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旦教授李天纲:温州的“大学校长现象”

 yang102 2019-04-06

  媒体近日报道《温籍院士滕锦光今年7月将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等引起读者强烈反响。昨天,记者视频访谈著名学者李天纲教授,请他解读温州的“大学校长现象”。

  当别人还在读四书五经

  温州人开始办学校教数学

  记者:在中国近现代百年发展史上,温州人在北京、上海、杭州等温州之外的城市,担任或担任过至少30所知名大学的校长,为什么温州会出现“大学校长现象”?

  李天纲:近代以来,温州籍学子游学大江南北非常普遍,不少温籍杰出人士出任大学校长的现象确实存在。此现象的代表人物便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副校长谷超豪,他们都是数学家。我的本科毕业文凭上的签名就是苏步青校长。谷超豪后来去中国科技大学当校长了。

  苏、谷两位温州人当校长看似有偶然性,其实不奇怪,因为温州人学数学的渊源很深,早在1896年,孙诒让、黄绍箕、项崧等人就创办瑞安学计馆,开始数学教学,而当时中国大部分儒生还在读四书五经呢!温州数学家特别多、特别强,温州数学名人馆资料显示,全国主要大学中曾有三分之一的数学系主任是温州人,当时“数理化吃香”,数学家也容易被推举为校领导,自然会出几位温籍数学家当校长。

  从长远的历史背景来看,“大学校长现象”则与温州在清末民初的教育改革中走在江南乃至全国的前列有关,当时温州的新式学校教育比较发达,比其他地方更早涌现了一批新学者,这使得后来办学事业中会不断任用温州人,进而有了“无温不成学”的现象。比如瑞安孙诒让和父亲孙衣言、叔父孙锵鸣在曾国藩、李鸿章幕府时就知道要“变法”,便在家乡举办新学,带出了第一批新式人才。

  洋务运动以后,上海率先进入现代化,旧学废,新学起。苏州、常州、无锡、松江、湖州、嘉兴由于靠上海较近,得风气之先,也跟得紧。因此,这些地方也出了不少大学校长。但是,温州离上海较远,而学者和校长出得并不少,这就比较特别。温州处浙南海隅,当时没有重要的大学,但近代学风蔚起,人才辈出,原因在哪里?我要说,就是孙氏、项氏的开风气,努力办学的结果。温州的中学基础教育现代化启动较早,办得好,如瑞安中学、温州中学,以及各县的书院转化而来的县中学,都培养出一大批少年俊才。

  这些人或留学日本、欧美,或求职上海、北京,结果一大批人才在各地成长起来。而一批已具有全球视野的温州海归回到温州中学、瑞安中学等教学,又培养了新的一批少年俊才。

  温州人守正创新能力强

  善用新知识改造旧体制

  记者:大学校长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重要创新主体的领军人物,温州人凭什么能当校长?

  李天纲:当校长首先要有学问,一百多年来,新学、旧学交替,温州的基础教育在新旧结合方面做得比较好。但讲旧学,温州在江浙一带不是最突出;要讲新学,上海当然是做得更好。但是,在新旧学结合,用旧学问讲新道理,靠新知识去改造旧体制,温州人做得真不错。还是举孙诒让的例子,孙是清末浙江三大经学家,年龄比俞樾小,比章太炎大,在学问的中西、新旧融合方面非常突出。要讲旧学,当时的经学第一,不是夸夸其谈的“今文经学家”康有为,而是江浙共推的汉学家孙诒让;要讲新学,孙诒让在光绪初年就接触西方数学家,后来还邀请上海圣约翰大学教师教英文。他在甲骨文发现的第四年就写出《契文举例》。

  曾任两广方言学堂监督、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教务长的陈黼宸进士,也是个融通新旧的典型。学问其旧,行为其新,参加辛亥革命;表面是旧,内里是新,他用注疏的方法讲老子,讲出时代性。守正创新是温州人的特长。

  还有,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当校长,只会说,不会做也不行。温州人苦干精神强,有海边人的勤劳勇敢、砥砺奋进的劲头,既有学问,又吃苦肯干,说起来这就是永嘉学派的“知行合一”。

  此外,温州学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游学”,因为本地还没有超级大学或科学院,本地的一些一流人才就会流向上海、杭州、南京、北京和港台,甚至欧美。资料显示,温州人在欧洲留学的比例高于其他地方,温州人在港台也出了多位名校校长。

  温州之路不是突如其来

  现代乡贤携手创业创新

  记者:您曾对温州百年历史、现代化进程进行研究,“大学校长现象”与温州现代化发展有什么渊源?

  李天纲:我们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温州发展路子并不是偶然的,不是突如其来的,无缘无故的。“大学校长现象”也表明温州的现代化进程走在前列、富有底蕴。外人既不能抹杀,自己更不必菲薄。温州经济起飞的根本原因,就是此前有了近一百年的铺垫。温州的现代经济是有文化、教育做基础的,不是鲁莽,或是碰巧搞出来的。在温州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温州发展失去信心。相反,我们应该有更强的信心,勇当探路者,续写创新史。

  记者:那么,当下如何知古鉴今,推动温州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李天纲:温州的现代化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和大学校长。至于如何借助大学校长的力量,振兴温州当代经济,走出温州现代化的独特道路,我的看法是水到渠成。大学校长掌握大量人脉,有知识根底,会管理各种机构,视野广阔。过去的读书人是地方上的“乡贤”,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的“乡贤”就是博士、教授、校长,应该多回地方来承担责任,造福乡梓。

  温州学人在海内外的分布情况,还和温商在世界上的分布格局有相似性,科教网络和经济网络重叠,本身就是一个资源,温籍科学家、温商可以携手创业创新。我觉得校长们可以起这个作用,这是真正考验他们有没有学问,能不能干事的大场合。温州人常常开风气之先,带这个头,我看有必要。我相信温州、温州人一定能够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