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给朋友的一封信,暴露了宋朝民间的一个可怕风俗,看了别哭

 扬眉剑客 2019-04-07

苏东坡给朋友的一封信,暴露了宋朝民间的一个可怕风俗,看了别哭

苏东坡

元丰三年(1080年),43岁的苏轼被朝廷炸号,拘留,随后贬居黄州,5年内不得复用。

为啥被炸号封杀?简单的说就是王安石和皇帝要改革,苏轼属于反对派,不支持改革,还写诗讥讽变法,就是阻挡了改革的步伐,拖了改革的后腿,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一下乌台诗案。

在乌台诗案前,苏轼是湖州太守,一郡最高长官,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吧。贬至黄州,做团练副使,这个官职在北宋是个闲散官职,专门用来安置贬降官员,没有实权,非常低微,属于下放农村,思想改造。

1080年正月初一,全国人民欢天喜地过大年,苏轼启程去往黄州。为啥赶在大过年出发?过了初五再出门不行?呵呵,皇帝让你初一走,你敢逗留到初二?

再说苏轼当时因为乌台诗案已经坐了四个月的牢,一度以为要掉脑袋了,绝命诗都写好了,没想到不仅死里逃生,还保住了体制内的饭碗,虽然下放在偏远农村,但这对绝望过的苏轼来说,绝对算是绝处逢生的结局。

黄州在今天的湖北黄冈辖下,北宋时是一个贫弱边穷的乡镇,苏轼刚到那里时,连个正经住处都没有,暂住在一个小寺院里,天天吃素食斋饭。让一个资深吃货天天吃素,想想都觉得嘴里淡出个鸟来。

苏轼毕竟是当时名满天下的文豪,一个有千万粉丝的大V,黄州太守都是他的铁粉儿,所以,没多久,太守就把苏轼的住房问题解决了。

黄州本地还有个千年铁粉儿马梦得,给他找了一大片坡地无偿使用,苏轼在坡地上建了东坡农庄,自耕自种,解决了温饱问题,还顺便过了一把陶渊明的瘾,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就因这片坡地而生。

毕竟是大V,粉丝遍天下,所以苏轼黄州的日子其实并不寂寞。

陈季常找他约酒,米芾来找他论画,秦观来找他论诗,李喦找他下棋,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常来喝小酒侃大山。

一个在大城市生活过的人,陡然到了乡间,恍若发现新大陆,苏轼惊喜的发现,黄州乡下的酒又便宜又好喝,羊肉便宜,鹿肉便宜,鱼蟹便宜,猪肉便宜。

于是,他在黄州正事没有,天天约酒画竹,东坡种豆,外加——研究新东方烹饪技术。

我们都知道他发明了东坡肉,其实,还有东坡鱼,东坡汤。

比如东坡鱼的作法,和今天的作法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把鱼洗净擦盐,鱼腹塞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一直煎到半熟,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咸菜汁和酒,快煎好时,再放几片桔子皮。

好了,我们不说吃的了,擦擦口水,说回正事吧。

苏轼在黄州把小日子过得不亦乐乎,差点穿越成陶渊明。忽然有一天,一个叫王天麟的老朋友来喝酒,席间说起了一件可怕的事,苏东坡听了,“闻之心酸,为食不下。”

什么事让一个吃货心酸的饭都吃不下呢?

原信的内容触目惊心,摘一段大家看看:

苏东坡给朋友的一封信,暴露了宋朝民间的一个可怕风俗,看了别哭

这段话出自苏东坡给当时武昌太守朱寿昌的一封信,朱寿昌前面提到过,也是苏轼的铁粉儿,经常来东坡居吃饭喝酒。

这段话的意思是,两湖之地的乡村,有溺婴的风俗。一般家庭只生二男一女,多生的都溺死。尤其不养女婴,所以民间女少而光棍多。

孩子刚生下来就用冷水溺死,父母也不忍心,溺杀时都闭着眼睛背过脸去。

神山乡有个叫石揆的,连杀了两个儿子。去年夏天,其妻产下四胞胎,此人残酷至极,把母子都溺毙了。

天麟每次听说附近有产后溺子的,都跑过去相救,并送去衣服和食物,救活了不止一例。只要初生数日不杀,养十来天之后,即使有无子的人去领养孩子,父母也不舍得了。因此可见父母之爱子,天性使然,只是因为例来如此,乡人才盲从于风俗。

苏东坡给朋友的一封信,暴露了宋朝民间的一个可怕风俗,看了别哭

苏东坡在信中还提出了可行性解决方法,建议太守大人把溺子写入刑律,依律判罚,并“录条粉壁晓示”,大概相当于今天农村的墙体上刷“女儿也是宝,照样能养老”或“多生孩子能致富”之类的标语。

苏东坡认为只需依律惩处几个人,这一民间风俗便会自行消失。

后来,苏轼干脆组织成立了一个救儿会,向富人募捐,用以买米买布买棉被,并请安国寺的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帐目。救儿会到乡村调查贫家孕妇,只要她们答应养育婴儿,就给予钱粮、棉衣。

当时,苏东坡受乌台诗案的影响,已经穷到卖房卖地,靠自己耕种才能自给自足,依然带头每年捐十贯钱。

其实,宋代溺婴的风俗并不止两湖地区,北宋学者王得臣也记载过,闽人一般生至第四子就不再多养,因为养不起。若是女儿,第三胎后就不再生养。往往一生下就溺死,称之为洗儿。

宋徽宗年间,安徽宣城一个叫吕堂的人也记载过东南地区的溺子之风,男多则杀其男,女多则杀其女,宣州为甚,江宁次之。

苏东坡给朋友的一封信,暴露了宋朝民间的一个可怕风俗,看了别哭

这样的风俗产生的后果是什么呢?范成大为此事专门给皇帝写了一份奏折,其中提到:“计所夭杀,不知其几。村落间至无妇可娶,买于它州。”

你以为只人穷人家不养孩子吗?欧阳修写兵部大员写的墓志铭里提到“有老而生子者,父兄多不举,曰是将分我赀。”意思就是不仅父母不愿养,长兄也不愿父母生子,因为要分家产,可见富户也不乏溺婴者。

宋仁宗时大臣章得象,后来被封为郇国公,出生时就因为杀婴风俗差点被溺死。

虽然有苏轼这样的名士奔走呼号,也不乏朝廷大员关注,但是,宋朝溺婴现象并没有根本改善。

到了南宋时,因为战祸离乱,弃儿越来越多,南宋政府不得已在各州府成立官方孤儿院,当时称慈幼局,专门收纳被遗弃的新生儿。

讲真,看了这篇,你还想穿越回大宋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