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狂犬病男孩”想到疾病的意义,我们对心理疾病了解多少?

 jiezhukuaile 2019-04-05

中午,朋友说给你看个好笑的小视频。

视频里是一个小孩子,两个月前被自己家的小狗挠了,因为觉得家养的小狗不会有问题,就没有去打疫苗。结果快开学的时候,小孩子就“狂犬病发作”,发出“汪汪汪”的狗叫,还抱着头说难受。家里的大人有的紧紧搂住小孩,有的不停安抚,真是着急又无助。

好笑的部分是评论,广大网友眼明心亮,很快指出来狂犬病的症状不是这样,应该是小孩子没写完寒假作业在装病。大家还善意的提醒家长,不要忘了打一顿哦。

最好笑的评论说,20年后知乎上有人提问,你小时候做过什么牛B的事情?下面有回答,我小时候不想上学装狂犬病,学狗叫。然后跟帖纷纷说,嗯,我记得,当年我看过这个视频。

(顺便提一下,狂犬病的初期症状是怕水怕光,头疼倦怠。但不会发出狗叫。)

另一个朋友曾经学过医,她看完说,不一定是装病,也可能是儿童抽动症,也叫图雷特综合症。

儿童抽动症还挺常见的,仅我自己身边就有过三个例子,因此我也略有了解。这种病没有单一的原因,心理原因占比很大。但大部分发病都十分轻微,也不用治疗,自然会痊愈,基本可以当作儿童生长过程中的自然放电。

视频里的小孩子如果是儿童抽动症的话,是极严重的程度。所以希望他是装病的吧,宁愿去挨顿打。

心理问题会引发疾病,已经是常识。

比如装病有时候会真的生病,很多人有这个体验吧。装病的时候,我们的心里有一个没达成的愿望。如果愿望太强烈,接着会引发生理上的症状。

我小时候因为犯错,第一次被妈妈打,我就假装发烧想引起妈妈的愧疚,很快我就真的发起高烧。

还有一次我在商场里遇到熊孩子撒泼,哭得天昏地暗。一开始眼泪都没挤出来,他妈妈就淡定的看着他表演。最后孩子突然痉挛起来,把大家都吓坏了。

还不止于此,心理原因在疾病的所有原因中,起到的作用可能会超过我们的想象。

德国有两名著名心理医生,写过一本书叫做《疾病的希望》,他们认为所有疾病都是“里应外合”的结果。人在意识层面失去了秩序与和谐,内在平衡的丧失会以疾病的形式,从身体层面表现出来。

比如,哮喘,是由于你不得不和讨厌的人生活在一起,你内心拒绝呼吸他呼出来的空气。

又比如,鼻塞,是你想和外界隔绝,不想社交,躲避他人的干涉。

更严重的,癌症,是长期对生活的厌倦,你的底层意识在指挥身体自杀。

我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过于危言耸听了。

但是人类确实对我们自己的心灵问题,了解不足够多。导致很多心理医生被当成江湖骗子,很多江湖骗子伪装成身心灵大师。

在今天甚至已经能定制基因的时代,对心理问题引发的疾病,还是找不到确切的办法。

据说,一个人成年后假如按50年计算,会有一次危及生命的大病,20次必须就医的较大病,和200次中等病。

如果我们没办法改变外界导致疾病的因素,大概只有从心理方面着手,才能摆脱这么多疾病的侵袭了。

《疾病的希望》这本书里还有一句话振聋发聩,它说,任何“活得健康”的企图,只会制造更多的疾病。

那么,你想从心理因素上着手变健康,要做的不应该是强迫自己更健康,而是接受疾病是你的朋友,因为疾病揭示了你的欲望和不满,找出这些东西,做釜底抽薪的治疗;疾病也是你本人的一部分,你要对它全然地接受。这才是你康复的第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