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剖学习笔记| 椎基底动脉系统

 ssiver 2019-04-05

-基底动脉系统

  • -基底动脉系统包括:双侧椎动脉、基地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脑桥动脉等。

  • 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脑血液供应的又一个重要来源,主要供应后颅窝结构、大脑后部结构及脊髓上段。

  • 其分支分布于脊髓上段、间脑后半部、枕叶内侧面、颞叶下部、脑干和小脑。


1椎动脉

1.1、椎动脉行程:

  • 左右椎动脉在颈根部从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发出者占96.5%(其余3.5%为异常型,起自主动脉弓或头臂干分叉等处);

  • 沿前斜角肌内缘后上行,继而通过除第7颈椎外的颈椎横突孔,{上六个颈椎横突孔93.5%)或上五个(3.5%)所形成的骨管隧道}

  • 在横突孔内走行椎动脉有一定特点:在第2-6颈神经(C2-C6)前支前方几乎垂直上升至枢椎横突孔,因枢椎横突孔开口于后外方,椎动脉经枢椎横突孔转向后外侧,然后上升达寰椎横突孔。

  • VA从寰椎横突孔走出,弯向后内,越过寰椎后弓穿过寰枕后膜及硬膜入颅。

  • 椎动脉入颅后走行于脑干腹侧,在延髓与脑桥交界处两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在汇合形成基底动脉之前,两侧椎动脉发出分支汇合成一支脊髓前动脉。

  • 基底动脉最终发出分支支配脑干、小脑及上段脊髓。


  • 先了解一些寰椎的解剖知识

  • 寰椎无椎体,由前弓、后弓以及两个侧快相互连接成环状;

  • 前弓大约占寰椎的1/5,向前隆突,中央有小结节,称为前结节,为颈长肌及前纵韧带的附着部;前弓后面凹陷,表面覆盖软骨并与枢椎齿状突形成关节;

  • 寰椎后弓较大,占整个寰椎的3/5,其最后方为后结节。

  • 寰椎上关节窝覆盖以软骨并与枕骨髁形成寰枕关节。

  • 寰椎两个卵圆形或肾形的上关节面的长轴在前中央汇合,其上关节窝稍后方有一横沟,称为椎动脉沟,有椎动脉、静脉及第1颈神经通过;关节突多位于椎动脉沟前方。

  • 椎动脉上方常见完整骨桥存在,双侧者占7%,单侧者占14%。后部及外侧骨桥有时呈前后骨刺状,形成不完整骨桥的现象更为常见。

  • 在寰枕关节面内侧有滋养孔,是表面粗糙的骨性部分,寰椎横韧带就附着于此。

  • 寰椎横突长度仅次于C7,在乳突与下颌支之间可摸到。




  • 再了解一下枢椎解剖知识

  • 枢椎为第2颈椎,其椎体前方有一正中骨脊,称为枢椎脊,自椎体向上有柱状突起,称为齿突,其根部较扁,前后各有一卵圆形关节面,分别与寰椎前弓和寰椎横韧带相关节;

  • 齿状突末端较尖,称为齿突尖,两侧有翼状韧带附着。

  • 齿突两侧各有圆形关节面,稍向外侧,与寰椎下关节面构成关节。

  • 在枕骨大孔上部斜坡附近,齿突后份与硬膜相接触。其深部向上附着于枕骨基底部,向下附着于枢椎体后面,也紧密附着于寰椎横韧带。

  • 枢椎横突短小,向下外侧突出,呈三角形,前结节缺如;

  • 横突孔大多开口于后外方,横径约5mm。

  • X线片上,上部颈椎最大的一个棘突即代表枢椎棘突,可以作为计数颈椎的标志。


1.2、椎动脉走行中的五个弯曲:

  • 第一个弯曲:在枢椎横突孔内;

  • 第二个弯曲:在椎动脉出枢椎横突孔上口后;

  • 第三个弯曲:在椎动脉出寰椎横突孔后在寰椎横突孔的上方;

  • 第四个弯曲:位于椎动脉沟内;

  • 第五个弯曲:在椎动脉从颅外段变为颅内段交界部。

1.3、椎动脉分段:

1.3.1、传统四段法:

  • 第一段(颈部):椎动脉发出至椎动脉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近段、横突前段)

  • 第二段(椎骨部):椎动脉走行于上六位颈椎的横突孔中;(横突段)

  • 第三段(枕部):椎动脉出寰椎横突孔后走行于寰椎动脉沟内;(远段、枕下段)

  • 第四段(颅内部):椎动脉通过枕骨大孔,进入硬脊膜后沿变为颅内段。



1.3.2、现代四段法:

  • 第一段(颈段):椎动脉发出至椎动脉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

  • 第二段(椎横突孔段):从第六颈椎横突孔到入枢椎横突孔;

  • 第三段(寰枢段):椎动脉入枢椎横突孔后,经过寰椎横突孔,走行于寰椎动脉沟内,穿硬膜入颅前;

  • 第四段(颅内部):椎动脉通过枕骨大孔,进入硬脊膜后沿变为颅内段。


1.3.3、五段法:

  • V1(横突孔段):指在第6-2颈椎横窦孔内上升的一段,该段垂直走行。

  • V2(横段):指VA穿出枢椎横突孔之后横行向外侧的一段椎动脉;

  • V3(寰椎段):指从椎动脉V2段外端弯曲向上,再垂直上行至寰椎横突孔的一段;

  • V4(枕骨大孔段):指V3段上段开始,水平向内行一小段后,再弯向上垂直上行入枕骨大孔的一段椎动脉;

  • V5(颅内段):指VA入枕骨大孔后,斜向中线上行与对侧同名动脉汇合成基地动脉的一段椎动脉。

1.4、椎-基底动脉分支

  • 椎动脉分支:脑膜支;脊髓后动脉;脊髓前动脉;小脑后下动脉(PICA);延髓动脉。

  • 基底动脉分支:小脑前下动脉(AICA);迷路(内听)动脉;脑桥支;小脑上动脉(SCA);大脑后动脉(PCA)。


1.5、脊髓后动脉:

  • 脊髓后动脉是VA颅内段分支位置最低的一对,左右各一;

  • 可直接从椎动脉主干发出,但更常见从PICA发出;

  • 脊髓后动脉发出后先转向后方,然后沿脊髓后外侧沟在脊神经后根的前、后方下行,下行途中约有5-15支后根动脉补充加强,从而使脊髓后动脉能延伸至脊髓下部。

  • 脊髓后动脉供应:脊髓的后角和后索;同时还发出小的延髓支,供应延髓背侧部,包括薄束、楔束及其核,以及绳状体尾端的背侧部,有时延髓支可缺如。

  • 由于脊髓后动脉供应延髓和脊髓的范围都比较小,而且侧支循环比较丰富,所以当脊髓后动脉闭塞时,并不引起延髓和脊髓的广泛软化,症状也不明显,有的话以深感觉障碍为主。



1.6、脊髓前动脉:

  • 脊髓前动脉是VA末端发出的小分支,左右各一;

  • 发出后在延髓浅面斜向下内,约支橄榄体下端水平,两侧脊髓前动脉汇合成一单干,沿脊髓前正中裂下行,并改称为前正中动脉。

  • 前正中动脉在下行过程中,接受6-8支前根动脉补充加强。

  • 沿途还发出250-300支小的沟动脉,经前正中沟左、右交替穿入脊髓,供应脊髓前2/3,包括前角、侧角、中央灰质、后角根部以及脊髓前、侧索。

  • 两侧脊髓前动脉汇合处发出细小的延髓支,分布于延髓内部的结构(椎体。椎体交叉、内侧丘系、内侧纵束、顶盖脊髓束、舌下神经核、内侧副橄榄核以及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的最下段等),近脑桥下缘处,此动脉的分布区逐渐缩小。


1.7、小脑后下动脉(PICA

1.7.1PICA概述:

  • PICA通常从VA呈单干(90%发出,但变异很多,有的呈双干(6%)发出,4%缺如。

  • PICA从椎动脉的起源存在变异,从枕骨大孔以下到椎-基底动脉交界均可。可起源于硬膜外或硬膜下椎动脉。PICA多数起自椎动脉的后壁或外侧壁。

  • PICA如果存在,则是小脑动脉中最大、也是最复杂、迂曲、行程及供血区域变异最大的小脑动脉。分五段,每段都可能多于一个干。大多数PICA分叉形成内侧干和外侧干,内侧干供应蚓部及其邻近小脑半球,外侧干供应小脑扁桃体和小脑半球枕下面。

  • PICA可能在枕骨大孔、第四脑室、小脑半球、脑干、颈静脉孔、CPA、岩骨尖和斜坡相关手术入路中暴露。

1.7.2、PICA分段:

  • 延髓前段(绿色):从起点到橄榄最隆凸部的垂线即延髓浅面和外侧面的分界线为止。(如动脉起自延髓外侧面的VA,则无此段)。

  • 延髓外侧段(橙色):从橄榄最隆凸部至舌咽、迷走、副神经根起始处平面,此段走行不一,或上升,或下降。

  • 延髓扁桃体段(蓝色):从后组颅神经水平开始,围绕扁桃体尾侧半,形成一个凸向尾侧的袢。

  • 膜帆扁桃体段(黄色):从扁桃体中部开始,至上方为脉络膜和下髓帆、下方为扁桃体上极之间的裂隙开口处。

  • 皮层段(红色):从动脉及其分支离开扁桃体、蚓部和小脑半球之间裂隙处,至皮层表面。

图表 A:PICA下面观察:从扁桃体脚水平切除左侧扁桃体,扁桃体借脚附着于小脑的其余部分。

B:PICA后面观察:左侧小脑半球和右侧部分半球被切除。


图表 c/dC:侧面观。D:正中矢状切面。

 

 

1.7.3PICA的分支:

  • PICA穿支动脉:

  • 来自三个延髓节段,终止于脑干的小动脉,分为直接型和旋绕型。

  • 延髓前段发出0-2个(平均1个)穿支,供应延髓的前、侧、后面;延髓侧段发出0-5个(平均1.8个)穿支,供应延髓的外侧和后面;扁桃体延髓段发出0-11个(平均3.3个)穿支,供应延髓外侧面和后面。

  • 扁桃体延髓段和髓帆扁桃体段都发出穿支供应第四脑室脉络丛

  • PICA皮层支:

  • 正中和旁正中蚓部动脉扁桃体动脉、以及内侧、中间、外侧半球动脉

  • 扁桃体上级附近的皮层支发支供应小脑齿状核。

  • 双侧皮层支之间互相重叠,并与同侧的SCAAICA的分布区相互进退。

1.7.4、PICA与颅神经的关系:

1.7.5PICA阻塞:可无症状,也可因延髓和小脑梗死而肿胀、出血甚至死亡。

图表 2PICA的毗邻关系:PICA经常在小脑扁桃体的下极附近形成一个尾侧袢。

 

1.7.6、椎动脉造影显示PICA

FigureA,Suboccipitalview(枕下面观). The tonsils andthe biventral lobule have been removed. 1, Superior retrotonsillar vein(扁桃体后上静脉); 2, vein of lateral recess of fourth ventricle(第四脑室隐窝静脉) and inferior medullary velum(下髓帆); 3,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 (vermian branch蚓支); 4, PICA (supratonsillar segment, 扁桃体上段cranialloop); 5, PICA (posterior medullary segment延髓后段); 6,PICA (tonsillohemispheric branch扁桃体半球支); 7, PICA(choroidal branches脉络膜支); 8, PICA (lateralmedullary segment延髓外侧段); VA, vertebralartery; *, caudal loop; **, peduncle of flocculus. B,前面观. 1,Flocculus(绒球); 2, PICA (anteriormedullary segment延髓前段). AICA, anterior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BA, basilar artery.

 

1.8、小脑前下动脉(AICA):

1.8.1AICA概述:

  • AICA通常呈单干(72%)从基底动脉发出,也有呈双干(26%)或三干(2%)发出者。

  • AICA发出点可在基底动脉的任何平面,但多见的是发自基底动脉的下半段。

  • 两侧AICA发出点大多不在一个平面上,一侧的起点常明显高于另一侧。

  • 行程:AICA从基底动脉发出后,在外展神经、面神经和蜗神经附近绕脑桥走行,经常在面-前庭蜗神经附近分叉形成一个头侧干和一个尾侧干,头侧干的分支沿小脑中脚向外侧,至小脑中脑裂上唇及其邻近的小脑岩面;尾侧干供应小脑岩面的下部,及其绒球脉络丛的一部分。

1.8.2、AICA分段:

  • 桥脑前端:位于斜坡和桥脑腹侧之间,此段常与外展神经根丝接触。

  • 桥脑外侧段:根据此段与内听道口的关系,分为三部分(内听道前段、内听道段、内听道后段);此段经常向下降至桥延沟以下,尤其当动脉走行迂曲时。

FigureC,Posteriorview of contents of right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右侧内耳道内容物后面观)1, AICA (meatal segment内耳道段). D,Posteriorview of the posterior fossa.(后颅窝后面观)1, Trigeminalporus;(三叉神经孔) 2, internalacoustic meatus(内耳道); 3, sigmoid sinus(乙状窦); 4, jugular foramen.(颈静脉孔) Arrowsindicate thesuperior petrosal sinus. (箭头表示岩上窦)E,Anatomic dissection of the right cerebellopontine(CP) angle as when the patient is in park bench position (inset).(插图为患者取公园长椅体位,显示右侧CPA区局部解剖)In some patients,there are curved creases in the dura just posterior to the jugular foramen;they curve toward the posterior wall of the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1,Sigmoid sinus;(乙状窦) 2, posterior wallof the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内耳道后壁) 3, posterior edgeof the jugular foramen. (颈静脉孔后缘)F,Anatomic dissection of the right CP angle as when thepatient is in the three-quarter prone position (inset).(插图为患者取四分之三俯卧位,显示右侧CPA局部解剖)1, Tentorium;(幕) 2, sigmoid sinus; (乙状窦)3, posterior wall ofthe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内耳道后壁)*, Superiorpetrosal sinus.(岩上窦)G,Anatomic dissection of the right CP angle as when thepatient is in the three-quarter prone position (inset).(患者取四分之三俯卧位时右侧CPA区局部解剖(插图))1, Superiorpetrosal sinus;(岩上窦)2, sigmoid sinus;(乙状窦) 3,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内耳道)4,tentorium; (幕)5, superior petrosalvein; (岩上静脉)6, flocculus.(绒球)H,Anatomic dissection of the right CP angleas when the patient is in the three-quarter prone position (inset).The VII,VIII, IX, X, and XI nerves have been cut to display the VI nerve. The superiorpetrosal sinus is located at the edge between the tentorium and the petroustemporal bone. 1, Sigmoid sinus; 2,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and VII and VIIInerves; 3, superior petrosal sinus; 4, jugular foramen and IX, X, and XInerves; 5, tentorium; 6, superior petrosal vein; 7, trigeminal porus.

 

  • 绒球段:此段自绒球的头侧或尾侧至小脑中脚和小脑桥脑裂,沿小脑中脚走行时,其动脉干可能于绒球或小脑桥脑裂唇缘的深面。

  • 皮层段:此段主要供应小脑的岩面。

1.8.3、AICA的分支:

  • 神经相关分支是指经过内通道开口附近或内听道内、与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关系密切的分支。

  • AICA发出后向外侧走行,到达内听道开口处形成一个襻,与面、听神经关系紧密。AICA经过CPA时发出四个重要神经相关性分支:

  • 迷路(内听)动脉:进入内听道后分支供应内听道骨壁和覆盖其表面的硬脑膜、内听道内的神经、前庭、耳蜗和内耳等结构。

下图Labyr.A,迷路动脉;AC.Meatus,听神经管;Prox,近端的;Distal,末端的。

  • 回返穿动脉:在内听道口附近从AICA发出后,沿面、听神经逆行回来供应脑干;此动脉还发出分支供应面、听神经和三叉神经的“根进入带”。在82%的脑中存在回返穿动脉。Rec.Perf.A回返穿动脉

  • 弓状下动脉:72%的脑中存在。在内听道口的内侧从AICA发出,穿过下弓状窝表面的硬脑膜进入下弓状管,供应半规管处的岩骨。

Subarc.A.,弓状下动脉Labyr.A,迷路动脉。

下弓状管被认为是乳突区感染向脑膜和岩上窦传导的途径。

  • 小脑下弓状动脉:是AICA的一个小分支,供应下弓状窝和小脑绒球部。

  • 皮层支:供应存在很大变异:

  • 小到仅供应绒球及邻近的小脑岩面;

  • 大到供应包括全部岩面和邻近的小脑幕面及枕下面。

  • 穿过神经后,头侧干通常经绒球上方,分布于小脑桥脑裂的上唇;尾侧干经绒球的尾侧,供应岩面的下部。

1.8.4AICA阻塞:

  • 主要导致脑干外侧和小脑脚软化为主的相关症状,而非小脑半球受累的症状。

  • 主要包括:

  • 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及其核团受累引起的面瘫和前庭蜗神经麻痹;

  • 前庭核及其与迷走神经核团之间联系损伤导致的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

  • 三叉神经脊束及核团损伤导致的同侧面部痛温觉丧失和角膜感觉减退;

  • 桥脑和延髓外侧部下行瞳孔扩张纤维损伤导致的Horner综合征;

  • 小脑脚损伤导致的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协同不能;

  • 对侧肢体的不全痛温觉丧失。

  • AICA阻塞症状通常为突然性,不伴有意识丧失,最显著的症状为眩晕,常伴有恶心及呕吐,随之可能面瘫、耳聋、感觉丧失及小脑功能紊乱,通常不发生皮质脊髓束和内侧丘系受损的症状。

  • 手术中AICA阻断后很多患者能恢复和存活,主要是由于有丰富的其他小脑动脉的侧支循环。

 

1.9、小脑上动脉(SCA):

1.9.1SCA概述:

  • SCA从基底动脉上端接近其分叉部发出,位于中脑的前面,通常在动眼神经面通过,有时从PCA发出,从动眼神经上面通过。

  • 起源:SCA是幕下小脑动脉中发生和供应区域最恒定的一支,通常以单干起源,但也可能以双干起源。所有单干起源的SCA均分支为头干和尾干,头干供应蚓部和蚓旁部,尾干供应小脑半球的幕面。

无论是单干分叉,还是双干起源,头侧干和尾侧干几乎出现于每一个小脑半球。

  • SCA起点:

  • 双侧SCAPCA的起点经常形成基底动脉顶端的十字交叉。

  • SCA起点通常起自基底动脉,直接起自PCA起点的下方;远离PCA起点的动脉起自PCA起点2.5cm范围内。

  • 基底动脉分叉的高度决定SCA初始段的行程:

  • 正常情况下,BA的分叉位于桥脑中脑交界处;SCA起点位于小脑幕缘内侧;

  • 分叉较高时,BA的分叉位于中脑前方;SCA起点位于幕上;

  • 分叉较低时,BA的分叉位于桥脑的前方;SCA起点位于幕下。

  • 行程:发出后,于桥脑中脑交界附近围绕脑干,位于滑车神经方,三叉神经方;其近端位于小脑幕游离缘的内侧,远端行于小脑幕下方,为最头侧的幕下动脉。经过三叉神经上方后SCA进入小脑中脑裂,形成几个弯曲,发出小脑前动脉,供应小脑深部白质和齿状核。离开小脑中脑裂之后,它的分支再次位于小脑幕缘的内侧,经小脑幕缘的下方向后,分布于小脑的幕面。

1.9.2SCA分段:

  • 桥脑-中脑前段:此段位于鞍背和脑干上部之间,始于SCA起点,于动眼神经的下方至脑干的前外侧,它的外侧部位于小脑幕游离缘前半的内侧。

  • 桥脑-中脑外侧段

  • 始于脑干的前外侧,常于桥脑上部的外侧面向尾侧潜行。

  • 它的尾襻(caudal loop)对侧且常到达桥脑中部水平的三叉神经入脑处,滑车神经位于此段中部的上方。

  • 此段的前部常位于幕上,而尾襻通常降至幕下。

  • SCA在此段分为头侧干和尾侧干,其尾侧干与三叉神经的出脑处相近。

  • 此段终止于小脑中脑裂前缘,基地静脉和PCA位于SCA的上方,与之平行。

  • 小脑中脑裂段SCA穿行于小脑中脑裂内,越向内越深在,中线上最深,位于上髓帆的后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卡样弯曲,SCA襻进入裂的深部,耳后向上到达小脑幕面的前缘。

  • 皮层段:此段包括小脑中脑裂以后的分支,行经小脑幕缘下方,分布于小脑的幕面。如果边缘支存在,则同时供应小脑岩面的上部。

FIGUREC, Superior view of the tentorial surface. (小脑幕面上面观)1, Anterior pontomesencephalic segment of the SCA;(小脑上动脉脑桥中脑前段) 2, lateral pontomesencephalic segment of the SCA; (小脑上动脉脑桥中脑外侧段)3, superior hemispheric branches of the SCA; (小脑上动脉半球支)4, cerebellomesencephalic segment of the SCA; (小脑上动脉小脑中脑裂段)5, superior hemispheric branches of the SCA. 

 

1.9.3SCA分支

  • 穿支:

  • 分为直接型和旋绕型,直接型垂直进入脑干,旋绕型围绕脑干走行一段距离在进入脑干。

  • 穿支动脉主要起自主干和上下干,每干发出2-5支,有的干没有穿支,也有的干穿支多达10支。

  • 终于小脑上、下脚及它们中间的被盖、大脑脚、脚间窝、上下丘及四叠体池。

  • 小脑前分支:从小脑中脑裂内上、下干及皮质支发出,多达8支,内侧群分布前髓帆和中央小叶,外侧群分布于上、中脚之间和中央叶翼。

  • 皮质支:SCA最恒定的皮层供应区为小脑的幕面。常供应小脑的幕面和邻近的小脑岩面上部。常分出2个蚓支(内侧部、旁正中部)、3个半球支(内侧部、中间部、外侧部)和1个缘支。

  

1.10、小脑供血动脉的供血分区图示:


1.11、大脑后动脉(PCA):

PCA  起自BA顶端分叉部,在大脑脚间池的外侧缘与PComA相会,然后围绕大脑脚和环池到达四叠体池,分布于大脑半球的后部皮质,还发出分支到达丘脑、中脑和其他深部结构,包括脉络丛以及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壁。

1.11.1PCA概述:

  • 在胚胎期,PCAICA发出,胚胎后期,后交通动脉逐渐退化,PCA主要由BA供血。

  • 两侧PCA起点即为BA分叉部。此分叉部高低变异大,可低至中脑与桥脑交界处以下1.3mm处,高至乳头体和邻近的第三脑室底部,有时乳头体和第三脑室会被BA分叉部顶高起来而形成明显的凹痕。

  • PCA分段:

PCA可分为P1-P44

  • P1段(交通前段):起点到PCAPComA交点处。行于动眼神经上方。

  • P2段:在脚池和环池中向外侧绕过到中脑的后缘,长度约25mm

  • P2A(大脑脚段或P2前段):绕大脑脚行于大脑脚池

  • P2P(环池段或中脑外侧段或P2后段):自大脑脚的后界,脚池和环池交界处起,在中脑外侧走行。

  • P3段(四叠体池段):环池后界、四叠体池外缘到距状裂前界。两侧P3最靠近的点为丘点或四叠体点。常分为两个终支(距状动脉和顶枕动脉)。

  • P4段(皮层段):起自距状裂的前端,包括至皮层表面的分支。

FIGURE 2.13.Arteries of the basal surface.大脑底面的动脉

Calc.A.,距状动脉;Atrium,房部;Parahippo.Gyr.,海马旁回;Uncus,钩回;Car.A.颈内动脉;A.Ch.A.,脉络膜前动脉;Hippo.Head,海马头;Fimbria,伞;Chor.Fiss.,脉络裂;Chor.Plex.,脉络丛;Cuneus,楔叶;Par.Occip.A.,顶枕动脉;L.P.Ch.A.,脉络膜后外侧动脉;M.P.Ch.A.,脉络膜后内侧动脉。


1.11.3PCA分支:

  • PCA分支有三种类型:

  • 中央穿支至间脑和中脑;

  • 脑室支至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脉络丛和脑室壁及其邻近结构;

  • 大脑支至大脑皮层和胼胝体压部。

  • 各类分支具体包括:

  • 中央穿支:丘脑穿动脉大脑脚穿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

  • 脑室支:脉络膜后内侧动脉脉络膜后外侧动脉

  • 大脑支:颞下的一组分支:

  • 海马支

  • 颞前、中、后和颞总支

  • 顶枕支距状支压部支

  • PCA各分支起点:

  • P1段:中央内侧动脉、短旋动脉、丘脑穿动脉及旁正中动脉。

  • P2A:海马穿动脉、颞前动脉、大脑脚穿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

  • P2P:颞中、颞后、颞总穿支和脉络膜后外侧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

  • P3段:距状动脉和顶枕动脉。

  • 中央内侧动脉:从PCA起始处发出,在脚间窝穿入。分为两群:

  • 头侧群:供应下丘脑的垂体、漏斗和灰结节。

  • 尾侧群:供应乳头体、底丘脑、丘脑的内壁和内侧核团。

丘脑穿动脉:是中央内侧动脉中较粗大的分支,也是P1段发出的最大分支。

经前穿质入脑,供应丘脑前部及内侧部、下丘脑及中脑黑质、红核和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动眼神经等。

FIGURE 2.35Thal.Perf.A.,丘脑穿动脉。

  • 大脑脚穿动脉:2-3支,从P2发出,直接进入大脑脚,供应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以及黑质、红核、被盖及动眼神经等。

  • 旋绕穿动脉:发自P1P2,短组分支供应大脑脚、膝状体、中脑被盖;长组绕过脑干达四叠体区。

  • 后外侧中央动脉:或称丘脑膝状体动脉,在PCA脚外侧发出,也有从脉络膜后外侧动脉、四叠体动脉发出的。供应内、外侧膝状体、丘脑枕和大部分外侧核团及内囊后肢。

  • 四叠体动脉:多为1支。

  • 脉络膜后内侧动脉(M.P.Ch.A.):

  • MPChA通常发自P2A,多为1支。

  •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L.P.Ch.A.):

  • 多支L.P.Ch.A.起自P2P,经脉络裂向外走行供应侧脑室的脉络丛。

  • 皮层支:

PCA的皮层支包括颞下支、顶枕支、距状支和压部支。

  • 颞下动脉:起自PCA,而颞上动脉起自MCA

  • 包括:海马动脉,颞前、中、后、总动脉。供应:颞叶下部。

  • 5种形式:

  • 所有颞下动脉均出现(10%

  • 颞总动脉以单干起自PCA,发出分支供应全部颞叶下部(16%

  • 出现颞前、中、后动脉,单海马动脉缺如(20%

  • 出现颞前和颞后动脉,但海马动脉和颞中动脉缺如(10%

  • 出现海马动脉和颞前、后动脉,但颞中动脉缺如,最常见(44%

  • 海马动脉:起自大脑脚池或环池,是PCA的第一个皮层支。

供应钩回、海马旁回前部、海马结构和齿状回。

  • 颞下前动脉:供应颞叶下面前部。

  • 颞下中动脉:是最小的分支,常缺如。

  • 颞下后动脉:几乎出现于所有半球。多在环池或四叠体池内发出。较粗。供应颞枕叶下表面,除发出所有颞支的颞总动脉以外,颞下中动脉是管径最粗大和分支最多者,其阻塞常可致轻度和一过性的失语、一过性记忆缺失伴同向偏盲。

FIGURE    2-6 C, Basal view. 1, P1; 2, P2A; 3, anterior inferior temporal artery; 4, P2P and long circumflex arteries; 5, short circumflex arteries; 6, middle inferior 

temporal artery; 7, posterior inferior temporal artery.

  • 顶枕动脉:为PCA的两终支之一,几乎均出现。供应上矢状窦旁区域的后部、楔叶、楔前叶和枕外侧回,少数情况下供应中央前回和顶上小叶。

  • 距状动脉:为PCA的终支,存在于所有大脑半球。分布于舌回和下楔叶,供应视皮层。其阻塞的典型表现是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但常有黄斑回避,可伴同侧眼痛。

  • 压部动脉:所有半球的PCA及其分支发出分支供应胼胝体压部。这些分支可由下列血管发出:顶枕动脉,距状动脉,脉络膜后内、外侧动脉,颞后动脉。

  • PCA、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关系:

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与PCASCA的关系式恒定的——动眼神经总是与动脉起点附近穿经PCASCA之间,滑车神经也在两者之间经过脑干外侧缘,即使SCA未双干此种关系也不变。

2椎动脉造影

FIGURE    2-14

A,椎基地动脉造影前面观1,Collicularorquadrigeminalpoint;2,P3;3,beginningoftheP2Asegment;P2A起点)4,collateralsulcus;(侧副沟)5,beginningofthecerebellomesencephalicsegmentofthesuperiorcerebellarartery(SCA);(小脑上动脉中脑小脑裂段起点)6,P2A;7,lateralpontomesencephalicsegmentoftheSCA;(小脑上动脉脑桥中脑外侧段)8,anteriorpontomesencephalicsegmentoftheSCA;SCA脑桥中脑前段)9,supratonsillarsegmentoftheposteriorinferiorcerebellararteryPICA扁桃体上段)(PICA,cranialloop);10,meatalloopoftheanteriorinferiorcerebellarartery(AICA);AICA内耳道襻)11,posteriormedullarysegmentofthePICA;PICA延髓后段)12,caudalloopofthePICA;PICA尾襻)13,lateralmedullarysegmentofthePICA;PICA延髓外侧段)14,anteriormedullarysegmentofthePICA;(延髓前段)15,extraduralvertebralarterybehindthelateralmassofC1;C1侧快后方的硬膜外段椎动脉)16,vertebralarteryintheforamentransversariumofC1;C1横突孔内的椎动脉)17,vertebralarteryintheforamentransversariumofC2.C2横突孔内的椎动脉)蓝色箭头显示AICA起源于基地动脉Theblue arrowheadindicatestheoriginoftheAICAfromthebasilarartery,红色箭头显示PICA起源于椎动脉thered arrowheadindicatestheoriginofthePICAfromthevertebralartery,and绿色箭头显示大概在椎动脉硬膜外和硬膜内段之间thegreenarrowsindicatetheprobabletransitionbetweentheextraduralandintraduralsegmentsofthevertebralartery.B,(椎基底动脉造影动脉相侧面观)1,“Cranialloop”ofthePICA;PICA头侧襻)2,vermiandivisionofthePICA(pyramidalloop)PICA锥形襻);3,hemisphericbranchofthePICA;PICA半球支)4,posteriormedullarysegmentofthePICA;PICA延髓后段)5,“caudalloop”ofthePICA.PICA尾襻)红色箭头显示脉络膜后外侧动脉在侧脑室内Theredarrowheadsindicatethelateralposteriorchoroidalarteriesinthelateralventricle(indicatethelocationoftheposteriorwallofthepulvinarofthethalamus),绿色箭头显示后胼周动脉thegreen arrowindicatestheposteriorpericallosalartery,and蓝色箭头显示脉络膜后内侧动脉thebluearrowheadsindicatethemedialposteriorchoroidalartery(MPChA). MPChA的最后点相当于四叠体,所以在侧面观也是脑干的后界(黄色虚线ThemostposteriorpointofthetrajectoryoftheMPChAindicatestheposteriorlimitofthequadrigeminalplateandconsequentlytheposteriorlimitofthebrainsteminthelateralview(yellow dashed line).FortheanatomiclocationofthelateralposteriorchoroidalarteryandMPChA,refertoFigures2­4Band2­6D.显示MPChA的解剖位置。C,(椎基底动脉造影动脉相侧面观)1.“Meatalloop”oftheAICA.蓝色箭头显示小分支到达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经过外侧孔Theblue arrowheadsindicatesmallbranchestothelateralrecessofthefourthventriclethroughtheforamenofLuschka,and红色箭头显示AICA主干在小脑水平裂内走行,thered arrowheadsindicatethemaintrunkoftheAICAinthegreathorizontalfissure,它是位于上半月小叶的一个AVM的供血动脉。whichissupplyingan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locatedinthesuperiorsemilunarlobule.

D,小脑侧面观:1,Flocculus;(绒球)2,petrosalfissureorgreathorizontalfissure;(岩裂或水平裂)3,superiorsemilunarlobule;(上半月小叶)LA,lateralangle.(外侧角)Thearrowsindicatetheanterolateralmargin.箭头指示前外侧中央动脉边缘。


(五)、脑动脉侧支循环

一般认为,脑内各动脉并非终动脉,颈内动脉各分支之间,椎基底动脉各分支之间皆有吻合存在。颅内外动脉之间也存在着系统间吻合。

1、脑地动脉环(Willis circle):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之间吻合。



2、软脑膜内吻合:

  • 在大脑半球软脑膜内,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支末梢存在着丰富的侧支吻合。

  • 吻合网常呈带状分布,位于3条大脑动脉供血的交错区,此带状区吻合血管丰富。

  • 大脑前、中、后动脉本身分支间吻合甚少。

  • ACAMCA之间吻合5-7支;MCAPCA之间4-5支;ACAPCA之间1-2支。


  • 在小脑表面:同侧SCAAICAPICA之间存在广泛吻合;两侧对应小脑动脉之间吻合也丰富。

  • 小脑动脉相邻分支吻合远多于大脑动脉相邻分支间的吻合。

  • ACA的胼胝体动脉与PCA的胼胝体背侧动脉于胼胝体背侧实现吻合,称为胼周吻合。

3、脑内动脉吻合:

  • 大脑各动脉的中央支(穿动脉)从脑底进入脑实质供应基底神经节、丘脑、内囊等部。各中央支之间存在大量吻合,但吻合血管口径一般不超过50-60μm,属于微动脉吻合,不足以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

  • AChAMPChALPChA之间吻合存在于侧脑室脉络丛、颞叶内面和膝状体等处。


4、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间的吻合:

ICAECA之间吻合主要位于眼、耳、鼻。

从系统发生看,眼和眶腔为颅、内外循环相沟通的区域。

  • 眼、鼻区吻合:

  • 鼻背动脉与面动脉的鼻外侧动脉鼻背和眼内眦处相吻合;

  • 眼动脉的泪腺支和睑支与颞浅动脉的眶颧动脉眼的外侧吻合;

  • 鼻背动脉、筛动脉眶下动脉、蝶腭动脉上颌及鼻腔内吻合。

  • 耳区吻合:

  • ICA系的鼓支上颌动脉的前鼓支之间的吻合;

  • ICA岩骨段发出的一支细小动脉与颈外动脉系颌内动脉发出至岩骨的动脉相吻合。

 

(六)重要脑区血液供应:

1、基底神经节和内囊:

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

  • 前:ACAHeubner返动脉和中央短动脉(供应尾状核头、壳和苍白球的前外侧部以及内囊前肢);

  • 中:MCA的豆纹动脉(供应尾状核体、壳的中间大部、屏状核以及内囊后肢上3/5);

  • 后:AChA的纹状体内囊动脉(供应壳和苍白球的后内侧部、尾状核尾以及内囊的下2/5);

2、丘脑的血供:

  • AChA

  • PComA的结节丘脑动脉

  • PCA的丘脑穿动脉、丘脑纹状体动脉

  • MPChALPChA

3、下丘脑的血供:

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腹侧,被第三脑室分成两半,其内侧面借下丘脑沟与背侧丘脑为界,底面外露。下丘脑结构自前向后依次为——终板、视交叉、灰结节、正中隆起、乳头体和漏斗。(灰结节向正中前下方延伸为漏斗,漏斗的膨大处为正中隆起,其远端连于神经垂体。)

下丘脑是调控内脏活动、内分泌功能和情绪行为等的中枢。

  • AcomA的下丘脑支

  • ACA的中央支

  • PcomA的中央支、结节丘脑动脉

  • PCA的丘脑穿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

4、垂体的动脉血供:

垂体:位于垂体窝内、呈椭圆形内分泌器官,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 腺垂体:包括: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

  • 神经垂体:包括神经叶(正中隆起和漏斗柄)和漏斗。

  • 垂体前叶(远侧部);垂体后叶(中间部+神经叶);垂体柄(结节部+漏斗)。

垂体的发生:

垂体发生过程中由两部分联合而成。一部分起源于口腔外胚层的Rathke;另一部分来自第三脑室底的漏斗突

  • 胚胎第四周时Rathke囊迅速扩大,并逐渐与间脑的漏斗突相连接。

  • 囊前壁的上皮细胞繁殖迅速,并分化成细胞索,构成腺组织,即垂体远侧部(前叶);

  • 囊前壁的上部向上发展形成结节部

  • 囊后壁与后叶相接,生长较慢,形成垂体中间部

  • 囊腔为前叶细胞所充满而逐渐消失;但在幼年仍有一裂缝存在于其间,至成年才完全消失。

  • 漏斗突是下丘脑向下延长的部分,自此分化成垂体神经部(后叶);漏斗突与下丘脑连接的漏斗和腺垂体的结节部共同构成垂体柄

垂体的血供:来自ICA1IHA,多条SHA

  • 垂体上动脉(SHA):主要供应垂体前叶。

  • 垂体下动脉(IHA):主要供应垂体后叶。

垂体门脉系统:

  • 垂体正中隆起和漏斗的毛细血管汇集成数条小静脉,沿垂体柄下行至远侧部,小静脉再次分成毛细血管丛,这种起自毛细血管网终于毛细血管丛的静脉系,称为垂体门静脉系

  • 短垂体门静脉:起自正中隆起和漏斗下部的小静脉行程较短。

  • 长垂体门静脉:

  • 垂体门静脉系统是下丘脑分泌激素至垂体远侧部的通路。垂体静脉很短,出腺体后注入邻近的海绵窦。

5、海马结构的血供:

海马结构:位于半球内侧面,包括胼胝体上回、束状回、齿状回、海马、下托和海马旁回钩的一部分,是一个大的功能解剖学单位。


  • AChA

  • MCA的颞极动脉和钩动脉

  • PCALPChA、颞下前动脉。

6、脉络丛的血供:


中国神经学科新媒体;收稿邮箱53880941@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