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上海话旅游||上海有山吗?有!请看本篇讲述的松江九峰的故事

 街心舞苑 2019-04-06

何惠明

上海有山吗?有。在哪里?在松江。那里有蜿蜒数公里的松江九峰,环境优雅,风景如画,自古就很出名。

据旧志记载,九峰指佘山、天马山、横山、小昆山、凤凰山、厍公山、辰山、薛山和机山9座山峰,实际上还有钟贾山、北竿山、卢山等。

九峰高度均在海拔100米以下,天马山最高,为98.2米。山虽不高,但秀丽多姿,林木茂盛,风光无限;区域虽不大,但历史悠久,名胜众多,景点相连。千万年前上海尚在滔滔江海中时,九峰就已从大海中隆起,成为上海最早的地质标志。

松江九峰之天马山风景

上海地处冲积平原,一马平川上唯有九峰装点其间,故为世人格外地宠爱。元代陶宗仪曾赞此为“世外桃源”。明代董其昌有“九点芙蓉堕淼茫”的生动描绘。元代诗人钱惟善有一首著名的描写峰泖的诗:

“西望苍茫浴远天,芙蓉九点秀娟娟。

势翻震泽蛟龙窟,气浸高寒斗牛躔。

支遁每招过野寺,龟蒙曾约种湖田。

倚栏不尽登临兴,更驾长风万里船。”

从远处鸟瞰九峰,在无边无际的田野间,小巧玲珑的十几座山峰一线排去,郁郁葱葱的山林像银河撒落下的串串翡翠。

远眺松江九峰

特别是佘山上老树参天,修竹拨云,格外令人陶醉。登上山顶,放眼群峰,风光迷人,赏心悦目;放眼远眺,更令人心旷神怡,南边可见钱江口龛赫两山隐约而来,黄浦江波浪一泻千里,北望则是扬子江逶迤如带,太湖如在目前。

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

以九峰为中心的地域,曾是长江下游古文化的摇篮。上海的先民首先从这块高地走出。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在九峰地区发现广富林、汤村庙、平原村等古文化遗址,以后又发现了钟贾山、北竿山、佘山、姚家圈等遗址。1961年对佘山附近的广富林遗址进行首次试掘,出土了大量石犁、石斧、石刀、陶罐等,还发现了原始社会的墓葬群,证明了此处是距今四千余年的良渚文化遗址。

广富林遗址

1980年至1982年,对小昆山附近的汤村庙遗址进行三次小规模的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水井、墓葬等,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通过多年普查和发掘,确定了汤村庙、广富林遗址范围达数万平方米,原始文化的遗存极其丰富,由此证实了上古先民们早在六千年前已在这块土地上从事耕种、渔猎和饲养等生产劳动。出土的大批古墓葬,大量鼎、罐、釜,盆、纺轮、网坠等陶器,刀、斧、犁、矛,锥等石器,竹、骨、玉和象牙制品等,展现了马家浜、崧泽、良渚等原始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出土的石犁,证明五千多年前古人已从锄耕逐步进入犁耕;石镰的出现,证明当时农业产量已提高,需要专门工具来从事收割。九峰地区的考古发现充分证明,在黄河流域原始文化形成的同时,位于长江下游,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九峰一带也出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众多村落。六千年前,上海的先民们曾在这块土地上建起了村落。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垦了这块处女地,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

天马山斜塔最奇特

如今,九峰最奇特的人文景观数天马山斜塔,塔七层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据记载,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山上因佛事燃爆竹,引起火灾,烧毁塔心木和各层木结构。后有人拆塔砖觅宝,遂引起塔身的日趋倾斜。据1982年修缮时作勘查结果,塔身已向东南倾斜6°51’52”,比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还要斜。近塔仰视,其欲倒之势,令人心惊。

修复前后的天马山斜塔

在九峰佘山还有一座极为秀丽的塔,形似杭州保俶塔,名秀道者塔,又称“月影塔”,位于山腰竹林丛中,七层八面,高约二十米。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当时,山上有潮音庵,有修道者名秀,结庐山麓,参与筑塔,塔成后引火自焚,故名秀道者塔。

九峰的佛教建筑除上述两座宋代宝塔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天马山的三寺:山下有圆智教寺,五代时从松江城内迁来,山顶上有上峰禅寺,山西峰朝真道院。因天马山香火较旺,自古人们称此为“烧香山”。

天马山

在佘山上还有建于秀道者塔附近的普照教院,宋治平二年(1065年)建;慧日院,宋太平兴国时建;宣妙讲寺,宋治平二年建;昭庆禅寺,宋绍熙二年建。另外在北竿山、凤凰山等处也都有不少著名的寺院。上述寺院除留下部分遗迹外,大多已毁。

现存修复得比较好的有小昆山上的泗洲塔院,又名九峰寺。在昆山北峰,占地数亩,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释心古建。因尊泗洲和尚(西域僧伽),故名泗洲塔院。康熙帝南巡时,赐御书“奎光烛影”匾额。清末寺渐毁,2001年修复后对外开放。

九峰山间现存的古迹还有小赤壁、眉公钓鱼矶、木鱼石、骑龙堰、佛香泉、洗心泉等。

三凤二龙”《平复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明水秀的九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著名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陆氏大家族中的众多俊杰。早在东汉末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大将陆逊因功受封华亭侯。据唐陆广微《吴地记》载,陆逊“将家迁于长谷”。长谷,即今松江九峰三泖一带。《云间陆氏家谱》云:“昆山三凤,谷水二龙。”“三凤”指陆机、陆云、陆耽,“二龙”指陆逊和陆抗。陆逊因与吕蒙用计袭取荆州,被授封华亭侯。次年,又平定房陵、南乡等地,进封娄侯。从此华亭的九峰三泖一带便成了陆家的封地。

小昆山上的华亭

之后,陆逊又火烧连营,打败刘备,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陆逊的儿子陆抗也是三国时期一位名将,曾击退晋将,攻杀叛将,屡立战功。后任大司马、荆州牧等职。

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更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兄弟俩少时分领其父陆抗兵权,吴灭后退居故乡九峰小昆山一带攻读诗文,积学十年。

太康十年(289年),晋武帝招搅士族贤者,于是陆机、陆云前往洛阳。当时他俩文学才华初露锋芒,所写的诗文轰动一时。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史上一篇有创见的重要文章,不仅阐述了艺术构思与生活的关系,而且最早论述了艺术构思中的心理活动,探讨了艺术创作中的灵感问题。

陆机画像

陆云画像

陆机还有一件传世珍宝,那就是他当年书写的《平复帖》。此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名家墨迹,今藏故宫博物院。王安石曾作诗赞二陆:“玉人生此山,山亦传此名。”玉人即指喻陆机、陆云。小昆山北边有“二陆故居”,山上有“二陆读书台”,山下有“二陆祠”。在天马山曾有“二陆草堂”。

二陆草堂

二陆草堂内的二陆“苦读十年”雕塑

与天马山对峙的一座小山,名机山,即以陆机的名字命名;山下有一小村叫平原村,村名因陆机官授“平原内史”而得。因“二陆”的故乡是在昆冈,人们就以“玉出昆冈”来赞誉他们,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的《千字文》中也有这4个字。

称雄画坛云间派

元末天下大乱,到处兵连祸结,华亭僻处海隅,特别是九峰三泖之地环境比较安定,故四方不少文化名人皆因避祸而迁居至此。如江浙文人陶宗仪、杨维桢、钱惟善等,就聚于九峰一带,泛舟游览于峰泖之间,吟诗作文。很多书画家亦居于九峰一带,如赵孟頫、高克恭、柯九思等,他们在一起作画,切磋画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元代大画家倪瓒。倪为无锡人,自号倪迂,年过五旬时因家道破落,较长一段时间浪迹于九峰三泖之间。黄公望、王蒙、吴镇都是他的画友,与之并称元四大家。他们都曾流寓于松江,相继在九峰三泖中游览作画题诗。倪瓒曾作《泖山图》诗:

“华亭西畔路,来访旧时踪。

月浸半江水,莲开九朵峰。

酒杯时可把,林叟或相从。

兴尽泠然去,云涛起壑松。”

这些著名画家在九峰一带的艺术活动,为日后“云间画派”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明清时松江府经济文化甚为发达,不少文人雅士筑别业园林于九峰间。仅在佘山,较著名的有董黄的皆山阁、陈继儒的东佘山居、施绍莘的西佘山居、姚椿的白石山庄。

特别是陈继儒的东佘山居,曾是大江南北文人雅士的聚会地点之一。明代称雄于画坛的以董其昌为首领的“云间画派”,他们大多出生于松江,寓居在九峰,在山间聚首挥毫、切磋画艺,面对九峰灵感突发、才思涌动。

董其昌画像

“云间画派”以山水画而著称于世,那许多成功的作品,大多与九峰三泖息息相关。在董其昌、陈继儒、沈士充、莫士龙等传世绘画佳品中,山外人家、小桥流水、云山雾峰、松竹林涛,在那惟妙惟肖、气韵生动的笔墨之间,无不透露着九峰三泖的山水美景。

徐霞客三访陈眉公

在九峰三泖的青山绿水中,隐居时间最长、名气最大的书画家应推小昆山陈继儒(号眉公)。陈继儒诗文、书画皆精,与董其昌齐名,董视其为至友,每来九峰必居其舍下。三吴名士多欲得其为师友。他通脱放达,29岁时焚儒衣冠,隐居小昆山之南,以示绝意科举仕进。后在东佘山筑室为栖隐处,自名其居为“神清之室”。杜门著述,其短翰小词,极具风致。书学苏、米,对苏轼、米芾墨迹最为喜爱,虽残碑断简,亦必搜来,手自摹刻,成《晚香堂帖》及《来仪堂帖》。兼善绘事,所画山水,空远清逸;其绘梅竹,点染精妙,名重当时。用水墨画梅,乃其首创。

陈继儒文名远扬,董其昌极力推荐,奉诏征辟,陈皆以病辞。当时前来九峰拜访眉公求其词章者极多,远至少数民族土司等;江南酒楼茶馆,多悬其画像。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他游记中,记述了他多次来九峰一带探幽访友、并与陈继儒结为忘年交的佳话。年轻的徐霞客对时已66岁的陈眉公留下良好的印象,称他“墨颧雪出,身长六尺,望之如枯道人,有寝处山泽间仪,而实内腴,多胆骨”。

佘山上的徐霞客铜像

徐霞客曾来九峰三访陈眉公。第一次,崇祯元年(1628年)中秋,陈眉公热情介绍他与施绍莘认识,并且兴致勃勃带他去游览了施的“西佘草堂”。第二次,崇祯四年,此次因故未作久留匆匆来去。第三次,崇祯九年,徐霞客准备到西南一带作万里远游,他在东佘山找到了陈眉公,陈在“顽仙庐”远远看见有人来访,以为又是哪位达官贵人,赶紧避入后堂。后询知是徐霞客,马上出来同徐携手入内,摆宴欢迎。他俩一直畅饮到深夜,霞客要告辞回船上住宿,眉公却坚留不放。那晚,他俩同榻而眠。眉公还特地写了一封信给云南鸡足山和尚,托他照应霞客。翌晨离去时,眉公还送给霞客一部用红香米的粉浆写成的佛经,留作纪念。

抗清英雄陈子龙

在九峰涌现的文人中间,还有一批为人崇敬的学问深厚、品格高尚、关心国事、爱乡爱民的杰出人物,代表人物有陈子龙、夏允彝、夏完淳、徐孚远、李待问等。

出生于佘山附近的著名诗人、大学问家陈子龙,同时又是杰出的政治家。他崇祯十年(1637年)中进士,与家住小昆山附近的夏允彝等组织文学团体——几社。曾出任绍兴府推官,后升兵科给事中。在学问上讲求经世致用之学,主编《皇文经世文编》,在文士间引起了广泛共鸣。

陈子龙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大举南下,陈子龙与夏允彝、李待问等举旗抗清。他积极策动清江南提督吴胜兆反正抗清,不料事败而被捕,被押往南京。当船行至松江跨塘桥时,他乘守卒不备,投水自尽,时年40岁。陈子龙墓今坐落在佘山附近的广富林村。

今存的小昆山北面荡湾村夏氏父子墓,也曾留下了一段千古传诵的英雄佳话。夏允彝之子夏完淳,自小才智过人,是中国文坛上不可多得的少年英才。甲申之变后,夏氏父子不畏生死,坚决抗清,时完淳才15岁。父亲死后,他毁家纾难,变卖全部家产,捐作义师军饷。后不幸被捕,他抱定“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的信念,长笑就刑,视死如归。当地传说,夏氏父子去世后,乡亲们为了保护夏氏墓地免遭清朝当局的破坏,夜间筑了72座墓,才使真墓得以保存至今。如今在乡亲们的悉心照看下,夏墓四周修葺一新,墓间竖立着陈毅元帅书写的墓碑。

佘山顶上天文台

到了近代,九峰的佘山顶上又奇迹般地建了两大建筑。一是清同治年间由法国传教士建成的希腊式十字形小教堂。民国十四年扩建成大教堂。

佘山顶上的教堂

二是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佘山天文台。这是我国天文科学研究的中心之一,规模仅次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曾拍摄过大量珍贵的天象照片,对世界的天文学研究作出了宝贵贡献。

佘山顶上的天文台

解放后,九峰先是封山育林,以后又作为风景区开发建设。90年代后,经国务院批准建起国家旅游度假区,开挖了占地450亩的人工湖,种植了数千亩树林草地,建起了国家森林公园、高尔夫球场、滑索道、百鸟苑、月圆园雕塑公园等,并把西佘山、东佘山、天马山、小昆山等开辟成对外开放的园林。

原来松江竟有这么多的山!

趁着清明小长假,

邀上朋友一起去那里

爬爬山、踏踏青、看看古迹吧!

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别忘了留言与大家分享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