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四楼是应电机专科新设无线电课程实验而建。建成于1919年,是。上下两层,砖混结构。青砖墙面,红砖立柱,弧形券门窗。建筑造价约3700两银,仪器设备费约2500两银。楼高两层,系砖木混合结构,上层三间房,底层两间房,设有教室、无线电实验室、电话实验室、无线电收发室等。
↑
北四楼早期民国照片,图左双红色箭头处即无线电发射柱
北四楼是上海最早的无线电台之一。正南面竖有无线电发射柱(现已不存)),长数丈余,是上海最早的无线电台之一。1926年陆定一曾在此做无线电试验。1929年,小楼东面又扩建两间,奠定了今日之建筑格局。解放后,小楼的功能和名称数度更改,先后用作无线电实验室、话务楼、老电器楼、机床车间、法学院办公室等。
↑
张廷金(1886~1959),中国无线电的先驱者
在交大创建中国高校最早自行设计组装的无线电台
中国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生赴美留学。张廷金,字贡九,江苏无锡人。1904年考入南洋公学中院,1909年毕业,考取中国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生赴美留学。先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哈佛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主修无线电专业。1915年,回国执教交大,历任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副主任、主任、南洋大学代理校长、代理教务长等。1942年8月,出任交通大学校长,在租界中维持办学,1945年秋辞职。译著《科学的工厂管理法》。
↑
北四楼东山墙端,东端两间(上下)为1929年扩建
张廷金创建我国高校最早自行设计组装的无线电台,是令时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大事,颇值一书。1918年,交通大学决定建造无线电台,张廷金被委以规划经营之重责,仪器配置都由他一手规划设计,主要部件从国外进口,学校教师参与研制,自行组装。经过2年多的努力,无线电台于1920年1月落成。
国内第一部大功率无线电台。电台分上下2层为6室,台外横天线,两端置高竿。试行收发电报,距离远及秦皇岛、汉口、广东、日本等地。这是国内第一部大功率无线电台。1920年12月,无线电实验室又组装了最新式的收报机,能接收法、德及美国沿太平洋各大电台的讯息。电台工作人员甚至“每日将录下电信,揭示走廊下”,且遍登沪上各报。
↑
北四楼西山墙端
为张廷金请晋奖章。交大无线电台一经建成,即成为沪上重大新闻,时有媒体采访报道。无线电台在当时的意义可想而知,张廷金声名之盛也可见一斑。
当时通讯技术刚刚起步,无线电台多聘请外国人设计,酬金高昂,业界评价张廷金组建无线电台“所费极小,而所得至大”。校方亦首肯张廷金的成绩,两次呈文交通部秉呈大总统,为张廷金请晋奖章,谓“电机科教员张廷金历年教学,学子翕服,建设无线电台尤能殚心规划,劳绩卓著……敬请晋给四等嘉禾章。”
↑
北四楼南立面中央的主入口
交大无线电台成为沪上重大新闻。电台一经建成,即成为沪上重大新闻。电台建成一年后,《申报》上仍有消息云:交通大学沪校的“无线电台成立以来,为时未久,而进步甚捷。主任张贡九(廷金)硕士悉心布置,不遗余力……”。报道之细微琐碎,犹如今之媒介以明星之点滴近况慰藉追星少年,无线电台和张廷金声名之盛也可见一斑。
涉及官司得以保全。1947年,张廷金以“汉奸嫌疑”被提起公诉,知晓原委的交大当事人和社会名流纷纷出面,证明其清白。立法院院长、前交大校长孙科亲笔致函司法部长:“交大校产得以保全实属张(廷金)君之劳绩”,要求免于汉奸嫌疑提起公诉。1948年6月30日,上海高等法院最终宣判“张廷金无罪”。
晚年早逝。张廷金建造过两个电台——上海市国际无线电台、南京国际无线电台,此外还开办过公司。他生活非常俭朴,以后靠工资积蓄及建造无线电台的酬金等建造了一栋房子,以分租度日。1958年前后,张廷金不幸患上了食道癌,1959年逝世,享年73岁。
↑ 北四楼唯一的标牌
↑
北四楼和张廷金
按语:北四楼位于交大一个僻静的角落,
也是交大中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中的一栋的历史建筑。建筑非常低调,静悄悄,没有介绍的铭牌,也没有显眼的标志,唯有上图这样一张标牌。
我欣慰的是,
我在撰写本文时,发现了中国无线电的先驱者张廷金(鲜见张先生的图文资料),
与交大无线电、与北四楼的不解之缘。作为一个曾经为中国、为交大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
我们真的不该忘却张先生的丰功伟绩。请各位点击这链接,让我们共同来缅怀中国无线电的先驱者张廷金先生:
张廷金:中国无线电教育的先行者
下文链接
徐汇
华山路1954号 南洋公学
交通大学(6)
“五卅纪念”柱等(“五卅纪念”柱建于1925年)
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编号137
始建于18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