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我将和大家一起走进紫砂的世界,了解紫砂文化、爱上紫砂情怀。 我会详细介绍中国历代紫砂壶的风格,以及各类名家大师的代表作。以后也会谈及紫砂矿土材质与炼制和紫砂壶鉴定。致力于让普通紫砂爱好者系统的学习了解紫砂壶的历史。 时大彬,紫砂鼻祖供春的入室高徒 时大彬的创作态度严谨,每有新作,稍不如意,立即毁弃。一生制壶无数,却极少留存至今 今天就带大家一同赏析时大彬壶。(时大彬人物具体介绍请阅读上一篇内容) 鼎足盖圆壶鼎足盖圆壶 (明)时大彬 此壶1987年7月11日出土于福建省漳浦县盘陀乡庙埔村明万历年间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墓中,同时出土的还有万历四十年墓志铭等纪年表。 壶在出土时盖圈已有轻度磨损,当为墓主生前使用过的。此壶通体呈砖红色,略带橘黄,布满梨皮状的白色砂点,壶盖尤为明显。壶的造型十分奇特,凸起的圆形盖上出三戟足,试将壶盖翻过来平放又是一个下承三足的浅盘。 鼎足盖圆壶 (明)时大彬 壶体丰满,口底相当,丰肩,直颈、鼓服,下腹渐收,平底,假圈足。曲流装于壶腹正中,独孔。把手体圆,内壁线条成卵形,盖口严密,特别是盖的孤面上倒立的三戟足,足外侧外撇的弧线,内侧为两个连弧。 壶底刻有单行竖“时大彬制”四字楷书款,刀法钢然有力,字体方正,匀称,起笔处多圆折,字口深峻,功力深湛。刻款的书法有晋唐风格,属于欧阳询的书体无疑。这是件有确切纪年可考的大彬壶传器之一。 此壶现藏福建省漳浦县文化馆。 六方壶六方壶 (明)时大彬 此壶泥色呈赭红,红如胭脂。壶身星六棱柱形,壶腹、流均为六棱形,柄出五棱,口盖、钮圆形,方身圆顶,盖为圆形,小圆钮,钮上有对合的半弧纹。通体空灵浑脱,壶底刻有“大彬”二字楷书款。 此壶1968年在扬州江都丁沟乡曹氏墓出土。发掘时伴有砖刻地券一方, 注明为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墓葬。按该壶形制及年份推算,它殉葬时,时大彬应还在世。 六方壶 (明)时大彬 从形制上考证,手法属大彬中晚期的风格,是时大彬游娄东后改制小壶时所作,它是有确切纪年可考的大彬森传器之一,制作技法与明早前的不同, 舍弃了木模的成型手段,用泥片镶接而成。且开始选用紫砂细泥,这是紫砂工艺历史演进中一个转折期的明显标志。 此壶制作时,壶的嘴、把用手搓捏塑加工,使用了起线等专门工具,确立了沿袭至今的传统成型技法。 此壶现藏扬州博物馆。 如意纹盖三足壶如意纹盖三足壶 (明)时大彬 此壶1984年在无锡甘露乡出土,墓主是明代有名的华老太师华察的孙子华师伊(涵莪),出土时有华氏墓志确切纪年,是一件有据可考的名壶。 壶呈浅褐色,闪烁有浅黄色颗粒,精光内蕴。壶身似球形,下承三乳头形矮足,壶盖贴塑四瓣对称的如意云头纹,盖钮如珠,中部留有出气小孔。表面似石榴皮。把梢与足空隙处横刻“大彬”二字楷书款。 如意纹盖三足壶 (明)时大彬 从造型、制技、烧成火候等方面观察,此壶是一件技艺成熟雅致的紫砂工艺品。整体形制完备,制作技巧卓绝,切合实用功能,色彩淳朴古雅,属早期紫砂圆器的佳作,完全能体现出时大彬的风格,是紫砂壶艺术发展至成熟期的壶艺典范。 此壶现藏江苏省锡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调砂提梁壶调砂提梁壶 (明)时大彬 此壶为紫泥调砂,珠粒隐现。壶身较大且作扁球状,短颈,溜肩,直腹微鼓,圈底微凹。圆饼状盖,钮呈六棱形,中穿孔壶流折而曲,亦呈六棱形,稳重大方。 提梁硕大,呈圆环状。此壶气势雄健,线面明快,清爽利索,结构谨严,比例协调。提梁与壶体的两个弧形构成虚实对比,“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 总体造型简练浑朴,寓刚挺于巧丽之中,具有明代器皿造型简朴大度的气势,堪称早期紫砂壶造型高雅佳作。刻款在盖唇外边,款式楷书“大彬”二字, 又钤阴文篆书“天香阁”小方印。在壶唇外刻款,实属罕见。 壶的泥质精选,紫泥中调黄砂粒,俗称“梨皮泥”(亦称“桂花砂”), 加工配比已达到真正紫砂用料的高水平,烧成火候也已达烧结的最佳标准。尤其是调砂形成的肌理质感与整体形制的协调, 显示出制作技艺的高超。 由考据研究可知,这件传器的泥色、制技、火候均属上乘精品,而“天香阁”款识经查为明代名士吴中秀的室名,此壶早期应为吴中秀所用。 此壶现藏南京博物院。 书扁壶书扁壶 (明)时大彬 此壶为紫砂壶形制中少见的极扁造型,艺趣盎然,也是早期紫砂壶几何形体造型的代表作品。 此壶器形线面屈曲和谐,寓潇洒于纤巧中,形虽扁而气度却昂,刚柔相济,是时壶中的神品。 泥质为较粗的调砂,经烧成后,粗而不糙,粗犷中豪气盎然、这种选料制品,乃时大彬偏师出奇之佳作,反映出紫砂的特有肌理效果,与另一件南京博物院藏“调砂提梁壶'的泥质完全相同,泥色、火候、制技等显然是出于一人之手的茗壶。 书扁壶 (明)时大彬 小巧的嘴与小圆把,配置壶体,端庄面秀美,这样朴致、凝重的小壶,正是当年士大夫阶层自酌自饮和清赏的珍玩,被人们称之谓“神品”。 壶底刻有“源远堂藏大彬制”七字楷书散,刻款铁划银钩,笔力遒劲,这也是鉴定时壶真伪的依据之一。 此壶现藏上海博物馆。 雕漆四方执壶雕漆四方执壶 (明)时大彬 壶身方形,略呈上阔下敛状,圆口,环柄,曲流,腹、流、柄均为四方形,口及盖作圆形,方足四角承条形,矮足。 这是一件紫砂胎髹朱红漆雕四方执壶,朱红色漆层约三毫米,四面开光, 内剔刻人物、山水、树石、花草等多层纹样,漆质优良,刻工精细,展现出明代宫廷雕漆艺术华美丰厚的艺术特点,同时也映衬出紫砂壶胎造型曲线的顺畅优雅。 雕漆四方执壶 (明)时大彬 壶的底部髹黑漆,漆层下刻有“时大彬制”四字楷书款。此壶造型完全与扬州博物院藏的一件出土朱砂六方壶相一致:一是六方壶加圆颈盖;一是四方壶加圆颈盖,壶的容量也几乎相等。所不同的是后者外髹朱红漆,腹部四面开光凸起,精工细雕山水人物,两面饰杂宝纹图。柄、流上流云飞鹤,肩盖上布满图案,装饰华丽,为宫廷御用茶具。 此壶乃是一件紫砂工艺与漆器工艺相结合的巧妙作品,像这样的紫砂胎外髹朱红漆雕的优美传器,始于明代,殊不多见,内胎应是时大彬壶原作无疑。当时大彬制壶享有盛名,并且进呈到宫中作为雕漆壶的内胎,这是宫内仅存的为文物界所公认的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 此壶现藏北京故官博物院。 僧帽壶僧帽壶 (明)时大彬 壶身作六角形的僧帽,从壶盖开始,整个壶分为六等分。壶冠分五瓣莲花,而第六瓣则改为流。平带形的把手在壶流的对面,壶把的上弯有一按指位,壶底刻有“万历丁酉年时大彬制”九字楷书款,即公元1597年作。 壶身以精细坚实的黑紫砂塑造,并掺以少许黄砂,显得粗犷、古朴、风雅。这是时大彬传世作品中最为人喜爱的壶形之一,僧帽壶因壶口形状似僧侣的帽面得名,而后历代的紫砂艺人对此壶皆有仿造。 此壶造型可上溯至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僧帽壶,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汉、藏文化交流频繁,景德镇御窑厂曾大量生产僧帽壶,故紫砂器物仿照也不出奇。 此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开光方壶开光方壶 (明)时大彬 此壶造型是方的,但线条却是方中带圆,壶的四面都不是平整方形,而是向足部稍敛。壶艺家将直线与弧线互相配合,创造了优雅而悦目的造型。其流畅及灵巧之处,是他人难以仿效的。故此,时大彬实可当一代造壶宗师而无愧。 壶底刻有“时大彬制于三友居”八字楷书款,“三友居” 看来是大彬的斋名或其作坊雅号。所谓“三友”者,即松、竹、梅,此乃文士之品。 此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玉兰花瓣壶玉兰花瓣壶 (明)时大彬 此壶造型极美,从壶上的茎形盖钮开始,整朵花慢慢由壶盖向壶颈、壶身及壶足展开。壶嘴与壶把仿花茎塑造,就算是内陷的底部,也呼应壶身成六瓣形。 造工精巧,整体成一雕塑作品。壶呈紫褐色,砂质隐现,包浆明润。此玉兰花壶形,虽然历来紫砂艺人皆有仿造,但时大彬所作的器形比例及大家风范,是无与伦比的。 壶底刻有“万历丁西春时大彬制”九字楷书款,这是时大彬早期筋纹器形壶的代表作。 此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龙凤印包壶龙凤印包壶 (明)时大彬 此壶材质为紫泥掺幼砂,紫黑相间,泛出星星白点,俨如繁星在天。 壶体造型为一枚方印,用布包扎,形体饱满挺括,布纹褶裥,杂砂铺上,反映出紫砂的肌理质感,而壶盖正是一个印包花结的顶端。 印包各个细部剔刻精细,线条流畅,壶腹中部伸出的壶嘴弯曲塑成鸣状风首,形态生力, 以示呈祥,设龙首纹饰为壶把,有龙眼、鬣鬣奋张,对称均衡,端握顺手。 通体刚柔相济,韵致怡人。整器设计协调,制作严谨,不愧为大家名作气度。 壶底刻有“万历申时大彬制”八字楷书款,此壶作于公元1596年。 龙凤呈祥,蕴藏官印,这是建社会仕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紫砂壶虽小,步入文化殿堂,成为高雅艺术,赏之余,令人遐想,玩味无穷。此后,各种款式的印包壶相继出现,成为紫砂人竞相模仿的“佳作题材”。 此壶由海上画家唐云先生收藏。 如果想了解更多专业紫砂知识,请保持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