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角 | 遗忘才是永恒的死亡...

 hghhphf 2019-04-05

死亡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

只有成人不避讳,才能学会理解死亡,才能让孩子理解,才能真正认识生命全过程。

有时,去治愈;(To Cure Sometimes常常,去帮助;( To Relieve Often总是,去安慰。(To Comfort Always)”--特鲁多医生(E.L.Trudeau)的墓志铭。

医学不是玄学,玄学可以无极限。医学是门科学,它知道自己是有限制的,不是所有的疾病与衰老,医学都可以迎刃而解。也就是说,当今医学还无法让我们长生不老......我们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都将经历一次死亡。

但是,在国内陈旧的死亡教育观念'好死不如赖活着'影响下,大家在探讨“如何让死亡有尊严”将是对'死亡教育'的一个极大挑战。积极面对死亡,带着尊严与体面抵达人生的终点,正是国人最缺失的...

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

第一次是当你心跳停止,呼吸消逝那一刻,从生物学来说你已死亡。

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的身份将从这个世界上抹除,那你得悄然离去。

第三次是这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亡。这一刻将是真正的死亡,从此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这个世界,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学会死亡、得先体验死亡......死亡不是永恒的告别,遗忘才是!

每个人都曾经因在夜里思考死亡而辗转难眠,即每个人都怕死亡。每个人从出生后,就由生长逐渐走向衰退,死亡终究会到来!

无论是在懵懂不知的童年,还是在潺潺的暮年,在人们的印象中,死亡就是黑色的、无言的、寂静的、容不得半点美好的,于是许多人都忌讳死亡,更忌讳'死亡'这个不吉利的话题。其实,'忌讳'死亡,往往伴随着恐惧。正是大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就这样不经意的传递给了孩子。孩子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但孩子会在大人们的眼神里、语气里感受到恐惧。

如此一来,一方面小孩子不懂'死亡',而另一方面大人们又一直避讳着、隐瞒着。当小孩问起“妈妈,你会死吗?”“妈妈,我会死吗?”,大人更是不知所措...国人对于死亡的避讳,与对于性的避讳程度类似,甚至过而有之。

国内尚无真正的全民死亡教育,老百姓都关注'优生',鲜有关注'优逝'的。

虽然,死亡可以带走生命,但是,它带不走先人在我们心里的痕迹,更带不走我们的爱。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让我们在悲痛中微笑”

去年,美国前'第一夫人'、老总统布什夫人芭芭拉·布什下葬。杰布⋅布什的在对母亲的追思悼词中,几乎没有任何悲哀词语,却充满了对家庭亲情的回忆、欢乐、幽默和敬意。

他在回忆母亲生前的种种点滴小事和言谈,引发听众一阵阵欢乐的笑声! 两位前总统老布什、小布什也是望着讲坛上的他,笑的肩抖不止,女儿笑着抚摸着坐在轮椅上的老布什总统的肩,场景令人感动,完全没有国内出殡时那种哭天喊地悲痛欲绝的景象。而是充满了快乐,葬礼成为了喜礼!布什家族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死亡教育课'。

而前年好莱坞动漫大片《寻梦环游记》COCO,也给国内成人与儿童朋友们上了一堂更感动的'优逝'课程,很多观众都是眼汪汪看完电影的。

COCO告知我们:死亡的尽头是另外一种''。'',超越一切的存在。死亡不是离别,遗忘才是真的离别。在清明节之日,让亲理解死亡,感恩先祖、缅怀先人......

后人记住先人...生死不息!

Remember M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