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之际,给孩子最温情的死亡教育

 博采简纳 2019-04-05

  “妈妈,死亡是什么?”

  “身体消失,但爱没走远。”

  每天都有人离开这个世界,而父母似乎总是刻意对孩子回避这件事。白岩松曾说:“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当孩子问到有关死亡的问题,父母可以以温情脉脉的方式来解释死亡。

  什么是死?

  女儿第一次真正而深刻地碰触到“死”这个话题,是缘于她的一只珍珠鸟。那天早上,女儿去阳台看她的小鸟朋友,却发现小鸟趴在笼子里一动不动。任女儿怎么叫它,怎么动它,它都没有反应。

  女儿惊慌失措地把我拉过去:“妈妈,你快来看看,我的小鸟怎么了?”我一眼就看出小鸟已经死了。

  爸爸也闻声赶来。我俩相互递了个眼色,爸爸冲我摇摇头,在我耳边嘀咕:“别说小鸟死了,我怕她接受不了。”

  我倒持反面意见,觉得这个话题孩子早晚要明白。特别是看到女儿抓着鸟食非要小鸟张嘴吃时,我更不想欺骗她:“宝贝,小鸟已经死了,不会吃了。”

  女儿哇一声哭了!她虽然不明白什么是死,但我想她还是多少能意识到这是不好的事的。我搂着她,拍着她,任她伤心一会。

  女儿哭了一会渐渐平静下来,她问我:“妈妈,什么是死?就是睡着了吗?”

  死这个话题太宏观,而且太吓人。我只想以更直观的方式,以孩子能看到的表面特征,向她解释:“死就是不会呼吸,不会动,不会叫,不会吃东西,就像睡着了,只不过不会再醒过来了。”

  女儿再次哭了:“我不想让小鸟死……”

  我安慰女儿:“虽然小鸟死了,但是这段时间它给你带来了快乐。我们永远都记得它,它一直留在我们心里。要不,我给你和小鸟拍张照片,这样就可以永远把它的样子留下来了。”

  女儿亲昵地捧着小鸟,我用相机定格下这个瞬间。后来我们把小鸟埋在花丛,她还给小鸟铺了个花片床。埋葬小鸟的时候,女儿没有再哭,只是深情地跟它说了再见。

  死亡的话题,欺瞒不如温情地解读。只不过解读的时候,不要讲得那么血腥、冰冷、吓人。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只就死亡的表象特征加以解读,温情地给孩子挑开那层死亡的神秘面纱。

  “妈妈,你也会死吗?”

  当女儿问我这句话时,我心扎得一疼,感觉嗓子有点哽咽,但还是笑着说:“是的,谁都会死。妈妈也会。”女儿立马急得快哭了:“啊?我不要妈妈死!”

  我安慰她:“不过,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到时,你就长成大姑娘啦。而且,妈妈对你的爱永远都在哦。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相亲相爱,我疼你,你疼我,我们快乐度过每一天。好吗?”

  “嗯,我要好好爱妈妈!”小丫头信誓旦旦地说。

  说到妈妈会死,每个孩子都会恐慌。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多关注当下在一起的相爱时光。不过多地提前预演那么久远以后的痛点。教会孩子“爱在当下”。

  说了几次之后,女儿再没跟我说过这个话题,仿佛也不再总是担心妈妈会死。每天,我们都会多抱抱、多亲亲,快乐地相亲相爱。

  用当下能把握的浓烈的爱,来冲淡孩子对未来死亡的恐惧和不舍,这是我们父母可以采取的最好方式。

  温馨提示:让孩子知死而更加珍惜生命

  我们不用那么忌讳跟孩子谈死这个字眼。反而要说明白。因为,跟孩子探讨过死亡话题,让孩子明白死亡意味着失去生命,同时也是对孩子最宝贵的生命教育。

  孩子也因此知道了生命是脆弱的、宝贵的,而且只有一次。提醒孩子注意日常安全,远离危险,多多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生命。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

  我想,这才是对孩子死亡教育的最大意义,由死亡教育,推及生命教育,由死惜生。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