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刮来的清风

 汐钰文艺范 2019-04-05
又到清明,母亲已离开我们21年了,父亲也走了12年了。以前,为寄托哀思,每到清明,我们都要去给父母扫墓。可二十多年来,每次定扫墓时间,都让我们煞费苦心。清明节放假期间,几乎就不能去,墓园内外人挤人、车挤车。而且,清明期间,我和家属还都要值班,弟弟和弟妹也要上班。所以,我们只能挑选清明节前或节后的周末——就这样,扫墓的人也不少。

  到了扫墓的日子,大家还须有明确分工。每次,我和弟弟到骨灰存放处去取骨灰,家属和弟妹妯娌俩则带着侄子到烧纸区去抢占有利地形。我们家没有放鞭炮的习惯,按照天津老例儿烧点纸、鞠个躬略表心意就完事了——但挡不住其他人家放,于是,清明时节风大雨多,弄得乌烟瘴气,可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2014年,民政部门推出了移风易俗的树葬。我回家一说,可把全家人高兴坏了。这次民政部门推出树葬,是殡葬制度改革的一种全新方式,以人们认养绿地植树的方法,将亲人骨灰埋于树下。它既满足了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同时还可让逝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使其生命得到延续,使后人精神得以升华。所以,我们赶紧到民政部门办理了手续,给父母选择了一棵茂盛的柏树,将他们的骨灰葬于树下。这样既响应了国家号召,绿化了环境,又寄托了我们对亲人的哀思,而且也改变了以往扫墓压抑、沉重的氛围,还解决了扫墓时拥挤不堪的问题。

  后来,再到清明,我们便来到新的墓园中:一棵棵生命力旺盛长青的松柏,一珠珠鲜花盛开的树木,加上大片绿茵茵的草坪,让人感觉安静清幽——为凭吊的人们提供了更为适宜的祭扫环境。

  祭扫方式的改变,标志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草木皆有情,树葬的推广,说明人们正在从以往繁琐、俗套的祭扫形式中勇敢地走出来。随着思想的改变,人们扫墓赏花踏青共为一体,一束鲜花足以代表对亲人的怀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