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百年来 广州活人与死人的“争斗”史……

 哈哈狮的信箱 2019-04-06

导读

曾经,

广州的棺材分两种,

一种是无“馅“的,

一种是有“馅”的,

为啥?

以前广州死人“包围”着活人,

后来广州活人“赶走”了死人;

这又是为啥?

请看广州百年清明节之百态……

清 

A Story of Time

1

1980-2020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

4

5

长庚路——

           棺材一条街

历史上,老广州有一条街叫做“棺材一条街”,这条路叫做长庚路,也就是现在南起西门口、北至方便医院正门(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后门)的这段人民北路。

为什么会在这里形成“棺材一条街”呢?

长庚路,在它出现之前,曾是广州城西门外的荒芜高岗。清光绪25年(1899年),广州地区瘟疫症流行,市民病死无数,因晚上城门关闭,城外地区的死者无法送入城北方便所收殓,通常被弃置在西门外高岗(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所在地)的茅寮、空地间。死者尸体横陈,其间甚至有奄奄一息的未死者呻吟待毙,状况惨不忍睹。广州的一些慈善人士发起募捐,在西门外金字湾地段筹建城西方便所,负责收殓路边的尸体,并把一些病倒街头而未死者给予收治。

1835年道光年间的广州地图上,广州城西北角的建筑物。

到清朝末年(1911年),城西、城北两个“方便所”合并为“城西方便医院”,院址就选择在西门外长庚路上的金字湾地段。该院收容对象为异乡旅客、官吏随从、役夫及劳苦大众,旨在给有病者赠医施药,死后施棺殓埋。

民国9年(1920年)当年拆城修路时,开出的一条马路叫长庚路,不过当时长庚路和方便医院还隔着一条护城濠。

长庚路建成后,慢慢就被打造成“棺材一条街”,不长的“长庚路”上,棺材铺一间连着一间、成行成市。

1899 广州城西方便所,为当时华南最大的慈善机构。

那时广州人不会直呼“棺材”,认为不吉利,而叫“寿板”,路边的棺材铺也被称为“长生店”,那“长生”一条街为啥在这里形成呢?

第一个原因当然就是因为方便医院。方便医院当年的主要服务是留医、赠药、急诊、殓葬四样。其中尤其以殓葬突出,一来其最初就是收敛死者的方便所;二来其面向的是穷苦病人,病死在医院的人,不少都需要医院施棺殓埋。故此,在殓葬方面,方便医院规模比较大。

另外因为这处向北出大北门就是越秀山脚的义庄—白云寺,可以在那里停放灵柩。

还有一个原因是,这里北边不远的就是流花桥,民国时候是处决犯人的刑场,俗称“打靶地”,臭名昭著的日本战犯田中久一就是在流花桥被枪决的。每日行刑产生这样的“生意”,当然就要就近了。

长庚路来自原来城墙外有一个叫做长庚里的地名。

广州解放后, 广州有28个区,其中有一个区,就是“西山区”。“长生街”就是在这个区内。

“西山区”边就有一个叫做“西山街办事处”,全称为“西山人民政府驻西山街办事处”。直到建国后,这个地区很大部原来是垃圾堆、牛骨场,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荒芜之地。居住的大多数是从事拾破烂,或小贩的劳动阶层。

所以这里有“六多”:棺材铺多,殓房多,喃呒店多,收卖佬多,神主牌寄放的灵堂多、私人停尸房多。

西山原来是一个区。

大德路——

           殡仪馆一条街

民国初年,广东台山县人吴文波到美国谋生,后当基督教牧师传道,经常主持教徒的丧葬仪式。他目睹外国人的殡葬方法科学卫生,悼念仪式庄严肃穆,联想到家乡的丧葬风俗不卫生,因此便用心学习遗体防腐技术和殡葬业务,并于1919年在美国发起组织,募集股金毫银10万元回国建立殡仪馆。

吴文波最终于民国11年(1922年)在广州开设“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粤光”),成为全国最早开设的殡仪馆;而殡葬中的遗体药物防腐和化装整容,亦是全国最早开设的殡仪服务项目。

大德路上的满族小学曾是粤光制殓公司和乐天殡仪馆的分行所在地(本图来自花城网)。

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属股份性质,由华侨集资开办的,总公司设在东川路83号,即今天松厦冷气公司,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内设追悼厅、棺木工场、寿衣工场等,并备有汽车(初期为马车)供运尸、出殡之用,是当时国内设备先进、最早采用遗体防腐技术的殡仪馆(以前只用冰块冷藏遗体),其采用的丧葬仪式既卫生又简便。

为适应用户办丧事需要,还提供棺木、坟地、石碑、寿衣寿具、鲜花砌作、仪仗、乐队、灵堂租用、火葬代办、运柩等服务项目。只要在殡仪馆一次付款,丧事便可全部办妥。

这种“一条龙”的服务方式,一直沿袭下来,并为全国不少殡仪馆所仿效。现在的殡仪馆的“一条龙”也就是那个时候发展过来的。

粤光的广告。

总公司成立数年后,粤光又分别在大德路156号(即今天大德路203号的满族小学内)和大北门外双山寺开设分公司。

广州沦陷以后,粤光总公司被日军占用,员工大部分疏散,仅得分公司继续营业。当时在日寇铁蹄之下惨遭杀害的市民为数不少,故此该公司的业务量直线上升。抗战胜利以后,东川路总公司才得以复业。

当年三家殡仪馆的登记。

除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外,民国时期的殡仪馆还有另外两家,分别是“乐天制殓公司”和“别有天殡仪馆”。

粤光制殓公司成立后不久,因股东内部发生纠纷,经过多次调解不果,最终部分股东拆移,于民国22年(1933年)在东川路79号另组“乐天制殓公司”,随后又在大德路160号(今199号满族小学旁)设立分行。

总行、分行占地面积均约1500平方米,其规模、设备略逊于粤光公司。与粤光公司不同,乐天制殓公司并非单纯是华侨投资,其中亦有医生参加股份。

乐天的一条龙服务。

别有天殡仪馆则开业于民国33年(1944年),初期设于大佛寺(今惠福东路),但因为地方狭小、设备简陋、卫生较差,又靠近民居,遭到周边居民的强烈反对,翌年便迁往大德路249号(今广东省中医院对面118号)营业,不久后又在德坭路方便医院旁设立分行(今东风西路银农大厦附近),承接一般市民的丧葬事务。

别有天殡仪馆曾设在今省中医院的对面(本图来自花城网)。

三间殡仪馆各自备有坟场:

粤光公司的坟场在田心岗等附近四个山岗(今环市东路东段北侧);

乐天公司坟场位处太和岗(黄花岗北侧);

别有天坟场则位于淘金坑和玉子岗(今中山大学北校区一带)。

乐天的广告。

解放初期,粤光公司、乐天公司和别有天殡仪馆依旧照常营业。1956年4月,在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与乐天制殓公司首先合并。1958年别有天殡仪馆并入,称联合殡仪馆,由市第二商业局属下市福利公司管理,设东川路和德坭路两个营业点。

1959年10月以后移交市民政局统一管理,包括殡仪馆、火葬场和从业人员等。1962年又分开,名为东川路殡仪馆和德坭路殡仪馆。到了1969年,两间殡仪馆又合并为广州殡仪馆。

东川路上殡仪馆的旧址。从左至右分别为乐天殡仪馆、中华播道会东川堂、粤光制殓公司(本图来自花城网)。

城北城西——

               到处是庄房

很多人不明白,广州有个地名叫做“东莞庄”,为什么有个“庄”字呢?这个“庄”不是“村庄”的意思,实际它的全称应该是“东莞庄房”。

庄房是什么呢?绝大多数广州人应该不清楚,它是暂存死人尸体的地方,也叫“死人旅社”。

庄房,这就是我们要讲的老广州另外一种丧葬方式。

位于现在黄华路省公安厅附近的江西义庄。

双山寺——最著名的庄房

历史上,广州那些被僧尼废弃的庵院寺庙,常常被当作庄房使用,这种停尸寄放的行为,也被称为“停厝”。

双山寺是清朝康熙49年建于广州大北门外,历史久远,是通过募捐建筑起来的。双山寺就是其中的庄房代表,当然它并不是一直被僧人所废弃。

除了双山寺外,广州在清朝、民国时期还有很多寺庙尼庵也用来停尸,比如清代在大东门外和大西门外设有地藏庵、本仁堂等庄房,为停柩待葬之所。

民国 17 年广州共有永胜寺庄、慈荫仙馆、白云庄、弥勒寺、翠环庵等庄16间,分布在西北郊、东山和河南等地。

这就是双山寺(黄色范围)的位置,它具体的位置就是现在越秀公园正门靠南的这个位置,或者说就是中国大酒店对面的位置。

外乡人的慈善行为——义庄

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军攻占广州城北,英国人不懂中国人这些风俗,将诸多寺庙里停放的棺柩开馆暴尸,双山寺存放了至少50年的尸体都被他们毁损,当时很多尸体都栩栩如生,衣物保存完好,一触即碎。据说这也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导火索之一。

当时广州有一些木石结构的砖屋瓦房被称作“庄房”,它们是外地驻广州的同乡会、慈善机构等民间组织,为自己死在广州的老乡准备的暂时栖身之所,准备时机合适的时候再运柩回乡,刚开始一般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或仅仅收取一点点管理费用,因为是慈善义举,所以也常常被叫作“义庄”。

1927年的广州地图上,位于现在小北路上广州市第十七中学的福建义庄,自然就是在广州的福建人死后的暂时“落脚处”。

庄房停尸逐渐成了一门生意

因为是外地人,客死异乡之外,另外还牵涉到一些广东人对风水之学的迷信。他们认为风水宝地极为重要,为选在风水好的地方安葬先人,甚至挖起已安葬的尸骨进行“二次葬”或“多次葬”,堪舆风水之说对下葬地点和时间都有要求,这些重新挖起的或准备初次下葬的尸骨在庄房停厝几十年也是常事。

随着庄房的发展,有人觉察出了生财之道,便做起了停尸的生意,将一些比较好的建筑拿去出租,用于死尸停放,他们不仅负责看管,甚至还提供上香、化妆入殓等服务。

比如双山寺刚建起来时规模并不大,面积只有100多井,后来寺庙祖师对寺庙进行了划分,正座归于双山寺, 其余被划分为东西北三庄,用来储柩营业。

之后又被当地土著购买或租下专门提供停厝服务,寺地不断扩充,如刚开始东庄房仅有30多间,后来陆续购买附近的地段建设房舍,1920年广州政府计划要没收双山寺。其中介绍说,双山寺竟然有60多个庄房。

庄房也成为公产被纳入没收对象。

纳入政府管理

出于卫生防疫和改风易俗破除迷信的考虑,对于停厝不葬的行为,政府也会出面禁止。民国刚成立时,警厅就通告各寺庙庵院:“如有棺木停厝,无主者限期妥葬,有主者亦从速择地,以免积累。”

但是虽屡屡下令效果却不佳,1928年夏,广州市卫生局发布告取缔庄房日久停棺,规定凡是将棺柩暂时停厝在庄房义庄的,限期6个月内迁出安葬,那些常年无人料理的棺柩则由庄房董事负责设法迁出安葬。

但实际情况是大多采取拖延政策,逾期不葬,到1930年7月,广州市卫生局又想了一招:要求各注册的庄房每月月终填报一次停厝棺柩出入月报表,这个表里要列明各庄房旧有停厝棺柩数、新收入庄棺柩数,或已出未出及实存停柩数目,不得填写笼统数目,除此外还要填写死者基本信息,呈报给卫生局统计核查。

卫生局开始管理。

接着广州出台《广州市庄房停柩取缔规则》,规定无论是义庄还是借此盈利的庄房,都须到卫生局注册领取牌照,实施年审制,每年注册一次,庄主每年需填写申请书,注明姓名、地址、庄房名称、所属警区等,交卫生局核准换发许可凭证,年缴注册费1500元,附贴执照印花5元,义庄则免除;

而棺主出入庄房也须向卫生局领许可凭证,每张凭证50元印花5元,义庄同样免除;

还规定停厝的棺柩下面要有干燥的石灰,如有破损渗漏通知亲属修理或由庄房修理;停柩的厅房必须专用,不得用于工作人员住宿,棺柩的密度也有规定,距离不得过窄,每具平方面积不得少过48尺。

出台停柩规则。

庄房取缔案闹到市长那里

当时对庄房的管理力度非常大,连市长都参与进来,比如1931年取缔永胜寺庄无主棺柩一案,都闹到了当时的广州市长林云陔那里。

1931年2月左右,当时广东宪兵司令部教导队内的永胜寺庄房里还有无主棺柩34具,影响了司令部的卫生、教育,也占据了其地盘,因此他们请卫生局拘传禁止其停柩。于是卫生局令永胜寺庄的住持先停止棺柩入庄,并在2月7日通知市民限期从2月11日到3月2日迁出停厝在此的棺柩进行安葬或移厝。

但期限到了后还有19具未迁,卫生局长何炽昌当时都把这件事上报给了市长林云陔批示处理,最终决定由当时的善团组织方便医院来选择安葬地点并监工。

关于永胜寺的庄房,专门出台一个政策。

大动干戈主要是为卫生防疫

其实那时候广州当局大动干戈,和当时疫情比较严重有很大关系,广州想要堵死消灭各种隐患,极力降低通过棺柩给广州带来疫情的可能性。

对于本市棺柩,1928年11月,广州市卫生局出台了《取缔市内停柩章程》,要求广州一有市民死亡,家属等要到所归属的卫生区上报死者各种信息,限期24小时内收殓,7天内要迁往市外;如果是因为急性传染病死亡,则要求24小时内收殓并迁出市外安葬;如果是命案需要法院等介入而不得不延迟安葬,则要获得许可证才能暂停在市内。

对于外来棺柩,广州出台了《广州市运柩取缔规则》,规定从外运入广州或经广州转运到别处的棺柩,须领取卫生局的运柩凭证,凭证每张100元,附贴印花5元。如果死者死于法定传染病(伤寒、斑疹伤寒、赤痢、天花、鼠疫、霍乱、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棺柩必须在3年后才能转运,否则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金。

除此外运柩还要有棺柩出发地卫生当局的运照和医院的诊断证明书,曾经宣布为疫埠的口岸在疫禁期内禁止运柩,若违反这些规定,都会被严惩。

民国22 年7 月至次年 6月统计,领取棺柩入庄证483 起,出庄证 503起(因历年有停柩,故出庄多于入庄),运柩证503 起。民国24 年全市共有庄房 20间(免费的义庄 12间,营业的8 间)。

规定一个接着一个。

坟墓围城——

               人进墓退

在1900年之前,广州城一直是向南、向西发展,出现南城和西关;然后在20年代才突破东门外开始向东发展,而这个时候东门、北门以外几乎是布满了各类坟茔。

所以民国之后的广州城东扩、北扩,实际就是一个“人进墓退”的过程,是活人重新“夺回”生存空间的一个过程。

永胜寺,是一个庄房,停柩的地方,现在的广东省人民医院位置附近。

烈士陵园——原名叫做臭岗,埋葬被处决犯人地方

中山三路原来叫大东路,就是一出大东门外的一条路,路北就是现在的烈士陵园,烈士陵园靠近中山三路的这块地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杭嘉湖义庄”。上次我们说过,庄房就是“死人旅社”,是历史上广州人埋葬死人的一种方式,也叫“停柩”,而这个地方正是在广州城的浙江人死后的一个落脚点。

而烈士林园的北片这个地方,原来广州人称之为“臭岗”,为啥叫“臭岗”呢?臭岗这个地方是原来清政府埋葬被处决了的犯人的尸体的地方,就是乱葬岗。

当年七十二烈士被杀后,番禺县和南海县县衙准备就把七十二烈士埋在这个臭岗,后来由于潘达徽等人才偷偷地把七十二烈士埋葬在红花岗,也就是现在的黄花岗。

臭岗——一个很绝的名字,专门掩埋被处决了的犯人尸体的地方。

马棚岗——最大坟场

现在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个地方和其东边的地方统统叫做“马棚岗”,而马鹏岗这个地方在清初年是平南王尚可喜放养他的战马的地方。“两藩”被康熙削藩,马的作用越来越弱,马棚岗的马也渐渐少去。于是这里就成为广州城外的坟场。

这里现在成为中山大学校区的一部分。

竹丝岗:也曾是一个坟场

马棚岗的海拔是27米,竹丝岗的海拔整整高出了10米,其高度是37.5米。

我们可以从民国十九年中山大学的档案里发现这样一个事实:1930年1月13日一个名叫刘松年的新会人给中大写了一份信,文中提到说,在中大农学院茶园竹丝岗西边有其祖坟,其母亲就埋葬在这里,有墓碑为证。现在其父亲也离世了,要把其父亲和母亲合葬在一起。1月15日中大的校长给了批复说,既然其祖坟在这里,且有墓碑为证,出于人伦的考虑,暂且容许其把父亲合葬在竹丝岗,但是条件是,在五年内,必须把其祖坟一并迁走。

当年中山大学容许在竹丝岗下葬的议题。

瘦狗岭——广州第一公共坟场

其实瘦狗岭就是一个巨大的坟场。当年从马棚岗迁出来的坟,迁到哪里去呢?很多都到了瘦狗岭。当时孙科就建议,如果在“远郊”的瘦狗岭一带建立公共坟场并且给予一定的补助,迁坟就不是个难题了。在1924年7月21日的《广州民国日报》上刊登了广州市《财政局勘定广州市第一公共坟场》,地址就是选定在瘦狗岭。

天河体育中心:建机场须迁坟

这里我们可以从当年报纸的一则报道中看出端倪:据1929年9月18日广州民国日报报道,瘦狗岭飞机场(也就是天河机场)开工兴建,进入10月份后,划入该机场界线内之人家坟墓,虽经通告限期迁出,但还未搬迁。对于此项建筑工程,殊多滞碍。广东航空局特函番禺县署,要求必须尽快搬迁。

番禺陈县长特令县兵营长陈赐候派队督促,限于10月10日前一律将家坟迁往别处。航空处为迅速完成该项工程起见,连日来加紧派员督促工程,希望在1929年11月内,该机场完全落成。

为建设天河机场(现在的天河体育中心),需要迁坟。

石牌:因墓碑、墓道石雕而得名

现在的地铁站叫做“石牌桥”,旁边就是广州最大的“石牌村”。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董氏基祖董裔隆从南雄迁徙南来,结茅定居,渐成村落,称为董村,后来叫做庙边岗。后来,邻近散居在谢角湾、蚬壳墙等各姓氏村民渐次聚居庙边岗,遂成石牌村。石牌建村已有720余年历史。

为啥叫“石牌”?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庙边岗这里有较多的山坟、墓碑、墓道,墓道两边有不少石人、石兽等石雕,石牌也就因此得名。

华南师范大学:占用坟场而建

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是建立在石牌机场上的,建于1933年的石牌机场的前身是石牌跑马场。石牌跑马场是1930年5月建成的,其前身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乱葬岗。有资料显示,当时人们在这里经常看到棺木都裸露在外。石牌村民为了阻止当时建设跑马场,经常夜里偷偷“搞破坏”。

建设石牌跑马场时候也迁移很多坟墓。

 再比如,扬箕村寺右村的始祖姚礼庭的墓地就在现在的执信中学里面。现在姚礼庭的后代己有几千人了。

现在的汇景新城是高尚住宅区,它的前身也是石牌村董姓跟潘姓的坟地。

1927年清明节也放假。

百年清明节

历年清明节军警都大批出动

来到岭南,才知道清明节对于广州人是如此的重要。我们不妨看看百年来广州人是如何扫墓的。

1924年的清明节是公历4月5日,但正清日还没到,广州市当局就开始紧张起来。广州市公安局给骑巡队四区三分署和七区一分署下令,要求多派警队巡逻防卫,并由分队长亲自督率。

到了1927年的清明节,广州市公安局长邓彦华先是致函第五军军长李福林派出队伍到郊外保护,接着还决定每天加派保安队一队侦缉20名,近郊各警区也都派出武警轮流值班。

1928年4月,番禺县及该处民团4支游击队、第25师74团3营3个连、南海县游击及该处民团、广州市公安局3个保安队等为了清明节也全都外出驻防。

1929年清明,广州河南的第1师第1补充团所辖机枪连全部人马、警卫队第二大队,广州河北除公安局外番禺县兵营第2连、沙河龙眼堡警卫队等都出动。

除了军队、警察等官方正规力量外,民团等也被组织起来。

甚至不止于广州,广东范围内都是如此。比如1927年,驻防佛山的第五军、市厅保安队、佛山市市民团、四区农会、农民自卫军等也大批出动,只为保得佛山清明节安全。

清明时节保护安全是第一。

军警为啥要保护?

其实在那个年代,几乎每年清明节都如此兴师动众,为何这样?主要是维持治安,保护扫墓者人身安全和坟场安全。

首先是保护社会各界前往扫墓的行人。那年代各方势力在广州混战,盗贼四起,绑架勒索撕票的事常有发生,而广州市民的墓地很多都在郊外,市民待在市中心尚且不安全,一到郊外扫墓,劫匪盗贼更是会大肆作案,当局一路保护人们扫墓是不得不为之。

其次是保护坟场。一部分是无意的破坏,1927年东门马路旁各岗,常有建筑工人把坟土都挖了出来,暴棺露骨;还有的是为求财而盗窃,那时候很多盗贼在坟场里盗挖盗取石碑、石界、拜桌、后土等拿去变卖,坟山公所为打击这种行为,还悬赏2元到40元不等的花红,奖励举报和缉拿盗贼者。

驻防的军警除巡逻外,还会搜查扫墓的行人,凡是扫墓归来的人,所有装载祭品的食盒、包冥纸的包袱等都需要一一进行检查,尤其是对乘坐人力车的,细致到连车垫也细细搜查。

20年代山匪经常破坏山坟。

需要保护的重灾区在哪里?

首要保护小北大北东郊盘福等市民们上坟往来的要道。当时小北门外如白云山一带,大北门外如三家店、黄婆洞、萧岗一带,大东门外如银锭塘、三宝墟、黄京塘及榕树头、洞旗一带都是市民上坟的交通要道,因此小北门外一带的安保力量驻扎在白云山各寺内。

 大北门外的驻扎在棠下、潘家祠(现在的柯子岭附近)、萧岗口、仙李山房茶亭内(现在的广州市火车站一带),大东门外沙河、银锭塘、三宝墟一带的安保力量驻扎在风门坳茶亭内,大东门外洞旗口一带的安保力量则驻扎在榕树头村口、黄京塘村口等处。

除此外还要保护附郭山场坟场的各个地点,如上下塘、唐帽、鹿鸣、凤凰一带,以及三元里一带地方。

1928年的清明节军警保护扫墓的安排表。

保护期限长达一月

按照粤俗习惯,市民清明节一个月内都可以上坟,因此,那时候的军警保护时间常常长达一月。比如高田山、大旱山、三宝山、下浪山、大只坟、牛屎坳、二王楼、大陂、三宝墟、榕树头、沙河、萧岗、棠下、黄婆洞、五雷岭一带,会驻防1个月之久,相对安全的地方驻扎时间则稍微短一点,如大东门外及大北门外的路线一般驻防10天左右。

但有时也不免遇到军队调防之类的事情,在此种情况下,市民只能赶在安保撤防之前抓紧时间扫墓祭拜。1928年的清明节,坟山公所就专门对市民发出公告,告知军队已经调防离开,虽然现在还有各乡团四处分布巡逻,但多半只会持续三数日,所以亲属们要到远处祭扫,需在清明3日内前往才较放心。

1927年的清明节见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