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见了,真正的巨星

 流星楼主666 2019-04-06

Sir爱怼人,你们是知道的。

但有一小群人,估计世界上99%的人都不敢怼。

不过,你也应该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群人,最爱用手中的镜头,去挑战那1%的可能。

纪录片大厂,BBC

这次,他们不上天,不下地。

不探索自然的边界,它要挑战人类至今为止的极限。

《面孔》

lcons

有一种故事,Sir永远不会安利——

平庸的,重复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海报上如历史课本插图般的质感,怎么看都是上述范畴。

再看内容简介:以职业分类,分别盘点BBC眼中,在过去二十个世纪里,最传奇的人物。

这……不就是中学历史课文影视化?

不过,纪录片刚开播评分就猛冲9.3。

伟人的故事,我们都滚瓜烂熟,为什么还要看?看完还会打高分?

BBC还是牛。

这次,它摘掉了伟人的光环,用灰色的镜头走进这人类历史的金字塔顶端。

不拍伟人,拍人。

01

纪录片的第一集,是科学家。

二十世纪,是现代科学群星璀璨的百年。

神仙打架之间,BBC却只挑出以下四人:

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艾伦·图灵、屠呦呦。

为什么?

或者说,凭什么?

保尔·柯察金曾说,最伟大的事业是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对于科学家,除了推动科技进步,谁比谁伟大,就看一点——

人命。

这一集的标准。

一战期间,居里夫人上前线,帮助进行x光检查,并培训医护人员,组建移动的x光检测车,据估计超过90万人因此得到及时救助。

而她自己,由于长期接触射线,罹患白血病,最终去世。

一命,换90万人命,再换今天无数用x光挽救的人命。

这就是她的上榜理由。

爱因斯坦作为和平主义者,主张裁军与限制军备,为了抵抗纳粹,他力主发展核武器,直接推动了“曼哈顿计划”的启动,终结了战争。

但在战后,又成为废止核武器的先锋人物。

艾伦·图灵,天才般地创造了计算机,成为了破解德军恩格玛电文的利器,从此拯救了大西洋上的无数航船,躲过了德军的追杀,帮助了北非战场的胜利。

后来的政治家说,他使战争提前了两年结束。

屠呦呦,都知道,她发现了青蒿素的功效。

但许多人不知道,是她主动要求以身试药,才使得这一疟疾的克星药物得以发明,并拯救数以亿计的生命。

伟大这个词,听起来高不可攀。

但其实之于这些伟人,他们想的很简单。

伟大,不在于自己的成就,能把多少人甩在身后。

而在于,他们把多少人,放在了比自己更靠前的位置。

02

伟人也有着真实存在的“黑暗面”。

纪录片的好,就在于它敢于直面这一点。

比如,居里夫人。

那篇被数次提起的,居里家族诺贝尔含金量的逸文。

其实不全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1906年,居里夫人的丈夫因车祸不幸去世。

寡居的她,随即陷入与另一位科学家的甜蜜恋爱中。

但,这位科学家已婚。

在当时小报的大肆渲染下,舆论称呼她为“荡妇”。

诺贝尔奖委员会,因此禁止她出席颁奖典礼。

直到她死后整整60年,才被允许迁入法国的先贤祠安葬。

因为是公众人物,所以面临道德审判时,我们无比苛刻。

同样遭遇的,还有图灵。

电影《模仿游戏》还原过这位初代计算机的发明者。

他今天被誉为天才,但在当时却是许多人眼中的魔鬼。

两项“罪名”:自闭症 同性恋。

那是一个对自闭症认识不足的年代;

那还是一个,同性恋被认定为精神疾病的时代。

△ 电影《模仿游戏》中的图灵

一旦发现,如果不想坐牢,就必须选择化学阉割。

而为了能够继续数学和计算机的研究,图灵选择了后者。

他面临的痛苦和孤独,我们只能靠想象。

在吃掉那枚如今被传讹为苹果公司商标的氰化钾苹果后,图灵告别了他所爱的人类。

伟人当然不是普通人。

他们不一定都有着异于常人的天才,但一定,经历过异于常人的苦难和委屈。

如果你说上面这些故事都太远了,我们现在已经进步了嘛。

好,就看最近的屠呦呦。

在被诺贝尔奖关注之前,其实关于青蒿素功绩的讨论就未有过终止。

科学家们现在回想,依然诧异——

这样一件巨大的功绩,对于它的贡献者,居然是一问三不知。

而屠呦呦,也直到八十五岁高龄,才亲手接到了那早该送到手上的诺贝尔奖章。

03

纪录片第二集,主要讲述运动员。

比如,默罕默德·阿里。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黑人拳王。

在生涯的前半生,获得了数不尽的荣光。

但他的入选,跟多少胜绩,多少次K.O没关系。

职业生涯黄金期,他因拒绝为越战站台,丢掉了自己的参赛资格,甚至可能面临长达五年的监禁。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他遭到了数不尽的非议。

最可惜的是,这让他在最黄金的年纪赋闲。

为了坚持自己的立场,他牺牲了整个职业生命。

但即使离开擂台,他也依然是那个从不倒下的拳手。

随着越战逐渐不得民心,阿里的坚守终于得到回应,重返拳台。

虽然艰难,但他与彼时的拳王乔治·福尔曼,仍旧上演了一场经典的“丛林之战”,留下了这张传奇的照片。

△ 默罕默德·阿里与乔治·福尔曼的“丛林之战”

这一年,他33岁,早就过了拳手最黄金的年纪。

也因此,越来越多曾经批判过他的人,被他的体育精神激励,站在了他的身后,支持他。

1996年,身患帕金森的阿里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作为代表点燃火炬的时候,当年那些作恶的政府条文,早已作古,那些充满妒忌的流言都已经随风而逝。

曾经击倒过无数敌人的双手,不停震颤。

但看到这一幕的观众都有种感觉:由他举起的圣火,一定不会熄灭。

04

最后,Sir想说一些关于“伟大”的看法。

一说到“伟大”,许多人总爱走极端。

一方面,我们喜欢鼓吹片面的伟大。

评价每一个人,评价每一个伟人,都应该看到TA的功绩,同样也要看清伟大背后那些跟凡人无异的欲望和缺陷。

这是纪录片所做的,也是Sir今天安利它的原因。

另一方面,Sir认为我们更应该警惕另一种极端——

看轻伟大。

这似乎是这个时代的某种趋势。

曾经,我们小时候的梦想,脱口而出都是那些“伟大”的人:科学家、发明家、医生……

如今呢?

网红、主播、明星……

别误会,Sir丝毫没有看不起这些职业的意思。

相反,Sir正是知道,无论网红还是明星,成功背后都做出了无数外人看不见的牺牲,付出了专业上的努力。

但今天更多的人,脱口而出想成为他们时,真的了解他们吗?

不,我们只看到了“轻松”。

于是,一个“大师”出现了,抖音马上出现了千万个“师娘”;一部《小时代》火了,千万部鲜肉电影提上日程。

一个风口出现了,我们头脑发热一拥而上,另一个风口敞开后,我们又马上掉头……

被看轻的,不止伟大。

我们还看轻手艺,看轻钻研,看轻沉淀的价值,看轻专注的重量。

《小时代》里有一句被说烂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Sir认为,一个人永远无法丈量时代。

但可以丈量自己。

当我们仰望着这个时代里无数一夜爆红的幻象时,不妨低头看看。

你,是不是还在原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