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春望》,此时他的"恨"是"不满",是对国事的忧虑,是对亲人别离的感伤. 清代褚人获在笔记小说《坚瓠集》中记载苏州詹氏夫妇的两地情书,其妻给丈夫的信上这样写道:"……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这里的"恨"该作何解 若从诗歌的结构形式来看,上下句对照工整,"恨"该是"愁"了, 李煜.他在《望江南》中写到:"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梦境中又重现了昔日南唐春季去游上苑时的欢乐情景,那是何等的惬意!这是以乐写悲的对比手法,亡国之痛的悲愤情感被词人概括为一个"恨"字,表现了词人抱恨终生的强烈情感.李后主《清平乐》中也有"恨":"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无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愁别绪,形象可感.当然,这里的别愁是别国为囚之愁.至于说"恨"作"亡国之愁"一解的, 开创豪放词风的苏学士,曾经是那么地豁达,"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他的笔下也有"恨":"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这是苏轼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子由的词,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恨"是"憾"的意思,句意表面是说月亮不应有什么不满,实际上是说自己不能与兄弟团聚的遗憾,月圆而人不圆呀!"恨"中饱含着亲人不能团聚的离愁别绪. .李商隐的《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借用刘郎的典故,写依依惜别的情景. 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首咏蝉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故诗中的"恨"该是诗人个人心中的苦闷和感慨. 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他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他的《长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作者通过细腻的语言,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这里的"恨"是有情人难得相聚的愁苦,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可以超越天地,永无止境.还有,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歌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恨"字传递的是个人怀才不遇的愁苦. 秦观,《鹊桥仙》中,"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星汉传达出心心相印的人的爱恨情仇.而《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流露出友人的慰解非但不能驱散包裹着作者的浓重的愁云,反倒更勾起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迁谪沦落之恨."砌成此恨无重数",这"恨",岂不正是指迁谪沦落之苦愁 又指去乡别亲之离愁。 长相思· 万俟咏 雨 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 空阶滴到明。 此文系诗人早年所作,屡试不第,羁旅异乡,几欲灰心,恰逢阴雨,彻夜难眠,有感而发此作 这里的“恨”,包含了孤独、烦恨、凄凉之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