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牛防治古今说

 崔光军的图书馆 2019-04-05

  种桑养蚕是中国古人一项重要的农事操作,桑树的养护时刻牵动着桑农的神经。天牛,因为对桑树的毁灭性破坏,一直为桑农所深恶痛绝。一部千年的种桑史,就是古人与天牛的斗争史。

  早在2200年前,《尔雅》这部汉族辞书之祖就收录了“天牛”。只是那时不叫“天牛”,而叫“啮桑”。书中有云:喜啮桑树,作孔入其中。

  可见,古人早就发现此虫危害桑树,对天牛的蛀食特性刻画入微。李时珍遍尝百草,写就《本草纲目》时,天牛危害已相当严重,书中记录:处处有之,乃诸树蠹所化也。彼时称天牛为“天水牛”或“八角儿”,或许因为天牛力大而得名。

  到了清代,时人对付天牛有了系统的记录,在《平平言·桑蚕摘要》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虫有生于桑树皮内者,名天牛虫。其下卵也,在小满后,必咬破树皮而藏其卵于皮内。其变虫也,在芒种后,形如蛆,吮树脂膏。将近夏至,渐渐钻孔而入,秋冬间大如蛴螬,身长足短,食树心,穿木如锥。治之之法:须于树之本身及大枝上流出黄水之处,剔破其皮,中有卵如米粒,取而碎之,此虫便绝。如子已成虫,则须寻着虫穴(穴外有蛀屑);用铁丝向穴内刺死,或用铁丝作钩将虫钩出。如虫已深入,非铁丝所能及,则用百部草汁灌之。或用熟桐油灌入穴内,或用爆竹药线插虫穴,以火燃之,虫闻桐油气及药气即死。如已变为天水牛,则缘树而飞,但飞腾不远,宜急扑捕。”

  天牛防治,因为其特殊的危害方式,需要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各个阶段,进行系统而长期的努力。古人防治天牛的经验如下:

 

掌握天牛发生规律


  1.即发现天牛产卵时间在小满后,即在约5月20日之后,成虫啃咬树皮,然后在凹槽内产卵。

  2.芒种后,即约6月5号以后,卵孵化成虫,约需要15天时间,开始啃食树皮,进入韧皮部。

  3.到了夏至,即6月21号左右,幼虫逐渐长大,开始往木质部蛀食。到了秋冬之际,幼虫像蛴螬一般大小,蛀入树心危害。

 

防治方法


  1.早期防治 天牛产卵之处树皮易流黄水,破皮取卵,捏碎。

  2.低龄幼虫 蛀入树体不深,有新鲜木屑特征,用铁丝深入蛀孔,刺死或钩出幼虫。

  3.大龄幼虫 蛀入树体太深,铁丝已经够不到,则用熬制的草汁灌进树孔,效果很好,“无不死者”。或灌注热的桐油,或用爆竹炸,天牛幼虫闻桐油气味或火药味,立死。

  4.成虫 飞不远,人工捕杀。总结古人对天牛的防治,可分为三部分,即,天牛成虫、幼虫(低龄和高龄)、卵。其中,成虫又可以和卵合并,因为成虫的防治会减少卵的数量。

  当代防除天牛也正是着眼于成虫和幼虫这两部分,区别只是从人工或天然药物转变为化学药剂而已。

 

天牛成虫防治


  根据美国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进行为期四年(2005-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功夫菊酯的微囊悬浮剂对天牛成虫的防治可达100%,且持效期长达60天至90天。国内市场上有两款基于此研究结果开发的产品,分别为攻牛TM(23%功夫菊酯微囊悬浮剂)和绿色威雷(2.5%功夫菊酯微囊悬浮剂)。功夫菊酯的微囊悬浮剂具有以下三个优势:一、功夫菊酯对天牛成虫很高效,LD90值为0.78461微克/头,即一滴攻牛TM约为0.05克,理论上可以杀死超过1.3万头天牛。

  二、微囊悬浮剂是由高分子材料包裹高浓度有效成分制成的特殊制剂,以攻牛TM为例,微囊里功夫菊酯的含量超过60%。高浓度的功夫菊酯在释放时,可以起到迅速击倒天牛的效果。实际使用中,在施药后,根据施用浓度的不同,天牛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被杀灭。同时,材质的选择、成囊技术保证了微囊可以掩盖功夫菊酯的气味,使天牛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被触杀而死。

  三、微囊悬浮剂的持效期超过60天。高超的微囊技术起到的作用有:1.耐雨水冲刷,微囊材质的选择保障了微囊在树叶和茎干上紧紧粘附,经受住长时间的雨水冲刷;2.抗紫外线对功夫菊酯的分解作用,未成囊的功夫菊酯的持效期不到一周时间,成囊后持效期可达两个月以上;3.可以消除溶解水过酸或过碱对功夫菊酯的分解作用,保证药效;4.可紧紧附着在天牛成虫的蜡质层上,有利于功夫菊酯药效的发挥。

  使用功夫菊酯微囊悬浮剂的注意事项:

  一、全株喷雾:根据天牛成虫取食嫩叶和嫩梢的习性,这两个部分应该重点喷施,其他的主干、枝条等也需要喷施保护,因为天牛有着很好的飞翔和攀援能力。

  二、及早喷施:功夫菊酯微囊悬浮剂有着优秀的持效期,鉴于天牛成虫化蛹之后会迅速交配产卵,因此应在天牛化蛹高峰期之前施药。不同地区的高峰期不同,应在发现天牛成虫第一时间用药,间隔两个月再次用药,一年施用两次。

  三、大面积防治: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天牛平均迁飞距离为266米,最大迁飞距离为1442米。根据这个结果,常规的防治半径推荐为560米,如果防治半径能扩大为1500米,则更为理想,即在一棵树上发现天牛,应对半径1500米内的所有树种进行喷药防除。

 

天牛幼虫防治


  相比于成虫,天牛幼虫是危害树体的主要元凶,危害严重且时间长,一旦危害形成,极难被彻底铲除。目前常规的防治方法有:插瓶、蛀孔注药和肿腿蜂。

  蛀孔注药 蛀孔注药的方式是古代遍寻蛀孔灌入桐油方式的演变。这种方式发挥效果需具备几个条件,如需寻找到所有的蛀孔;需使用高毒或高挥发性的杀虫剂;需堵住所有的蛀孔,使幼虫闷杀在树体内。理论上可行,但是实际操作非常困难,需要有耐心、有经验的操作者,处理效率极低。有时蛀孔在分枝处,则更增加了处理难度,再加上国家对高毒农药的限制,考虑到操作者的人身安全等,蛀孔注药的操作成本极高。

  肿腿蜂 肿腿蜂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用于林业防治天牛。释放后,具有搜索天牛等害虫信号的能力,可以在树皮外感知天牛的藏处,继而钻进天牛体内释放毒液,把天牛毒死。肿腿蜂的释放技术包括放蜂时间、蜂虫比例等,会直接影响防治效果。该方法受温度的限制较大,且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极难达到满意的效果。而且,近年来肿腿蜂在释放区出现了咬伤居民的案例,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插瓶 插瓶又可以理解为蛀孔注药的一个变种,本质上是向树体内注药毒死天牛。国内外防治天牛都有插瓶的应用(图一)。

\

图一:在美国用量很大的压力型插瓶,可以快速注入药液,减少儿童误拿而造成中毒风险。

  使用方法为在树的根基部打孔,然后插入插瓶,并根据胸径的大小选择插瓶的个数。使用的杀虫剂多为吡虫啉,因为该成分具有良好的内吸传导活性,且对天牛的活性较高。如美国农业部制定的天牛防治药剂即为吡虫啉。国内使用的插瓶多为无压力型,相比之下,美国的多为压力型插瓶,可以快速注入药液,减少儿童误拿而造成中毒风险。

  即使如此,考虑插瓶在公园等公共场所使用的风险,美国已经逐渐减少插瓶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土壤注药的方式(图二)。注入土壤的吡虫啉会向根部富集,被根部吸收继而在全株传导。

\

图二:使用土壤注药的方式向土壤注入吡虫啉,其会向根部富集,被根部吸收,继而在全株传导。

  插瓶的方法有以上提到的安全性、使用技术要求等问题,还会因树干打孔造成树体受病菌感染、人工劳动强度大等劣势,而且这种方法只能防治危害于韧皮部的天牛幼虫,对蛀入木质部的大龄幼虫效果很差。

  近年来,有些公司推出以树皮穿透剂的方法来防治天牛幼虫,如透翠TM等,这些产品都是国际上新兴起的树皮给药的典型(图三)。

\

图三:树皮穿透剂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起的树皮给药方式。向树皮喷药即可防治蛀干类害虫。

  树皮穿透剂,是一种可打开树皮皮孔的高分子化合物,能携带农药等有效成分进入树体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在蒸腾拉力作用下向上传导并全株扩散(图四)。

\

图四:树皮穿透剂能携带农药等有效成分,进入树体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在蒸腾拉力作用下向上传导并全株扩散。

  树皮穿透剂除了可以携带杀虫和杀菌剂,也可以携带营养成分,解决树木的缺素问题,对于高大树种或城市内不方便使用喷枪防治的场景,提供一个极好的施药方式,显著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结束语


  据美国专家估计,若不进行防治,天牛每年可能造成超过1000亿美元的损失,由此可见天牛的破坏力。在中国,尽管自古以来就开始研究和总结天牛的防治方法,但受时代和技术所限,始终只是防而不绝。即使是在当代,仍然视天牛为林业头号害虫。天牛防治任重道远,需要技术革命,更需要思想革命,引用古人一句话互勉:“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作者:叶醒波  作者系深圳八方纵横生态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