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荡着千古雄辩的声音,鹅湖书院

 一个虫虫的旅行 2019-04-05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回荡着千古雄辩的声音,鹅湖书院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是晚唐诗人王驾描绘的江西铅山(yán shān)鹅湖山下过春社情景的诗,可见,在至少在唐代,鹅湖山就非常有名了。

鹅湖山

P1500449

鹅湖山原名荷湖山,山上原有一湖,多生荷,夏荷盛开,故名荷湖。相传东晋时,荷湖山上一户人家畜有红鹅一对,常年在荷湖里觅食嬉水,后来育子数百,这对红鹅便带着这批小鹅腾云飞去,终不复返,竟是仙鹅升天,遂有鹅湖之名。

鹅湖

P1500557

“鹅湖一山,自闽东走,逆下三百里,为铅邑巨灵…,此地秀餐积翠,荡浴冰溪,宇内之所推崇,不仅甲西江也”。鹅湖山原建有鹅湖寺,古代与峨嵋、普陀、五台等名山并列天下八大丛林。南宋淳祐年间鹅湖山始建书院,淳祐十年(1250)宋理宗皇帝赐名“文宗书院”,后毁于兵火。(明)景泰年间在原址上重建书院,因为鹅湖寺而更名为鹅湖书院,康熙为鹅湖书院赐“穷理居敬”牌匾及楹联。

康熙赐匾“穷理居敬”

P1500469

从南宋迄今,书院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为江西著名书院,也有人把它列入中国四大书院。(据明朝嘉靖国子监五经博士吴世良存于鹅湖书院的碑刻,属个人评价,另三大书院为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

P1500450

P1500452

让鹅湖书院蜚声四海的是两次“鹅湖之会”,从此也奠定了鹅湖书院在书院史上的地位。

P1500458

P1500453

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等学术巨擘在此举行的“鹅湖之会”,首开中华理学辩论之先河。

P1500472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的奠基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二兄弟,史称“二程”。朱熹在继承程学的基础上,又揉进了儒、释、道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他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则是“心学”的创立者。陆九渊小朱熹9岁,因象山书院讲学,人称“象山先生”,他也是程学的继承者,但他认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在他看来,因为“心即理”,所以“致知”就可以“不假外求”,只要明本心就可以了,主张致力于“求诸本心”,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P1500455

P1500491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当时著名的哲学家,朱熹好友吕祖谦,为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陆九龄“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种哲学观点“会归于一”,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会面,相约鹅湖寺进行学术交流,历时三天,是一次“理学”与“心学”的激烈交锋。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激烈辩论,场面盛极一时,这是中国哲学史和教育史上的一次著名辩论会,也是我国学术史上最早的学术论辩之一,史称“鹅湖之会”。它对促进书院以后实行“讲会”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P1500543

辩论中,二陆略占上风,但后来朱熹主动邀请陆九渊赴白鹿洞书院会讲,并称赞其言论“听者莫不悚然动心焉”。在思想的交锋与碰撞中,二人的学术研究皆有精进。

P1500544

“鹅湖之辩”不仅是一场哲学领域的两极碰撞,更是儒学名家以实际行动向人们展示如何对待思想差异性的生动一课。这场辩论所碰撞出的精神价值内化成为鹅湖书院延续至今的文化命脉,代表着一种自由、包容、开放的求学之方与处世之道,是和而不同、善解能容、拥抱多样、交融互鉴的一种文化体现。

鹅湖书院状元桥及泮池、洗笔池、焚纸炉

P1500492

P1500531

P1500473

P1500537

此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冬,爱国思想家、文学家陈亮仿朱、陆鹅湖之会,约朱熹、辛弃疾相会于铅山,商谈世事和学问。朱熹因故未到,辛、陈二人则同游鹅湖寺,“长歌相答,极论世事”,纵谈十日,共商抗金复国大计,称“(辛陈)鹅湖之会”。

铅山辛弃疾雕像

P1500434

学房布置成了展室,孔圣人的弟子也供关圣

P1500518

P1500519

P1500521

鹅湖寺创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初名仁寿院,后因山名而改称鹅湖寺,早已不存,如今在恢复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