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报道|听方笑一讲述“苏东坡的诗词人生”; 苏轼把词领入“新时代”

 愚舟唱晚 2019-04-06

讲座主题:苏东坡的诗词人生

主讲嘉宾:方笑一

讲座时间:2017年12月2日

报道之一

听方笑一讲述“苏东坡的诗词人生”

撰写:王亚茹

苏轼,又名苏东坡,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他学识渊博,擅诗善文,工书画。他的一生更是富有传奇性,年少成名,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东山再起,流落儋州,最终客死他乡。面对起起落落,他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为人所赞叹。

今年正值东坡先生980周年,上图讲座·都市文化系列再推人文智慧课堂,课程围绕东坡先生的一生展开,从多角度解读苏东坡,帮助学员们感受一代文豪的魅力,深入读解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北宋文学。12月2日上午,方笑一作客上图,讲述“苏东坡的诗词一生”。上海图书馆贴心地为大家准备学习软件,可以随时在手机上进行共同学习。

谈及唐代著名的文人雅士,不难会想到王维、李白、杜甫,他们才华横溢,多通过诗作抒发自己的格调与抱负。宋代的科举制度逐渐发达,朝廷重视文教,于是产生了一大批“文化伟人”,他们集官僚、文人、思想家为一身,在各领域作出卓越成就。毋庸置疑,苏轼可谓其最大代表。

方笑一讲师从苏东坡的人物画像及签名笔法开始讲起,用诙谐幽默的方式,结合东坡先生一生的经历及作品,回顾东坡先生的一生,展开一次全新的旅途。

方笑一把东坡先生的人生分成了四个阶段,并结合他每个阶段的经历来分析作品,向我们介绍了一个立体全面的苏东坡。8岁入学即关注石介的《庆历圣德诗》;10岁听母亲程氏读《范滂传》,“奋厉有当世志”;12岁听父亲苏洵介绍白居易在虔州天竺寺所题诗。从嘉祐二年中进士到元丰二年“乌台诗案”;从试制科,入三等到黄州团练副使;从惠州安置到常州去世;从“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再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在那一个没有火车、没有飞机的时代,四处辗转,经历了人生百态,可见东坡先生的一生是豁达的一生,是不拘的一生,更是超脱的一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现如今妇孺皆知,东坡先生将他人与自我反应对比,自身行为与天气突变对比,简洁明了的显现出潇洒的人生态度。

最后,方笑一老师总结道,苏轼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经受了别人所没有经受过的天才。他的潇洒,是从一点点苦难中打磨出来的。

讲座语录

不要惧怕苦难,有了苦难,才有真正的超越和豁达。

记录:王亚茹

报道之二

苏轼把词领入“新时代”

撰写:季履平

12月2日上午,“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代文豪苏东坡”的系列讲座的第二讲“苏东坡的诗词人生”,由华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方笑一主讲。方副院长从苏东坡的经典诗词讲起,分析了苏轼诗词的文学特色和他为中国诗词做出的艺术贡献。

方副院长认为,纵观苏轼(1036-1101)一生创作的2700多首诗和300多首词,可以发现他人生的各个阶段、性情各个方面都得以生动地展现。早年诗中既有对即将开始的仕途的美好憧憬,也不乏对于人生聚散无常的唏嘘感叹。后期的诗词融汇佛教、道家的人生智慧,反映了他最终走出精神困境,达到彻悟境界的心路历程。然而,他在词方面的创作和创新,并由此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意义令人印象深刻。

陈廷焯称苏轼词为“此老生平第一绝诣”,就是推崇他在创新宋词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卓绝的独创性。苏轼对词的创新,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面的。从内容到风格,从用调到叶律,都有他除旧布新之功。这种全面的创新,若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后山诗话》说的“子瞻以诗入词”。凡可入诗的,亦以入词;可于诗言之的,亦于词言之。但苏词与苏诗,不仅体调有异,其情致风味,仍多不同。苏轼一面创新词体,一面又维护与保持词的特点。他注意发挥词体音律谐美,句式参差,用韵错落等长处,或纵横驰骤,穷极变化,或卷舒自如,深婉不迫,创造了他的古近体诗所未能或造的独特的词境。因此,苏轼既以“以诗入词”,正其本源;又“以词还词”,完其本色,因而他的创新又取得了惊人的成功。窃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高词品

自《花间集》至柳永,始终不脱“词为艳科”的范围。这些花柳之词,冶荡之音,与正统的言志、载道的诗文相比,自然厥品甚卑。宋时以词为“小道”、“小技”,殆非无故。作词有时还被认为有才无行,有玷令德。苏轼“以诗入词”,就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两者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于是并见乎词。他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些逸怀浩气的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宋时对晏殊、欧阳修等名公大臣作词,犹多异议,但对苏轼词品,谁也不敢菲薄,最多是说它不甚叶律而已。这是苏轼提高词品所引起的变化。词至东坡,其体始尊,从此词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得到了确认。北宋后期和南宋的词,也就在苏轼词所建立的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二、扩大词境

苏轼词不仅格高,而且境大,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东坡题跋》卷上《跋君谟飞白》说:“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苏轼在深谙事物之理的基础上,对他领悟到的这个创作原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于诗、于文、于词都做到了“无适而不可”。他在《南行前集叙》中说行踪所至,无不成诗。“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他把自己的性情、学问、襟怀悉见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随着其“耳目之所接”,词中展现了他的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

例如,《江城子》词中,上片出猎,下片请战,有“横槊赋诗”的气概。词中历来香而软的儿女柔情,换上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事业。苏轼把宋词特色之一的“理趣”引进了词里。他有不少词深含哲理,不但以情致胜,而且以理趣胜。熙宁九年,苏轼中秋望月,怀念弟弟苏辙,作《水调歌头》。词中有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以及悲欢离合等矛盾。但苏轼热爱生活,笃于情谊,而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遣情,表现了他执着人生而又善处人生的胸怀和情趣。这首词既富于人情味,又富于人生哲理,丰富和深化了词意词境。苏词中境界最为雄奇阔大的,自然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词中出现了浩荡的长江,大战的故垒和当年风云际会的一时豪杰,把眼底心头的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推出,而又完全熔铸在一起,视野之大,胸次之高,在词中是空前的。

三、改变词风

苏轼作词时,正当柳永词风靡一世之际。他改变词风,就以柳永为对手,从力辟柳词开始。例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并对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深为自喜。那苏轼词风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呢?历来的评论虽大体相近,却各有侧重,并不一致。有以为“豪放”者,这种说法最多,始见于绍兴辛未(1151)曾慥跋《东坡词拾遗》:“豪放风流,不可及也。”有以为“清雄”者,例如王鹏运《半塘遗稿》。

一个大作家的艺术风格常常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作面面观的。上述诸说,就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一鳞一爪,不失其真,诸家所见,应该并存而不废。在苏轼词中,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并不互相排斥,若以刚柔论词,苏词一些名作,倒是体兼刚柔,刚柔相济的。刚健是苏轼词风的主导方面,婀娜则是其词不可或缺的成分。

四、推进词律

苏轼不善唱曲,因而其词有不入腔处。但苏轼并非不能歌,他曾自歌古《关阳》。苏轼的词不少是协律合腔,传唱不衰的。苏轼在词律上也有创新。不过,由于宋时有些人拘于声乐的传统观念,常谓苏词“多不谐音律”。苏轼作词,“曲子束缚不住”,在大体遵守音律的基础上,对词的句法、叶法时作个别变动。这当然是词律所允许的,但也表明苏轼词以意为主,不拘守词调原有词律句法的特点。同时,苏词中一调多体的现象也较多,这对发展词调,打破词律的僵化和词调的凝固化,也有其积极意义。

由于苏轼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由此,形成苏轼词派,把词领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