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古代淮盐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吗?

 徒步者的收藏 2019-04-06
淮盐有着悠久的生产史,距今约四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近三千年。淮盐制作技艺是传承和发扬淮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百代人之手。从汉武帝时期的煮盐、宋代的煎盐、明代的砖池晒盐,到现当代的塑布苫盖、常年结晶,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凝结成了“味美、色白、粒匀”的淮盐,更编织成了一幅淮盐文化的绚丽图案。

煮海为盐

淮盐最初由煮海得来,这在各大史书中均有记载。《汉书》中就有“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的说法,在其他史书中也经常会有“煮海”、“熬波”之语。汉武帝招募民众煎盐,刈草供煎,燃热盘铁,煮海为盐,昼夜可产千斤。

海卤煎盐

东晋至南北朝是古代中国版图大分裂时代,时间长达260余年。南方经历了东晋及宋、齐、梁、陈5朝,政治相对安定。依靠和平环境,江淮盐民从生产实践中相互启发、总结提高,发明了先在海滩构筑亭场,利用亭场底层土壤的“毛细现象”,刮晒咸泥、吸取盐分,接着掘筑土溜、盛入咸泥,再用海水淋滤咸泥,取得高盐度咸卤,然后利用海滩边缘洼地草荡里生长的芦苇杂草,燃火煮卤得盐。

这种新工艺又被称为“海卤煎盐”,比较旧时直接“煮海为盐”,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制盐效率,是海盐制造工艺划时代的重大革新。

至唐代,已形成一整套系统成熟的煎盐工艺。宋代以后,又以摊晒草灰代替刮削咸泥,提高取卤的质量与效率。

天日晒盐

明朝末年,淮北海盐生产开始逐步向海水滩晒制盐技术过渡,日晒法。其法最早由元代福建盐区发明,不久传入长芦、山东盐区,淮北盐民吸收借鉴,创造了八卦滩砖池晒盐法。嘉靖《两淮盐法志》记录了明代淮北制盐工艺:

“若淮北诸场,其取卤,则又有灰淋、土淋之殊。土淋之法,以畚锸起咸碱潮滩土,晒干,实土池中,注水、取卤如灰淋法。每灶各砌砖石为大晒池。旭日晴霁,挽坑井所积卤水渗入池中曝之。自辰逮申,不烦铛煮之力,即可扫盐以输官。少阴晦,则绝无盐。故淮南谓之火盐,淮北谓之晒盐。”

淮南地区仍然保持着煎盐的技术,直到清朝后期才彻底转变为晒盐。

塑晒结晶

建国后,江苏盐场建设规格化和机械化的新盐田,产量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20世纪60年代中期,塑晒结晶新工艺试验成功,接着进行大面积推广,在海盐生产工艺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它为多雨地区实行海盐常年生产、长期结晶,实现海盐优质、高产、稳产,开辟了一条新路,并为逐步实现扬水、制卤、收盐、运输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在实现常年稳产的同时,也为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地理物理空间。

该项技术为江苏盐业首创,得到国际上制盐专家的肯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中,“淮盐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不仅证明了淮盐对中国古代制盐技术做出的宝贵贡献,也对弘扬和发展淮盐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千年淮盐甲天下。如今的淮盐,在保留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同时,坚持高科技生产与品质保证,采用瑞典进口设备、德国进口工艺,纯物理过程。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和QHSE认证等,荣获“亚洲名优品牌”“中华好品牌”“中国消费者最喜爱民族品牌”等荣誉,千年淮盐以卓越品质引领中国健康食盐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