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医院那些事儿 带你了解太医院的历史

 为什么73 2019-04-07
太医院,顾名思义,就是古代太医们所工作的院所、机构。我们都知道,太医又可称为御医,是指供职于皇室内廷的医生,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他们是行走在宫廷之中的太医,虽然比民间医生风光,但是“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也会被卷入宫廷的斗争中,成为宫斗的工具或者是牺牲品,《芈月传》中就有体现,那么古代的太医院是什么样子呢,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熊益亮博士在在神农私塾文化公开课上做了精彩的讲解。下面我们就跟着专家熊老师一起了解一下。

作者介绍——熊益亮,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有:太医院文化研究、先秦两汉涉医简帛文献研究、疾疫史研究、中医古籍校注整理等。

相传楚国威后因担心霸星出世,威胁到她的地位,就逼破女医挚下毒令向氏流产、滑胎,最后因为霸星是位公主,女医挚才逃过一劫。又如明朝嘉靖年间的“壬寅宫变”——明朝嘉靖年间,当时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求长生不老,要以“吸风饮露之道”成仙。古人有以蕉叶待露的习俗。在园中可植蕉数株,每早,阔叶上必布满甘露,晨起口干舌燥之即,吮吸若干片,可觉甘甜爽口,并有延年宜寿之说。这也只适合生长在环境尚未污染之时的古人使用,今人是断不可取的,盖今日之晨露,已囊括了多种金属重粒子及PM2.5。可惜明世宗嘉靖帝不懂此法,此人对修道成仙已近于癫狂,为采集甘露饮用,日命宫女们凌晨即往御花园中采露,导致大量宫女因此累倒、病倒,遂生壬寅宫变。杨金英等十数名宫女用黄绫布几乎把这位皇帝勒死。

明世宗遭宫女杨金英等谋杀未遂,但颈部被帛带紧勒,气已绝。事发后,负责急救的是太医院使许绅。作为太医院的最高长官,许绅的医术当时无人能过之。许绅冒着极大的风险,调治峻药给皇帝灌下。早晨八时(辰时)灌下的药,到下午二时(未时)皇帝才有动静,喉咙出声,呕出紫血数升,然后才能说话。经过许绅连续数月的全力调治,嘉靖皇帝方得痊愈。许绅受到加官厚赐之赏,然而紧张的神经一旦松弛,很快大病不起。太医许绅临死时说:“吾不起矣。曩(nǎng)者宫变,吾自分不效必杀身,因此惊悸,非药石所能疗也。”由此可见,做太医并非那么风光!

那么,太医院的历史渊源是怎么样的呢?是自古就有的吗?其实不然,据现有文献可知,古代医事制度早在周代就已经开始设立,如《周礼》中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四种医官的记载,《周礼》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疙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但魏晋以前,医政管理基本上是医官管理,国家尚未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如秦、汉设有太医令、太医丞。西晋至北宋,先后出现了“医署”“太医署”“太医局”以及“翰林医官院”等中央医疗管理机构。至金代始设“太医院”,隶属于宣徽院,所以说“太医院”一词的出现最早始于金代。元、明、清三朝虽对具体制度有所调整,但一直沿用了“太医院”这一机构名称,且金、元、明(指明成祖及以后)、清四代均定都于北京,故称“北京太医院”。需要注意的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而且保留了“太医院”,成为“南京太医院”。关于“太医院”的具体职责,《大清会典》曰:“掌医之政令,率其属以共医事;掌九科之法以治疾;掌炙制之法以治药。专诊视疾病,修合药饵之事”,主要为王公贵胄诊视疾病,修合药饵。太医院作为金、元、明、清四代国家最高医药管理机构,成为宫廷医疗的核心机构,延续了七百多年。

接写来我将从4个朝代太医院的特点进行叙述,首先是金代的太医院,清代文豪纪晓岚说过:“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代医学开创了祖国医学学派争鸣的开端,对中医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大影响。与此同时,金代宫廷医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医事制度主要沿袭宋制而有所改进,将宫廷医疗机构改名为“太医院”,相当于和并了宋制中太医局和翰林医官院的职能,从而提高了中央医事机构的职权。此时太医院与尚药局、御药院等涉医机构一起隶属于宣徽院,太医院主掌医政、医学教育,为皇室提供医疗服务,尚药局执掌进汤药果茶,御药房负责进御汤药。

到了元代,元代统治者对医学的重视前所未有,早在元代统一中国,定都大都之前,蒙古国已经出现了一批侍奉在君主左右的太医,并已建立起医药机构。《中庵集》记载了太祖时期的太医田安抚、田阔阔父子的事迹:

燕山田侯仲珪涕泅言曰:“仲硅不幸,未成童而孤。母常诲之曰:‘方国家肇造,汝祖安抚府君以医得幸太祖圣武皇帝,实掌太医。尝以节行安抚事,征西域战段。汝父惆镜有节气,太祖爱之,因赐名阔阔。’虽在征伐,以拯溺为主,凡儒服若二教艺术者,率招辑之,所全活不知几何人矣。复,还领太医,而天下诸医隶焉。奏请郡国立惠民药局,以济病者。尽瘁两朝,德业盛矣。”

“田安抚”,大概就是蒙元最早的太医负责人。从其籍贯“燕山”分析,很可能是原金朝医官,1215年蒙古军占领金朝中都前后被收用。“实掌太医”说明当时已有了太医班子,由田氏主持,曾为成吉思汗幼子拖雷治病的撒麻耳干也里可温医生撒必等人,就是当时的太医。

燕山的田候仲珪小时候很不幸,还没长大成人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常教育他说:“国家刚建立不久,你的祖父以精湛的医术得到太祖圣武皇帝的宠信,并成为了太医的负责人。你的父亲也颇有君子气概,太祖很是喜欢,并赐名为阔阔。后来,他也当上了太医,天下的医生都归其管辖。于是就奏请郡国成立惠民药局,以救济天下苍生。并为此鞠躬尽瘁两朝,可谓是大医精诚!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太祖时期已有类似太医院的机构管理太医,田安抚、田阔阔父子先后担任了这一机构的领导,即“实掌太医”。且这一机构的管辖范围远不止宫廷太医,而是“天下诸医隶焉”的全国医政管理机构,为平民提供医疗服务的惠民药局可能也是其下属机构。

关于蒙古国太医院的最早记载,见于许有壬的《至正集》。“昔在壬辰,太宗皇帝虑人有札瘥夭死也。罗天下医,置太医大使,佩金符,辛丑,立太医院,总其政。宪宗皇帝癸丑,冠以提点。”壬辰是1232年,太宗窝阔台统治时期。太医大使应为掌管太医的最高长官,从“佩金符”来看,是地位颇高,很受统治者重用的官员。而太医院的建立是在9年后的辛丑,即1241年,在设置太医大使官职后这么久才成立了管理太医的机构,应该是由于这段时间是蒙古国灭金伐宋的关键时期,战事频仍,统治者难以顾及医政的缘故。

公元1232年,正值元太宗窝阔台统治时期,这个窝阔台也就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个儿子。他因为担心人民因疫疠、疾病而早死,所以就网罗天下的医生,设置太医大使的官职作为管理太医的最高长官,从太医大使“佩金符”可以看出,这个官职的地位颇高,是很受统治者重用的官员。到了公元1241年,也就是太医大使设立后的9年,才又成立了管理太医的机构,这应该是由于在此期间蒙古国灭金伐宋、战事频繁,而导致统治者难以顾及医政的缘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