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君明 远古时代,在尧担任首领期间,一度洪水泛滥,良田沃土、房屋牲畜,尽被淹没。尧即派鲧去治水,鲧用堵的方法,治水失败,被杀。后尧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治水成功。大禹在治水期间,曾到过今苏州一带地区。《史记》载:“禹治水于吴,通渠三江五湖。”大禹在西山召开诸侯会议,商议治水之策。经过整治,消除了洪水之患。《禹贡》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苏州民间有不少大禹治水的传说,苏州也有不少地名与他有关。 禹期山,位于太湖之中,即今之西山。相传大禹治水来到南方,他在勘察水害后,在太湖中的西山岛上召开部落首领会议,共商治水对策。因而,称此山为禹期山。期,即会合之意。宋成大《吴郡志》:“禹期山,在太湖中。旧说禹导吴江,以泄具区,会诸侯于此。”一说禹期山在鼋山之上。《太湖备考》云:“禹期山,在鼋山北二里,昔断今连。按,山下有村曰前湾,故俗称前湾山,忘其为禹期矣。惟山顶主峰,俗呼乌峰顶者,间有人称禹期峰。” 大禹山,位于枫桥镇开山村,南与支硎山北峰相连,北与高景山相接。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命名。 禹王庙,位于甪里村北端的郑泾港口太湖之滨。据传在太湖中建造了四座禹王庙,以镇洪水。此为四座之一,在北。禹王庙历史悠久,始建无考,但远在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已重修,有重修文字记载。庙屡建屡毁。清嘉庆十四年(1804),殿壁嵌有重修记碑一块。“文革”中神像被毁。1983年重修大殿,并增建山门,挖护庙河,筑石护坡。庙有大殿三间,楠木梁柱,高十米,单檐歇山式,四只戗角,下垂风铃,微风过处,铃声清脆悦耳。原正梁绘有二龙抢珠,为明代遗物。台基高一米,青石御路一方,刻双龙戏珠,亦为明代遗物。原殿内有“功高底定”匾额。两边立柱上有对联:“忘其身,忘其家,辛壬癸甲,阅四日而出,惟荒度土功,遂贻万世平成之治;注之海,注之江,疏沦决排,历八年于外,能奋庸帝载,乃受一心人道之传。”庙旁花岗石碑上刻“万顷波涛一望收”,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杰出实业家胡厥文书。 四,即北、南、东、西。西山建有四座禹王庙,除北外,还有南 禹王庙,东 禹王庙,西 禹王庙。《吴门表隐》载:“太湖中有四,山甚小而不没,称地肺。北 在杜圻洲,名平台山,有砂如铁,大禹铸铁釜,覆孽龙于此。南 在镇夏湾众安洲,名瓦山,并祀水平王。西 在甪头洲郑泾口。东 在西华蛟嘴上。”一座山上因何要造四座禹王庙?民间有个传说:那时,太湖多妖,最为凶恶的是一种蛇不像蛇、龙不像龙的妖怪,不时出来兴风作浪,拱翻船只,张口吃人,百姓只好用猪羊来祭祀它。大禹知道后,决心要除掉这个妖怪。他在平台山上挖出砂铁,铸成一只大铁釜。大禹身高力大,又懂得水性,妖怪出来时,他跳入太湖中,与妖搏斗,他解下自己的腰带,将妖捆住,然后用大铁釜罩住,再在大铁釜上堆沙,堆得像山一样高,后称为平台山。从此妖怪就绝迹了。百姓为了感谢大禹,也怕妖怪再来,就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造了四座禹王庙,一为纪念大禹,二为镇住妖怪。 水平王庙,在消夏湾瓦山。庙中的神像、几案皆为石制。相传大禹治水时,后稷的庶子跟随大禹到南方,帮助大禹治水,死后被封为水平王,立庙以祀。《太湖备考》引《毗陵志》云:“水平王,后稷庶子,佐禹治水,至会稽,诲人浚导,殁而祀之。” 三江口,位于昆山花桥镇境内。相传大禹治水时,为导流入江海,开辟东江、娄江、淞江,彻底解除了三江水患。《史记》:“禹治水于吴,通渠三江五湖。”《史记·正义》载:“三江者,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松江,古笠泽江;一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三百余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娄江;于其分处曰三江口。”顾夷《吴地记》云:“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是也。”这是由大禹治水而后得名。 禹迹桥,位于吴江震泽镇东首,是一座高大的古石拱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现存之桥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建。禹迹桥南北走向,拱形单孔,总长43.5米,顶宽4.3米,南堍宽6.2米,矢高5.56米,拱径颇广,达10.45米。桥柱上镌刻对联:“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传说清乾隆皇帝曾游赏此桥,赞赏大禹治水之功绩和桥的壮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