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伦敦爱乐乐团音乐会导赏:精彩的“恶作剧”

 lylla 2019-04-06

“英国王牌”伦敦爱乐乐团三月即将来华!阵容强大!不仅由现任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弗拉基米尔·尤罗夫斯基带队,更有茱莉亚·费舍尔这位颜艺俱佳的小提琴独奏锦上添花。

本期我们邀请到周小静老师从伦敦爱乐乐团此次带来的曲目入手,为你提前划出这场音乐会的“重点”!

他是这样一位作曲家:精通所有写作技术,无论是用音符刻画形象还是用音色构成惊艳效果;他轻松驾驭各种体裁,从交响曲、交响诗、室内乐、协奏曲,到艺术歌曲,歌剧都有佳作;他熟稔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华美的巴洛克、节制和谐的古典、狂热的浪漫以及尖锐撕裂的二十世纪音响都驾轻就熟;他仰慕古希腊文化,热爱哲学文学戏剧绘画,同时也很享受平庸嘈杂的家庭生活;他对这个世界的人既深深同情又不失讽刺调侃,他的艺术从不是脱离现实的梦幻,他热情又冷静,冲动又克制……

猜到是哪一位作曲家了吗?

给点提示:他的交响诗始终是音乐会上受欢迎的曲目,登徒子《唐璜》、冒险家《堂·吉诃德》的故事在乐谱上无比生动;他的歌剧不断上演,既有优雅古典风范的《玫瑰骑士》,也有在道德和音乐写法上都备受争议的《莎乐美》、《埃莱克特拉》。

他就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上面说那么多,不是为了吊胃口,是想概括一下他漫长一生所涉及到的领域、风格,真是……难以概括。

理查德·施特劳斯

Richard Strauss

不过,如果跟同时期的作曲家相比,还是可以形容的。下面是著名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的评价:

“当别的作曲家都在为生活与艺术的问题折磨自己的时候,理查德·施特劳斯却从一切神秘的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自我解放出来。”

“在他对一个世纪以来的音乐所做的综合中丝毫不包含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内容。既没有它们的问题,也没有它们的欢乐,而是把他们的一切表现手段,极其自如地在音乐上健康地、冷静地加以发展,成为一种得心应手的有高度的专门技巧。”

“和马勒不同,他总是毫不受伤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他不是满载沉重过去的回忆,而是携带着一口袋新鲜的妙技走上征途,因此施特劳斯具有民众讲坛式的强大的体魄和雄辩的才能,有说服力,有鼓动力;……”

“……他是一个音乐家,他喜欢音乐,他喜欢的是现实的这样的世界,而不是它应该是的那样的世界。”

“别的作曲家在作品中反映神经质的、颓废的东西,其目的是为了激起在艺术与生活中的积极信仰,而施特劳斯则故意表现这种精神状态,采取冷眼旁观的现实主义形式而不是把它当做一种痛苦折磨的经验结果。”[1]

[1] 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17-618页。

青年 理查德·施特劳斯

19世纪中叶开始,德奥音乐界开展了一场激烈的音乐美学论战,两个对立阵营是以作曲家李斯特、瓦格纳为领袖的“新德意志学派”,美学家汉斯立克和作曲家勃拉姆斯为代表的“纯音乐派”(不存在这个名称!为阐述方便笔者杜撰的)。不过,今人切不可以为他们的阵营像政治党派那样鲜明,艺术理念很难区分得那么清楚。

作曲家、指挥家 理查德·施特劳斯

“新德意志派”也称魏玛学派,因为李斯特当时在德国魏玛宫廷工作,他的艺术理念和一系列标题音乐创作影响并聚拢了一大批年轻人,他首创的“交响诗”(symphonic poem)是最受关注的标题音乐体裁,他在这种单乐章管弦乐体裁中,将诗意的或哲理性的文字标题内容与音乐语汇融为一体,目的是表达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与他并肩作战的瓦格纳是歌剧作曲家,但他将音乐与戏剧诗歌等姊妹艺术紧密融合的“整体艺术观念”与李斯特是一致的,他歌剧中的管弦乐写作内涵丰富、戏剧意味鲜明,具有独立于声乐的品格。

勃拉姆斯是美学家汉斯立克高高举起的旗帜,他写有大量“纯音乐”,即没有任何文字标题的器乐曲,诸如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等等,虽然也有自己的个性,但从写作手法和精神气质上都努力继承贝多芬,一些技术甚至可追溯到巴洛克。汉斯立克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音乐,而那些讲故事的、描绘具体形象的标题音乐,是大大降低了音乐艺术的品味,变成了其他艺术的附庸。在他看来,无标题的“纯音乐”并非空洞无物,恰恰相反,它的意味是无穷尽的,不可言说的。

话说回来,其实勃拉姆斯本人对瓦格纳的音乐还是尊重、欣赏的,对汉斯立克的某些观点他也不完全同意,但他年轻时曾发表过针对“新德意志学派”的激烈言辞,也就被卷入这个争论的漩涡了。再说另一边,优秀的“标题音乐”其实也不是放弃音乐本身,将一切意味都交给了音乐以外的因素诸如故事、场景,这一点后面再说。

中年 理查德·施特劳斯

两个阵营的争论在当时还真是激烈,音乐圈子里很多人参战,理查德·施特劳斯的父亲、慕尼黑宫廷乐队的圆号首席就是一位坚定的反瓦格纳派,他带领乐队排挤走了瓦格纳的战友、指挥家冯·彪罗(瓦格纳和冯·彪罗友谊翻船的故事这里不提)。当他发现了儿子理查德的音乐天赋,立刻给他铺好一条古典音乐学习道路,选择一位思想保守且严谨的老师教他和声、复调、曲式、配器,钢琴也是必修课。

少年理查德很快就崇拜上了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写了一些古典风范的器乐曲,可是随着成长和社交圈扩大,父亲发现把握不住儿子的艺术兴趣了,一位领路人出现在理查德面前,这就是瓦格纳的侄女婿、作曲家兼诗人里特,施特劳斯后来充满感激之情地回忆道:

“我对李斯特和瓦格纳的了解完全要归功于里特:是他给我讲了这两位大师的音乐和写作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意义,是他多年的教诲和善良的劝导把我造就成一名未来音乐家,使我走上一条新路,使我现在能不需要搀扶独自在上面前进,他还把我引进了叔本华哲学的大门。”[i]

[i] 罗曼.罗兰《音乐散文集》,冷杉、代红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第380-381页。

外表冷峻内心火热的理查德·施特劳斯

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成名作就是标题交响诗。《麦克白》、《唐璜》、《死与净化》、《蒂尔的恶作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堂·吉诃德》、《英雄生涯》接踵问世,好评如潮,如今仍是他上演率最高的作品,中后期创作重心转向歌剧,也有标题交响曲。

器乐曲的标题是用来说明内容的,是沟通创作者和听者的桥梁。李斯特曾说,既然人们听音乐的时候总会有很多联想,那我为什么不能把想要表现的意图用文字加以说明呢?这样也可避免人们联想有误。不过,标题音乐也各有不同,李斯特基本上不描绘具体的故事情节,他是从某个题材中提炼出诗意和情感,用音乐作概括性表达。19世纪标题交响音乐的先锋作曲家、法国人柏辽兹与李斯特不同,他的《幻想交响曲》五个乐章不仅各有小标题,还有详尽的类似于微型小说的文字说明,他用音乐生动地描绘场景,用一个贯穿全曲的“固定乐思”来代表故事里的人物。不过即便如此,柏辽兹也还是希望这部作品“能唤起人们对音乐本身的兴趣”。

的确,一部标题音乐作品的质量还是在音乐,标题再响亮,文字说明再详尽再有趣,音乐写得不好,那就彻底无意义了。

再举个例子,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曾根据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里的几个场景创作了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当他发现听众过于将兴趣集中于音乐对故事的解读,就在节目单上取消了所有文字说明。

上面提到的这些作品当然都是杰作,音乐本身都是极出色的,是可以脱离标题作为“纯音乐”来欣赏的。这类作品还有柴可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沃尔塔瓦》等等。

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标题音乐是怎样的呢?有人认为他偏离了交响诗首创者李斯特的“诗意”理念。保罗·亨利·朗评论道:

“和李斯特的音诗不同,施特劳斯的音乐不仅要求有一个标题,而且要求有音乐内容的细节介绍,听者必须按照说明一步一趋地去听。乐曲体裁的详细解说是作曲的组成部分和美学因素,如果没有了它,乐曲的意义和连贯就受到影响。”[1]

[1] 相比较而言,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死与净化》还是注重哲理性而非描绘性的。

这就是说,听者如果没把故事搞明白,不能把每段音乐与具体情节、场景相联系,这首作品的音乐就失去意义和连贯性了(也有与保罗·亨利·朗持不同观点的人,他们认为理查德·施特劳斯拓展了李斯特的理念和写法)。

就算保罗·亨利·朗的说法是准确的,这算不算一个缺点呢?你可以说,的确,我希望无论如何音乐本身要有自身的逻辑和独立性,我渴望从一部作品中得到精神启迪甚至灵魂感召。但你也可以说,作曲家用文字标题给我们提示,让听者在有趣的声音里不断产生丰富联想,这也很有趣啊!为什么一定要有所谓精神升华?你还可以说,我分明听出了施特劳斯音乐的整体感和美妙之处,脱离标题故事,它仍旧成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赏乐目的、方法、视角,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而且,听第1遍和第10遍、不同年龄和不同心情、不同场合(录音、音乐会现场)、不同指挥家和不同乐队演奏,听者都会有不同感受,所以最最重要的,是去听,去捕捉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独有的评价。

享誉世界乐坛的伦敦爱乐乐团即将在天津大剧院上演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蒂尔的恶作剧》(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全名《蒂尔·艾伦斯皮格尔的恶作剧》),这里做个简要导赏。

交响诗《蒂尔恶作剧》  祖宾梅塔指挥

有一本介绍这部交响诗的儿童古典音乐绘本,图画很有趣:

交响诗《蒂尔的恶作剧》写于1895年,作曲家31岁时。起初施特劳斯是想写一出蒂尔故事的歌剧,脚本尚未完成,他就转向了另一部歌剧《贡多拉姆》的创作,结果遭遇了演出失败,导致施特劳斯暂时放弃了歌剧写作,可蒂尔的题材他还是感兴趣,于是选择用交响诗体裁来讲这个故事。

与之前附有详尽文字说明的交响诗《唐璜》《麦克白》《死与净化》不同,这次只有一个简洁的标题,原因首先是蒂尔这个滑稽的小流氓在德国家喻户晓,他到处招惹是非,最终被吊死了。当时这部作品的指挥向作曲家询问标题内容,施特劳斯回答说:“我没法写出详细说明,因为我在每个细部所能想到的,不但用语言表述很困难,而且可能会将成为阻碍。因此,我决定这次就让听众自己去解开这个家伙的恶作剧所包含的谜。”

不过作曲家还是指明了作品中的重要主题,第一个是开头由小提琴声部奏出的委婉优美的旋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滑稽的家伙”,显然,这音乐是讲故事人的口吻,这条旋律在全曲结束处再次出现,就变成了讲故事人的结束语:“我的故事讲完了”。

第二个主题是蒂尔的形象:“他就是喜欢恶作剧的蒂尔”,由圆号顽皮地轻声奏出,背景是小提琴声部的震音,然后是各种木管的变化重复:

第三个主题由木管奏出:“那是个为非作歹的家伙”,一听就知道,这个搞怪的音乐动机是由第一主题开头几个音变形而来:

记住蒂尔的模样和搞怪动机之后就好办了,它们会在后面各种场景中多次出现。接着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蒂尔的几次恶作剧。

他神气活现地骑马出发,混入一个化妆舞会,轻快的节奏加上奉承的语气,显然是个挺愉悦的场面。可惜好景不长,他很快就被人赶出来了。

好吧,去闯集市!路边摊子被他的马踢翻,罐子掉地打碎,女人们尖叫着四处奔逃,蒂尔心里乐开了花,穿上一步可迈出七里地的大靴子跑了。

第三个恶作剧是穿上神父长袍,假装虔诚地布道。老实巴交的乡下人恭恭敬敬对他低头行礼,吻他的长袍。这家伙见状忍不住了,坏笑起来。这简直太可恨了!被人痛骂的他心中略感不安,“也许我玩得有点过分了”。

第四个恶作剧是乔装成潇洒的贵族骑士,向女士献殷勤。温柔的旋律像是绵绵情话,狂热的音浪则是蒂尔发自内心的狂喜,他也渴望被人爱呀!可惜他又被识破了,在众人嘲笑声中他恼羞成怒。

这什么世界呀,太差劲太无聊了!愤愤然的蒂尔迎头撞上一群老学究,他们严肃端庄,好像在讨论什么重大事件。蒂尔一脸不屑地走过去,向他们挑衅,学者们迂腐的回答让他厌烦,他的胡搅蛮缠也激怒了对方,几个回合下来不见分晓,蒂尔狂笑着走开了。(有人把这“第五次恶作剧”理解为作曲家对汉斯立克阵营的嘲讽)。

大街上的蒂尔一会儿用口哨吹起流行小调,一会儿又自我膨胀为不可一世的大英雄,之前出现过的各种主题都在这里出现,就像是对他一生的总结。

结局到来:他被逮捕了!起初他还满不在乎,可定睛一看才发现大事不好,人家来真格的了!小军鼓的滚奏营造出严肃的审判气氛,蒂尔双腿发抖,心脏狂跳,气都喘不上来了。乐队三次威严的全奏吞没了他可怜的申辩,一切都不可挽回了,在低音铜管冷酷的“判决”之后是单簧管可怜的哀鸣,蒂尔灵魂升天。

音乐回到全曲开头那句温和的旋律,“故事讲完了”,可也许你会若有所失——缺少了蒂尔的世界,有点无趣啊。

有谁知道这漫画来自哪幅名画吗?

这首交响诗采用回旋曲结构,多次出现的带变化的主要素材是蒂尔的音乐肖像和恶作剧动机,几次恶作剧是一个个新的段落,不过这与古典的回旋曲相差甚远,每一段都写得极其自由,特别是主要素材的变形和碎片式闪现,稍不留意就错过了。

除了关注蒂尔的形象以及从神气活现到簌簌发抖这一系列性格发展、关注各次恶作剧的情境描绘,我们还可留意理查德·施特劳斯绝妙的管弦乐手段,他对各种乐器音色的使用太精彩了,不仅与形象紧密联系,而且整体音响闪闪发光,听觉上的丰富多变总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兴奋感。演奏这样的作品,必须是每个声部、每件独奏乐器的演奏水平都很高才行。

从音乐的精神层面来说,这是理查德·施特劳斯典型的讽刺性作品。但他的讽刺不像肖斯塔科维奇那样辛辣尖刻,而是轻松快乐的戏谑调侃。蒂尔这个捣蛋鬼并未被他贴上坏人标签,就像他另一部深受欢迎的交响诗《唐璜》,那个纨绔子弟浮率性却又风流倜傥甚至高贵傲慢得招人喜欢,蒂尔的玩世不恭也让人感到有种自由放纵、漠视陈规的快感,事实上,与蒂尔一起被讽刺的,还有他那些虚伪、愚昧的对手。

如果你愿意去欣赏理查德·施特劳斯更多的作品,包括他的歌剧,你会发现,他的讽刺其实是与包容相并列的,这与作曲家的生活态度有关:现实、务实;深谙人性的多面化,因而同情、宽宥、欣赏。

指挥大师 理查德·施特劳斯

再没有比聆听现场更带劲的了,3月15日在天津大剧院伦敦爱乐乐团即将奏响这首交响诗《蒂尔的恶作剧》。

演出信息|音乐会

伦敦爱乐乐团音乐会

演出时间:3月15日 周五 19:30

演出地点:天津大剧院 音乐厅

演出时长:约120分钟(含一次中场休息)

演出团体:伦敦爱乐乐团

指挥:弗拉基米尔·尤罗夫斯基

小提琴独奏:茱莉亚·费舍尔

补贴后票价:

150/280/480/680/880/1080元

会员优惠:

艺尊会员享8.5折;

艺享会员享9折;

普通会员享9.8折。

(此优惠不与其他优惠同享)

长按扫描二维码

轻松购票👉

*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预售期间仅支持线上购买

曲目单

理查德·斯特劳斯

交响诗《蒂尔的恶作剧》,Op.28

费力克斯·门德尔松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

小提琴独奏:茱莉亚·费舍尔

——中场休息——

安东尼·布鲁克纳

c小调第二交响曲 WAB 102 ‍

*曲目及顺序以演出当日为准

Richard Strauss

Till Eulenspiegel's Merry Pranks, Op. 28

Felix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

Soloist:Julia Fischer

Anton Bruckner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WAB 102

*program subject to change

保利艺术大讲堂系列讲座

讲座信息

《戏谑与虔诚》——跟随R.施特劳斯和布鲁克纳漫步晚期德奥交响世界

讲座时间:3月3日 周日 14:30

讲座地点:天津大剧院 小剧场

主讲人:周小静

领票地点:天津大剧院10号票台

*1.2米以下儿童凭票入场

主讲人介绍: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专事西方音乐史教学。曾荣获“天津市教学名师”称号,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要著作有《李斯特的宗教音乐创作》《钢琴大王李斯特》《西洋歌剧简史与名作》,译著《西方合唱音乐概论》等。在天津电台担任古典音乐专栏“乐林漫步”长达十年,并在国家大剧院、天津大剧院、天津音乐厅、天津图书馆及大学、企事业单位做大量古典音乐普及讲座。

讲座内容介绍:

2019年3月15日,天津大剧院将迎来今年首个登陆的世界级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他们带来的三首作品是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蒂尔的恶作剧》,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布鲁克纳第二交响曲。三首作品都是德奥交响音乐佳作。浪漫早期作曲家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大家都熟悉,年轻小提琴家茱莉亚·费舍尔将以超凡技巧把这首协奏曲特有的明朗和纯真带给听众。

理查.施特劳斯和布鲁克纳都是德奥晚期浪漫派作曲家,但他们走着不同的道路。前者是“标题音乐”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交响诗《蒂尔的恶作剧》《堂.吉诃德》《死与净化》等表现了极为出色的音乐造型手段,特别是高超的管弦乐写法,被看做乐团演奏水准的试金石。本次上演的《蒂尔的恶作剧》描述了捣蛋鬼蒂尔的一系列“恶行”,听来十分有趣。

教堂管风琴师出身的作曲家布鲁克纳则走着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不写标题音乐,不用音乐讲故事,除了宗教音乐作品,其余都是“纯音乐”,即无标题的器乐曲。在他篇幅宏大的交响曲中我们可以听到虔诚的信仰,对贝多芬、瓦格纳的敬仰,对大自然和民间生活的挚爱。

本次讲座将为大家介绍和分析这两部德奥晚期浪漫主义杰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