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52岁老来得子,自然是视若掌上明珠。但郑说:“然爱之必以其道。”他的“道”是什么意思呢?“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郑板桥并不是瞧不起读书。他瞧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多置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 当时孩子读书,一般是有钱人家请了人到家里来教。穷人的孩子只能到有钱人家的家塾中去附读。郑板桥当了县太爷,是有条件请家庭教师的。可是,他看到,学而有成者,多出于附读贫贱之家,因为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郑板桥对他的弟弟说:“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领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郑板桥还主张孩子和仆人的儿女要平等对待。“家人儿女,部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奈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郑板桥时时教育孩子要尊师。他说:“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而尊师的关键则在于家长。家长对老师尊重,子弟才会对老师尊重。对老师不能要求太高,“所谓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不应当寻其短,不如就师之所长,以训吾子弟之不逮。|” 郑板桥还为6岁的儿子抄了五言诗四首: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葛蚤出。” 前三首是唐宋时的旧作,后一首是在明代北京流行的消寒图中的《九九歌》里摘录的。郑板桥认为这四首诗“小儿顺口好读,令吾儿且读且唱”,这实际上是利用儿歌的形式,教育孩子从小体味劳动人民的疾苦,寓教于乐,这种教育方式足可取法。 [注释]: 1.郑板桥(1693-1765):清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名燮,江苏兴化人。早年家贫,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潍县知县,后以助农民胜诉以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工书法,善作画,能诗文,所写《家书》《道情》自然坦率,为世所称。为“扬州八怪”之一。有《板桥全集》。 2.犹子:指侄子。《礼记。檀弓上》:“兄弟之子,犹子也。”后因称侄子为犹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