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果树疮痂病和蚜虫以及介壳虫防治!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因为啥

 海底丛林 2019-04-05

一、果树疮痂病

果树疮痂病的发生根本原因不是病原菌侵染导致,而是果树各组织受到生理创伤后,由于树势弱,储备营养不足,没有足够的功能性物质及时愈合伤口、杀灭病原菌所致。

以下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具体说明其发生原因:

1、内因:挂果过多、氮肥过量(包括使用鸡粪、鸭粪、猪粪等含氮量高的农家肥)、枝梢冒长、缺失中微量元素等造成树体生长势衰弱,储备营养不足。

树体抽生出的叶片薄、脆,叶片表皮细胞不健壮,稍微一点风雨等逆境环境就会造成伤口,且由于营养不足,伤口愈合需要的时间也长,病原菌在伤口处滋生繁殖,形成疮痂。

果实表光差,细胞排列不紧实,细胞之间存在缝隙,抗病能力差,我们发现,幼果期果实表光好了,上疮痂病的就少,膨果期结束后基本就不上疮痂病了。

2、外因包括倒春寒、恶风、雨水、农事操作造成伤口等。

倒春寒造成枝干薄、脆,果实受冻,易上疮痂病。

如2018年4月份的一场倒春寒,淮北一带柑橘幼果受冻严重,引发疮痂病。长在风口处叶片易被风刮烂,造成伤口,而伤口正是病原菌入侵的主要途径。

雨水多不仅菌源繁殖速度快,而且雨水冲刷果实表面的绒毛,果实表面的绒毛减少,等于果实又少了一层保护层。

农事操作留下的剪锯口,没有及时涂抹药剂封闭;用喷雾枪打药时水压过大,冲刷力过大,损伤叶片和幼果果面,易被病菌侵入。

在这样内外因叠加作用下,菌源遇到伤口,树体免疫力又弱的情况下,病菌大量繁殖爆发致病。

二、防治蚜虫的药物

1、氟啶虫胺腈。 目前对桃树蚜虫防治效果较好的农药,可触杀蚜虫,也可内吸(被枝、叶、芽、花等器官吸收)后,存于植物体内,蚜虫刺吸植物后死亡。特点:杀蚜虫高效、持效时间长、耐雨水冲刷(用药后2小时遇雨不影响药效)。一个生长季最多用药两次。桃树蚜虫用药浓度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10000-12000倍或者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5000-7000倍。

2、螺虫乙酯。双向内吸传导性,在整个植物体内向上向下移动,抵达叶面和树皮,树皮上的害虫。这种内吸性能可以保护新生茎、叶和根部,防止蚜虫的幼虫生长。特点:持效期长,可提供长达8周的有效防治。桃树蚜虫用药浓度:240克/升螺虫乙酯4000-5000倍液,喷雾。

3、吡蚜酮。具有触杀作用,同时还有内吸活性、可用作叶面喷雾,也可用于土壤处理。

只要蚜虫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刻停止取食,并最终饥饿致死。停食,48小时,致死率可达到100%。特点:致死蚜虫需48小时。桃树用药量:防治桃蚜,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500-5000倍液喷雾。

4、噻虫嗪。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活性,更活性高、安全性搞、杀虫谱广、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可同时防治蚜虫、叶蝉、粉虱、金龟子幼虫、线虫、地面甲虫、潜叶蛾等。桃树推荐用药量:25%噻虫嗪5000~10000倍液对蜜蜂有毒。

5、啶虫脒

6、吡虫啉

7、高效氯氰菊酯

三、介壳虫防治到了最佳时机

近年来桃树上的桑白蚧、苹果和梨树上的梨圆蚧逐渐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介壳虫难以防治,其实是忽视了最佳防治时机。介壳虫虫体外盖着一层厚厚的硬壳,就像是披了一层厚厚的盔甲,任何药剂穿透这层“盔甲”都不容易,所以防治效果不佳。

当介壳虫从硬壳下爬出时,就像“裸体”一样,用药效果最明显,是防治的最佳时机。谨记,介壳虫不是难防治,不是没有特效药,而是难在防治时机的把握上。

现在越冬的雌虫已经开始脱壳,3月中下旬是第一次最佳防治期。介壳虫从“硬壳”下爬出,到再次分泌蜡质形成“硬壳”,只有十多天的时间,用药千万不能往后拖。第二次最佳防治期在5月中下旬,那时是当年第一代介壳虫的孵化盛期,用药时机也不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