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悠悠古纤道

 吴越尽说 2019-04-06

申遗成功,世界级国宝就在家门口。

京杭大运河在浆声船影里静静流淌了一千四百多年,我是喝着运河水长大的,无法磨灭那日久浸润的运河记忆。南来北往的船舶,南腔北调的吆喝,河水的喧嚣和漕运的嘈杂,都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夏天的运河是一条欢乐的河。暑假里,孩子们下午两点就急急忙下水了,河里人头攒动,拖驳船、摸河蚌、打水仗,站在高高的石拱桥顶上纵身往河里一跃,蹦极也没那么刺激。太阳偏西了,父母都快下班了大家才匆匆回家。傍晚,运河的石驳岸上坐满了纳凉的居民,享受着河面上吹来的阵阵凉风。小伙伴轻摇葵扇驱赶着蚊虫,听老人讲那过去的故事。泛着粼光的河面还会听到鱼儿跃出水面“扑哧、扑哧”的呛水声。晚上行船很多,长长的货驳就是一列水上列车,船上的马灯倒映在水中成了一条火龙。苏杭班每天晚上十点准时经过门口,进石拱桥一声警示鸣叫,此时孩子们总会担心父母的催促:“杭班都过了,明天还要上学。”

运河的帆影离我们而远去,一切都定格在那个时代。经过了太多的繁华,沉淀了太多的历史,它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晋,,,,,全长。乃世界上人工开掘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运河,真是名副其实的“水上长城”。

说到长城必说始皇,说起运河必说隋炀帝。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开掘邗沟,开创了大运河的历史。康熙、乾隆又是屡次坐船行在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传说。遥想当年,运河上画舫龙船,浩浩荡荡,猎猎黄旗,舞动着皇权威风。皇城南下的钦差,江南北上的官吏,在船头上相逢作揖。商贾云集在南来北往的货船上。进京赶考和落第的书生,那欣喜和沮丧,大运河也成了最好的见证。折沉沙,世事变迁,朝代更迭,一切都灰飞烟灭,一切都成了历史,一切都成了百姓饭后茶余的“戏说”。

千年垂杨飘拂在运河岸,《乾隆下江南》的故事在民间还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著名的《警世恒言》《金瓶梅》里讲述的都是发生在运河边的故事。在这里孕育了吴文化,流淌着千年的文脉,沉淀着厚重的人文历史。“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还在传唱,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多少人想去聆听那寒山寺的钟声。

“水上长城”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吴江人的骄傲。它途径吴江有。流经松陵,同里,平望,盛泽。运河上的安德桥,安民桥,垂虹桥遗址……它还在向人们讲诉着今天的辉煌。你也许不会想到,千年的古运河还在发挥它神奇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吴江境内的运河上每天竟有2000余艘船舶通过,其一年的运量足以让300万辆30吨的汽车运上一年。可见二千多年前的大运河在当前的经济建设中还起着巨大的作用。

繁忙的大运河和冷寂的古纤道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手摇船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都是大吨位的铁皮机动船。逆水行舟也不用在纤道上拉船了,纤道爬满了青草,纤桥也在风雨中飘零,河水不息,涛声依旧。

我清楚地记得,四十年前,我插队的生产队让我去苏州卖青豆。那次偏逢上朔风逆水,无奈只能上岸拉纤,那细细的纤绳深深勒进我的肩膀里,血糊糊的衬衫感受了人生的悲凉,一串沉重的脚印定格在了青春的岁月中。

“轻拂水北三江薄雾,畅饮桥南四品甘泉”。这是镌刻在纤道上的桥联,如今在227省道,吴江段的西侧还有一段保存较完整的古纤道,它叫“九里石塘”,全长九里,宽—,都是用巨石凿成统一的尺寸。据史料记载,是唐元和年间开始修建,它要在土质松散的低洼地建纤道,实属不易。它历经三朝百年才算完工,可见其深厚的文化底韵和凝重的历史。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阕己成尘”。漫步在青石板的纤道上,垂柳轻拂,水浪击岸,这里有不灭的情思,无限的遐想。也许可以聆听到纤夫鞠身弯腰的喘息,可以察看到青石板上汗珠滴落的印记,还能感受到那信使快马捷驰飞扬的尘埃。虽然昔日辉煌的“国道”,如今已划上了暗淡的句号。但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就像静卧在运河上的“宝带桥”,总会让我们怦然心动。

大运河连接起了中国的富庶,古纤道走出了人类的文明。它是一首凝固的诗,是一曲古老的民谣。申遗成功将它打造成了一张世界级旅游文化名片,纤道也成了欣赏运河的最佳景点。悠悠古纤道,将一段段历史镌刻在了青石板上,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读到它昔日的岁月章回。

运河里的“鸬鸬”鸟

“鸬鸬”鸟学名叫鸬鹚,又叫水老鸦,鱼鹰,我们吴江一带的人都习惯叫“鸬鸬”鸟,也许跟它喉下皮囊不时地鼓动发出“鸬鸬”的声响有关。小时候,在我们运河边经常有“鸬鸬”鸟船划过。船很小,两头的尖尖划子船,用脚在船艄上划浆,船沿支出的木杆上站立着两排,一般有八只“鸬鸬”鸟。它们全身黑乎乎的羽毛,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钢蓝,带勾的利喙,一双猛禽的碧眼,威猛摄人心魄,有时七、八条船只一起驶过,就像是一队出征的战船,总能吸引岸上不少人的眼球。

可让人惊心动魄的是那“鸬鸬”鸟捕鱼的场面,运河里白天来往的船只很多,所以只有在傍晚的时候才有机会看见。几条小船一字铺开,渔人大声喊着“呀唔、呀唔”的命令,此时的“鸬鸬”鸟的声音比平常要怪异,悠长而又空灵,像是在发出恐怖的开杀令。“鸬鸬”鸟一个猛子钻下去,目光凌厉,动作敏捷,在水下只要盯住了猎物便紧追不舍。据说“鸬鸬”鸟的眼睛能看清水下的一切东西,身边游过的小鱼都成了它的食物,它吃饱了就不想干活了。“鸬鸬”鸟的脖子上都系这一根红绳子,鱼大了也吞不进去了。还更有趣的事,有的“鸬鸬”鸟专喜欢叼甲鱼,那凶蛮的甲鱼在它们面前也无计可使。

一声令下,几十只“鸬鸬”鸟争先恐后跃入河中,顿时水花四溅,平静的水面像碎琼乱玉一下子沸腾起来。“鸬鸬”鸟的头在水面上时隐时现,一会儿在那边冒了上来,瞬间又没了踪影,你追我赶,前堵后截,被追赶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鸬鸬”鸟箭矢般的速度,追赶着的大鲤鱼,另两只“鸬鸬”鸟马上围上去,相互配合,精疲力尽的鱼儿在三只“鸬鸬”的利喙下便动弹不得。鱼的一只眼睛也给叼瞎了,看了真有点残忍,它们兴奋地把鱼抬到渔人早已准备好的鱼兜里,它们将会得到一条小鱼的犒赏。也有慵懒的“鸬鸬”鸟,目光散淡,悠闲地游弋在水面上啄着羽毛,渔人会用长长的竹竿轻轻抹过去,它立即瞪大眼睛一个猛子钻了下去。渔人不停地跺着船板,发出“咚咚”声响,气势宏大,就像是出征的战鼓,号令着战士冲锋陷阵。“鸬鸬”鸟又一次次张开羽翼跃人水中,那场面激动人心,让在高高石拱桥上和两岸的看客目不暇接。喝彩、叫喊声此起彼落,比看一场精彩的球赛还过瘾。

捕鱼结束了,就是“鸬鸬”鸟最惬意的时光,抖落着水珠,悠闲地把头埋进羽翼里,开始整理凌乱的羽毛。没有了渔人的吆喝,“鸬鸬”鸟变得安静了许多,渔人把船靠在了驳岸边,从船头里拿出秤杆,把秤砣套进了称杆,船仓里有鲤鱼、鲢鱼、白鱼,大多是鲫鱼,价格一般要比市场上的便宜,但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因为“鸬鸬”鸟捉来的鱼半死不活,被咬得遍身鳞伤,卖相差,味道肯定要差些。在那个不常见荤腥的年代,我们总会缠着母亲买这些送到门口的便宜货。

“家家养鸟鬼,顿顿食黄鱼。”把野生的“鸬鹚”鸟训化成捕鱼鸟,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据说以前水乡人家养四只“鸬鸬”鸟,每天可捕五十多斤鱼,足可衣食无忧了。如今这古老的捕鱼工具,已不多见了。当然在同里风景区,在三桥边还有供人观赏、捕鱼拍照的“鸬鸬”鸟,一副呆相,毫无生气可言。不过听说每天出场费不小。

我们平望镇上的螽斯港至今还有几只“鸬鸬”鸟的船,我每次路过总会放慢脚步,看上几眼。主人告诉我,每只“鸬鸬”鸟价格不菲,几千上万,据说自己还不大好培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