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语堂:死亡的哲学

 lwdalian 2019-04-05
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冰心

死亡是一个不祥的事实,但也是一个吸引人的话题。从印加印第安人,到现代诗人,都为之着迷。或许,只有死亡才会使人陷入沉思。我们讨厌它、痛恨它,然而我们却因为死亡带来的恐惧而癫狂。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征服者,比如,修建万里长城的秦始皇,或者把中国疆土扩张到土耳其斯坦的汉武帝,被这种恐惧紧紧地攥住,他们晚年都致力于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方。


解决这一问题有三种方案。最佳方案是,不想它,不管它。这是孔子的方案。关于死亡的哲学探讨总体来说是相当空泛的、没有价值的。这里,我推崇一位像孔子一样的大家――欧文・埃德曼;他不愿意思考死亡,因为这样做是无益的。没有什么比讨论未来生命的可能性更让他感到乏味的了。布朗宁浪漫地热情地讴歌毁灭,埃德曼也不会那样做。对他来说,死亡是一件可恶的事情,因为,“死亡是人们只能去憎恨的仇敌之一。”这是最明智的一种方案。

对付死亡的第二种方案是宗教。所有宗教的基础是关于人类必死命运的冷峻的事实。一天,我从位于亚壁古道的地下墓穴回来后,站立在罗马圣保罗大教堂里,为其宏伟和庄严所震撼。地下墓穴通道里,早期受迫害的基督徒将他们向圣彼得和圣保罗祈祷的内容雕刻在墙壁上――这些雕刻最近才被发现。圣保罗大教堂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并且隐含着浓重的神秘色彩,我不由得被深深感染。少数文化程度不高的基督徒来到帝国都城罗马;一些人被钉在十字架上,一些人被砍头,一些人被抛给狮群。他们胜利了。这是一个必须解释其原委的历史事件。我开始研究这些渔民是如何成为征服者的。说来话长。我了解到,这是一个关于拯救人类计划的故事,其主要情节取自于罗马贵族和平民的观点。这个故事无论是否真实,从人的堕落到通过代人受难获得的救赎,人类得救的这一方案是明确的、周全的,蕴含着振奋精神、鼓舞人心的寓意。在基督徒的心里,这一方案是完美无缺的。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故事,而且我曾说过,这是我曾听过的最伟大的故事。显而易见,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关于人的死亡和被罚下地狱,这是非常吸引人的一点。对此,一种出色的、有效的、震撼人心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单词“复活”。我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写在基督徒得胜旗帜上的圣保罗的话语:“噢,死神,你的锋芒在哪里?”这些话语征服了罗马。

对待死亡的第三个方案是哲学式的领悟,一个人深入理解自然界的格局,他就会采取达观的态度对待死亡。也许,这相当困难。但是,据悉,阿拉斯加的老年妇女静静地出了家门,行走在雪地里,当她们感到离开的时间到来时,当她们感到自己的生命只能给家人带来负担时,她们就离开人世。许多男人,比如杰弗逊和霍姆兹法官,他们能够以一种平和、乐观的态度对待死亡。杰弗逊说,他为自己的一生满怀感激之情并且随时准备离开人世为其他人让贤。他讲话的方式宛如庄子著作中道教学说的许多智者,譬如,子舆,他曾经十分冷静地说道:“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庄子・大宗师》)在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存在着一种完全的哲学理念,它让人类感到心灵和智力的双重愉悦。世界上关于死亡话题的作品,没有人比道教徒庄子论述得更加完美的了。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关于宇宙变化的这一哲学理念,并知晓这种变化正是生命的规律,他就会学会客观地看待死亡。只有通过如此深刻的理解,人们才能够面对死亡接受死亡。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浮沉,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之天矣。”(《庄子・知北游》)

因此,从上述观点看,“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腐臭;腐臭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腐臭。”(《庄子・知北游》)“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庄子・齐物论》这里,哲学和宗教如愿地融为一体。当哲学饰以情感并教导人们对宇宙采取虔诚态度的时候,哲学就变成了宗教;当宗教与对自然界的真正领悟不发生冲突的时候,宗教就变成了真实、明智的人生哲学。

文章来源:林语堂《美国的智慧》

死亡哲学语录

柏拉图:“哲学就是死亡练习。”“真哲学家,总是专心致至从事死亡,因此,他们在一切人中最不惊慌失措。”哲学家最不怕死,真正的哲学家一直都在练习死,哲学家始终处在半死的状态。终有一死从而注定总有一天不再有明天的人,如何树立以明天为指归的联想人生?正视死亡,向死而生!


不怕死:“死亡无非就是肉体本身与灵魂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和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以后所处的分离状态”。 生命的根本是灵魂,而灵魂是不朽的。肉体则是灵魂的牢狱,使我们充满了激情、欲望、恐惧和愚昧。所以,灵魂摆脱这个肉体,非但不是一件憾事,而且是一件幸事。——柏拉图


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解脱。怕死的人决不是智慧的热爱者,而是身体的热爱者。 死亡练习是体察死亡,非真死,哲学家练习死亡的死亡,而非现实的死亡。死亡:就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因为只有灵魂不受干扰时才能获得真理。——柏拉图

人只有身体,没有灵魂。永生是坏事,而非赐福。自杀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既理性又合乎道德。恐惧是对死亡的不恰当反应。我们常见的对死亡的观点是相当错误的。关键不是你最终同意我的观点,而是你们为自己思考。理性、认真地思考生命和死亡。——谢利·卡根 教授(《死亡哲学》主讲人)


自由的死:“当我愿意死,死就来到”,即是“在适当的时候死去”。成就之死:就是一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赋予自己、人类和大地以新的意义之后死去。实际上讲的是“成就之生”。“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当辉灿着如落霞之环照耀着世界:否则你们的死是失败的。”——尼采

向死而在:所以,虽然此在总有一天不再存在,但它永远也没有“存在到头”的时候。只要此在通过“向终结存在”而将死亡保持其为纯然的可能性,它的存在就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逐渐暗淡褪色乃至消逝殆尽,而于每时每刻都是能在。此在保持自身为可能之在时,它无时无刻不是一个能在之整体。——海德格尔

一切现象都是因缘际会而成,每一个生命的出现都有其因缘,无穷无尽,所以,生命无始无终。而所谓的‘死亡’,不过是肉体功能的丧失,是这一轮生命的结束。生命会以两种方式继续:未开悟者继续轮回,重新投胎转世;开悟者进入涅磐境界,跳出生死轮回,升至西方极乐世界。——佛教的生死轮回

没有人能在自己身上经验到死亡(因为生命是产生经验的因素),而只能在别人身上去体会,死是不是痛苦,这是不能从死者临终的喘息或抽搐中判断出来的,毋宁说,那更像是生命力的一种单纯机械性的反应,它或许是从一切痛苦中逐渐解脱出来的一种平和的感觉。——康德


探究哲理就是学习死亡。——蒙田


从事哲学即是学习死亡;从事哲学即是飞向上帝;从事哲学即是认识作为实有的存在(大全)。——雅斯贝尔斯


有的人很聪明,很有理解力,甚至也很真诚,但没有对死亡的体悟,你就很难和他做深入的哲学对话。死亡不是同归大海,而是各回各的源头。讳言死亡是社会的陋习。——周国平

有人采访广西长寿村百岁老人:一生最痛苦的是什么?老人回答说:“最痛苦的就是我还活着。”没有死亡的人生也是一种痛苦。没有死亡的人生未必是一种幸福。——老哲学师的话

北大清华讲座微信团队制作

( ID:bdqhjz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