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11:49,手机闪烁,一个高三学生把一篇作文发给我,让我帮他指导一下。他说这阶段拼了,也只有半夜才顾得上语文,等下再做一篇现代文阅读题。 真是好艰难的高三。 貌似我那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只不过我优先考虑的是语文。 这样的努力,大多数高三学生都做得到,并且习惯了晚睡,习惯了机械化地刷题。刚开始教书那几年,我也认为高三就是这样的,我和学生说,那些拼出来的高三学生,以后也是优秀的,因为这种拼搏的因子已经渗透在血液里,他们的人生就是“好习惯”主导的步步为营。 但是,慢慢地,尤其是做了好几年高三班主任之后,我发现真相不一定是这样的。时间要抓,但却因人而异。很多高三学生喜欢“开夜车”,他们对这种额外的学习寄以厚望。但是,很多学生却难以抵挡夜晚阶段的身体疲惫或者精神暗示,他们要么慢慢懈怠了,做功课中间还要吃几次东西,终于攻克一道难题就高兴得要发上一会儿呆,顺手还得发个说说。然后,第二天本该集中经历、高强度学习训练的白天,他们的效率往往不高,甚至因为有对夜晚的期待,而在心理上放弃了白天的课堂。有同学这样和我说:“课上老师讲的几道题还没弄懂,晚上我还要好好研究一下。” 我觉得,如果一个高三学生,打算在夜晚也努力一把,那就不应该做一些简单题目或者背诵记忆的内容,尤其是不应该带着课堂的疑问“回炉”——这些,都必须在白天解决,包括找老师指导。 在夜晚,应该去攻克高考数学模拟卷的后三道题目,或者按照规范,反复修改或者重写写得不好的作文——我们必须要想清楚的是:开夜车,不是体力活,必须是脑力活。这样,看看能坚持多久? 不然,我要说的就是:会休息的人,才会进步。 距离高考只有60多天,时间紧迫,时间可能就是分数。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高三学生来说,比时间更为重要的努力,应该体现在思考、思维能力方面。高三的强度,更应该是思考的强度。 我一般会从高三上学期开始,让学生内化试卷模式,逐步了解甚至理解将面对的考卷上,每一道题所对应的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去理解这些内容,以及需要用到哪些答题技巧。等等。无论任教哪个年级,我从来都是认真思考这几个问题的,所以拿到这次“苏锡常镇”这个神秘小镇的一模卷时,我依然能够保持选择全对、其他基本不扣分的水准。 而很多学生只会做题,不会思考老师强调的这些问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高三学生,到了高考前还不明了各种题型。现在的高考试卷,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很多同学恰恰缺乏这个关键能力,只是漫无目的地刻苦努力着——精神可嘉,行为却不值得赞美。不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不经思考的高考复习迎考,实质上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 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和应用,更是高三复习的关键。比如逻辑思维能力,比如作文的审题能力,比如知识和答题思路的迁移能力。 有的学生,终于完成了某道题的解答,然后你把同样题型的题目再给他做,还是一样地艰难。这时候,最需要的,也许不是做同类型的多少道题目,而是做3-5道题目之后,认真思索这类题目的答题过程、思考过程以及自己解题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然后再做几道题目检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牢牢记住这种题目的解答思路。然后结合熟能生巧的理论,保持一定频率的练手就好。问题是,很多拼命努力的高三生,解决了多少题型了? 学习总有规律可寻,语文学科更是如此,这是事半功倍的做法——老师会帮你总结(学霸自我总结能力这里不讨论),但是真正的掌握,必须自己在训练中再次总结得出:有的同学,连基本技法都不知道,何谈理解运用,但是他们也依然在做大量的题目,甚至熬到深夜。做得多,并不代表就要有进步,这样的例子不用再举。 高考是复杂的过程。以上的论述,也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只是基于高三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是比如语文已经有较多的阅读这一认识。我发现,最新的语文模拟题,从第一道题开始,考的都是阅读,一直要阅读到作文题的材料。如何应对? 好吧,让我们一起努力,动脑子学习,让脑力劳动促使我们精神抖擞坚持到高考,激励我们奔向磨炼之后的诗和远方。 PS:缓解高考压力的方法送给高三学子~ 宣泄是最好的减压方法 高三学生有压力时,就应把烦恼、压力、不愉快都说出来,或是写在纸上,然后把它扔掉、烧掉……想着你一切的烦恼都随之消失了。 转移压力 当你感到巨大压力时,应让自己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如听音乐、打球等都可以舒缓压力。另外也可以做做容易的题目,这样也会增强自己的信心。 调整期望值 如果把高考目标定得过高,就会担心自己不能达到期望的目标而产生考试焦虑,影响考试发挥。如果把高考目标定的太低也会影响考生潜能的发挥。所以考生们要根据自己高三以来的考试成绩,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的学习实力,确定自己的高考目标。 不要过分注重分数和名次 更应注重对知识的追求和能力的提高,我们不能因为一两次考试的失败而失去信心,因为分数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不要攀比 所谓高考成功就是考生在高考中考出自己的实际水平,这就是成功。大家的学习实力不一样,因此考生不要相互攀比,只要能考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就意味着成功,攀比只能挫伤自己的信心,挫伤自己高考的积极性。 学会与家长和老师沟通 当你有巨大压力或实际困难时,应心平气和地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告诉你的家长和老师,让他们了解你的处境和感受,他们会谅解你的。同时也可主动去找心理老师,让他们帮助你舒缓压力。 正确认识压力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竞争中长大的,有竞争就一定会产生压力,压力人人都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要把压力变为动力,使自己乐于学、勤于学。 |
|
来自: 香光庄 > 《学习·教育·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