现激活感到莫名惊诧则太矫揉造作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旁边就是北师大,随便请教一个心理系的学生就能给出这个最简洁的解释。

中央教科所的专家除了对周玮颞叶出现激活感到莫名惊诧,还为周玮竟然不是自闭症纠结了很久。对从事特殊教育研究的专家来说,犯这种迷糊也实属不该。正像我前面谈到过的,类似“雨人”的学者综合征患者,有一部分跟自闭症有关;另一部分跟智障或脑损有关;前者被称为自闭学者(Autistic Savant),后者被称为智障学者(Idiot Savant)。周玮智力检测属于中度智障,而行为上又不符合自闭症的诊断,这不明摆着他可能就是学者综合征中的智障学者么?搞特教的专家表现出这种水准,呵呵。

前几天,《中国青年报》也发了篇报道,题目为《“雨人”周玮初步检测:不是死记》,又是专访的Dr.魏,呵呵。报道里面也提到,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实验室对周玮做的检测结果,周玮在做复杂运算时,脑区与常人不同。常人进行复杂心算时,额叶和顶叶的IPS会激活,而且题目越难,激活越明显;但对周玮进行检测时发现,做简单运算时,周玮的激活脑区与常人无异;但做复杂运算时,他的额叶和顶叶的ISP出现相反的现象,激活区域反而变小了。这个结果和CCAV《走进科学》报道的脑象图是一致的。既然通过科学检测已经发现周玮在做复杂运算时没有激活负责“心理运算”的相应脑区,最可能也最便捷的结论就应该是周玮并非是通过“心理运算”来获得结果的;而不是很拧巴地去扯什么“脑科学还有很多未知的”。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如果能发现周玮能用跟常人完全不同的方式“心理运算”,而且排除“记忆提取”的可能性,这个发现就足够劲爆了。可惜我没看到真正从事脑与认知研究的诸如北大的周晓林、张亚旭;以及北师大的罗跃嘉、舒华、毕彦超,等这些专家发言。

就算要提出周玮有别于常人的脑区激活是因为目前尚未获知的特殊能力,那起码也先要把“记忆提取”的解释证伪掉吧。至于报道中Dr.魏提出的另一个所谓“行为学”证据,我想不必心理学专业,只要稍有经验常识就可以驳斥了吧。昨天让你记一串数字,第二天让你把这串数字报告出来,你要不要“想一会儿”呀?无论是所谓的“行为学”证据,还是北师大认知学习所的脑检测,Dr.魏都犯了科学工作者之大忌:结论先行。不管是什么样的“证据”,反正都证明了我的结论是正确的;如果对不上,那就是“脑科学还所有很多未知的”。这是神棍的逻辑呀。搞科学,带博士生的专家要维持这种思路逻辑的话,我再次“呵呵”。

既然通过科学检测已经发现周玮在做复杂运算时没有激活负责“心理运算”的相应脑区,最可能也最便捷的结论就应该是周玮并非是通过“心理运算”来获得结果的;而不是很拧巴地去扯什么“脑科学还有很多未知的”。

问:照你这么说,像周玮这样的学者综合征的超常能力就是“记忆提取”这么简单,那他为何表现出令常人望尘莫及的神奇来呢?

答:超常能力的原理可能很简单,但行为反映出来就可能不简单。如果要说,普通人与记忆力超常的人的大脑有什么区别?可能没有本质的区别。你可能储存了海量的信息,他也储存了海量的信息,储存能力上没有分别。但你要提取记忆时却没有线索把匹配信息快速提取出来,而他却可以快速把信息提取出来,这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当这种差异大到一定程度,就会令普通人瞠目结舌。所以,某些记忆术有效的原因就是可以通过设置提取线索来改善记忆,优化信息储存。这是可以后天训练出来的。自闭症患者为什么很容易表现出学者综合征来,而普通人却很难展现出同样的超常能力来?原因也很简单,普通人需要把大量的认知资源耗费在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方面;而自闭症患者几乎完全无须在这方面耗费认知资源。一个普通人要训练自己记忆毫无意义的电话号码簿,困难不在于记忆,而在于你根本提不起兴趣;而对一名自闭症患者而言,背诵电话号码簿是他感兴趣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一。从CCAV报道关于周玮的专访节目也可以了解到,周玮家开了家小卖店,他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就是玩计算器。如果你愿意从儿童期就开始,十多年每天心无旁骛地玩计算器,关键是这么多年你还不能为诸如交友、八卦、自尊、其他娱乐分心。任谁这么坚持下来,要达到甚至超越周玮都不会是太困难的事。毕竟,亚历克西·勒迈尔能做到的任意100位数,或200位数的开13次方那才叫神奇;更何况勒迈尔坦承这是艰苦卓绝的记忆训练的结果。

《最强大脑》表现出的一些认知方面的超常能力(ability),它更可能是长期训练的结果;科学评委不应该动不动就忽悠观众这是什么未知的新智能(intelligence)。《最强大脑》所展现的“神奇”认知能力,有些就如同你看奥运会为选手出神入化的体操动作而陶醉,这跟天赋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是训练的结果;还有些则如同欣赏刘谦的魔术,你可能不知其所以然,但也不要轻率地就认为那是“魔法”。 虽然,我不赞同方舟子用“骗子”来形容《最强大脑》的某些作派;但以科普为己任的果壳网作为节目的合作方,以及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为身份的Dr.魏作为节目科学评委,如果继续把ability偷换成intelligence来说事,我就只有捏着鼻子默默地给方舟子点个赞。

同时,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我不会去诟病嘉宾,也不会去杯葛江苏卫视,对他们我充其量作为观众爱看不看。

我不会去诟病嘉宾,也不会去杯葛江苏卫视,对他们我充其量作为观众爱看不看。

问:那么,如果换作你来检测,你会怎样检测周玮是否真的具备多位数高次方开方的运算能力?

答:其实也很简单。如果设定范围让他做题,很容易提前准备。现在不让他直接做题,而是让他比较一系列诸如517,425,773,984开6次方和64,164,818开4次方,哪个数更大。这样的比较题哪怕是瞎蒙,正确率也应该在50%,如果周玮的正确率表现出概率水平,那就证明他事实上不具备高次方开方的运算能力。

问:谢谢你,唐老师。最后你能不能简要地评价一下周玮背后的那些心理学专家,不管是Dr.魏,还是媒体报道采访过的那些专家。

答:呵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