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力 || 悠悠晚报情

 笛子8vxrvb7uaz 2019-04-07

行脚成都,打捞成都人的乡愁

2016年年三十,我的小说《百万悬赏》改编成小品《快乐老爸》正式登上猴年春晚,冯巩、徐帆精彩的表演和小品温暖感人的内容触动了很多人的灵魂,也打动了无数中国人,很多报刊给予了及时报道。但是,我此刻内心深处真正要感激的,恰恰是成都人的精神大餐《成都晚报》,正是这张报纸让当年那个懵懵热情的文学青年找到自信并由此坚持下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差不多每个青年人都怀揣文学梦的时代,我也不例外,看书、写稿、投稿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但勤奋并没有马上带来回报,一篇又一篇作品被恭恭敬敬贴上邮票寄出去,满怀希望等来的却是一篇又一篇退稿,失望、骄燥、不甘时时困扰着我。

就在我迷茫困惑的时候,我从当时的《成都晚报》上看到了后来影响我一生的专栏“人生”,里面的文章都不长,却从不同的侧面和经历讲述着一个个人生故事,在让我悟到不少人生道理的同时,也让我有了一种新的冲动,那就是与其一开始就用自己并不丰富的阅历去构思创作中长篇,不如静下心来从身边熟悉的小事和感受写起,既然“人生”专栏是我的生活老师,我为什么不去为“人生”写稿呢。

投稿、失败、摸索……在经历了多次尝试后,1990年5月27日星期天,我的处女作《燕尔新婚》正式在“人生”亮相,这篇以我新婚感受写出的小文一经刊出,竟引来很多朋友的关注,大家的夸奖也极大鼓舞和振奋了我。从那之后,我一发不可收拾,一篇篇作品不断在《成都晚报》亮相,除了当时响当当的“锦水”副刊,还有“人生”“晚晴”等知名专栏,我的作品不但在其中发表,还经常获得报社举办的各种征文奖励,在1991年报社举办的“我的周末”征文中,我获得的奖品一对牛皮枕垫直到28年后的今天都还在用。

在给《成都晚报》写稿投稿中,我得到了很多锻炼,各种随笔散文和小说开始在全国各地发表,我也因此“小有名气”。九十年代初,县上成立报社需要记者,曾征求我意见,也是因为当时《成都晚报》的编辑代为推荐。虽然因种种原因,我最后去了新的岗位,但是对培养锻炼了我,给了我自信的《成都晚报》我心存感激永志不忘。遗憾的是,当年的许多编辑老师游映雪、邱灼、钟永富、景效文等一直未能谋面……

今天,《成都晚报》纸媒已正式退出人们熟悉的视野,遗憾的同时,欣慰她以新媒体的方式继续活跃在时代的舞台上,衷心祝愿这张我心存感激的报纸以另外一种方式更加根深叶茂,为广大读者带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