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老古话”看桐城人的育儿经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4-05

在桐城,人们在论事说道理时,总喜欢用“老古话港得好……”来开头。

老古话,是先人智慧凝成的花朵儿,不仅语言精炼,通俗易懂,而且含有丰富的生活哲理和教育意义。在桐城,即使是乡下读书不多的庄稼人,对于教育子女方面,也有一套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原因就在于老祖宗给人们留下了很多育儿“老古话”。

桑树条子从小勒,长大了勒不直。

这句老古话在桐城可谓是家喻户晓。这句话源自一个古老的故事:从前,有一对夫妻老来得子,夫妇二人对这个老来子宠爱有加,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事事顺着这个儿子,从来不忍加以管教。不久之后,老妇人因病早逝,老父亲对这个唯一的亲人更是娇惯异常。

有一日,老父亲从亲戚家吃酒归来,刚至家门口便被已经十来岁的儿子指着鼻子骂:“你这个老不死的,你偷偷跑去哪里吃香喝辣的?竟然敢不带我!”

原来自小,老父亲不管去哪个亲戚家赴宴吃酒,总要带上儿子一起去,这回走得急了点没叫上儿子,没想到一回来就遭到了他的咒骂。老父亲气得浑身发抖,抄起一根棒子就要上前打儿子。谁知儿子不仅夺过老子手里的棒子,还用力将他推倒在地。老父亲躺在地上痛得直哎呦,儿子却摔门扬长而去。

一晃多年过去,儿子离家后再没有回来。老父亲贫困潦倒,渐渐成了四处乞讨的叫花子。一日,老人来到一户人家乞食,这家男主人见到老人后,愣了片刻,之后便让女主人盛上热菜热饭相待,还留老人在家里住下了。多日过去了,老人心中过意不过,便问男主人可有什么事情让他做一做。男主人指着院里的一棵桑树道:“我家也没别的事,就院里那颗桑树长弯了,你将它弄直了就好。”

老人一听,赶紧来到院中那棵桑树之前,只见这桑树又粗又壮,却是树干扭曲变形,枝桠斜乱无章。老人想尽了办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办法将这桑树给弄直。最后只好叹气道:“这桑树长大了,已经没办法勒得直了,该是从小就要勒的。”

那男主人一听,“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对着老人涕泪交流道:“爸呀,您可算是说对了,桑树条子要从小勒,长大了就勒不直了。您小时候从来不舍得骂我一句,管我一声,将我养成目中无人的性子,这些年我吃了好些苦才明白啊……”

老人这时才明白过来,原来眼前的人就是自己离家出走多年的儿子。老人顿时又是心疼又是后悔,冲上去抱住儿子,父子二人哭成了一团……

故事中的父亲与儿子各自在经历苦痛之后,总算有了一个好的结局。他们用切身之痛悟出的那句“桑树条子要从小勒,长大了勒不直”,便成了一句流传至今的老古话。它告诫人们,教育孩子要从小时候就开始,防微杜渐,绝不能一味纵容娇惯孩子。不然等他(她)长大了,你再想管教纠正时,便会为时已晚,回天无力了。

惯儿不孝,肥田出瘪稻。

庄户人家爱以常见的农作物来说道理,这样更易被人们接受与记忆。与前面的“桑树条子”相对应的,便是这句老古话里的“瘪稻”了。农人本意是想着让稻苗长得好,便拼命的往田里下肥料。岂知肥料下过了头,等到收割时,才发现收上来的全是瘪壳稻子。为人父母的,如果只一味地想着要对孩子好,不愿让他受一丁点委屈,只知道溺爱而不忍让他吃苦受教。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只会自私跋扈又不明事理,更不能指望他对父母有孝心了。这样的“慈”父、“慈”母,最终只会害了子女,也会害了自己。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这句老古话里同样也有一个故事流传。说的是有个小孩偷了货郎担上的一根绣花针,回到家后他的母亲不仅不加以训斥,反而夸自己的孩子能干。再以后孩子无论从外面偷什么东西回来,母亲都加以夸赞。她天真地认为,这些针头线脑的小东西并不算得是偷。儿子长大后,成了一个专门偷人钱财的大盗。最终儿子被官府抓捕并判了列刑,临刑前他使出全身的力气,狠狠地咬了他母亲一口。他在怨恨自己母亲小时候没有及时纠正他的偷盗行为,以致自己最后走上了不归路。

这对母子用惨痛的人生经历告诫后世为人父母的,对于孩子小时候顺手牵羊一些小东西或是有一些小的不良行为,要引起重视,及时纠正。绝不能因为价值小或是事情小就姑息了,更不能鼓励小孩做那些不好的事情。这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有异曲同工之处。

除了这些警示人们,小孩子要从小教育,不能溺爱娇宠的育儿老古话,还有一些桐城老古话则是教给孩子为人处事道理的。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这句话是做父母的教育子女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感恩和互相尊重。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和礼待,首先自己要做到对人和善与真诚,这样别人感受到你的善意,才会形成和谐顺畅的人际关系。

小俺(洞)不补,大俺(洞)一尺五。

这句老古话的意思是,衣服上即使破了一个小洞也要及时补上,不然时间长了,窟窿会越来越大,等你反应过来想补时已经来不及了。做父母的会用这句话来教育子女,千万不能忽视生活或是学习中的一些小问题,要及时的查漏补缺,才不会发展成不能挽回的大错处。

东方不亮西方亮。

这句老古话的意思是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一定还有回旋的余地。这句话通常是父母鼓励受了挫折的子女,在不要轻言放弃的同时,也要懂得思想变通,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法,总会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吃过一回亏,上了一回当不要紧,关键是从吃亏上当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保证下次遇到类似状况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正确的处理方法。

十根指头有长短。

这句老古话形象地揭示了不同个体之间有差异的现象。桐城的父母经常用这句话来教育子女,要认识到人与人是有差别的,不能对所有人都一致要求,要学会包容和理解。

打蛇打七寸。

“七寸”是蛇的心脏所在位置,打中蛇的心脏,蛇必死无疑。这句老古话通常是父母教导子女做事情时,要抓住事情的重点与主要环节,不在细枝末节上耗费无谓的精力。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

这句老古话在桐城家家户户耳熟能详,算得上是“祖训”级别的育儿至理名言了。桐城人自古崇尚读书,重视子女的教育,更受 “桐城派”文化熏陶,形成了浓厚的读书之风。再穷也不要放弃读书,但是富裕了也不能丢“猪”。这里的“猪”可以理解为从事农业生产。穷时不忘勤奋读书,富时不忘俭朴劳作。老祖宗将这句浅显易懂的话留给了后世,教育子子孙孙要不逐浮华,守住清宁拙朴的内心,耕读传家,勤俭立业,这样才能喜乐相随,继世绵长。

桐城“老古话”里的育儿经,朴实无华里隐藏着大智慧,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回味和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