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奉化溪口镇,大雷山南麓的竹海深处,有一个叫石门的古村。 这里距离蒋经国的外婆家岩头古村不远,青山隐隐处,保留着众多的古桥、古树、古宅,央视拍摄的《远方的家——北纬三十度中国行》系列节目《竹山仙海醉宁波》中的“竹海飞人”的绝技更是让这藏在深山中的古老的村庄为世人所注目。 车近村口,有一个牌楼,牌楼正中“历史文化名村”几个字赫然在目,牌楼两侧的对联“江山衍脉三千里,宋室开基八百年”告诉了我们这个村子的历史渊源:石门古村是一个毛氏的聚居地,据宗谱记载,祖宗来自衢州江山,始祖毛旭是江山石门村后唐进士仁锵公季子,随父亲来宁波就职,娶妻奉化女子,见此地山清水秀,于是筑舍定居,繁衍生息,为使后人不忘祖根,遂以故乡石门村命名,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车到村口,一条石门溪从山谷中蜿蜒流出,村口的古樟翠绿茂盛,弯弯的石拱桥隐隐可见,红色的庙宇在青山中分外的醒目,古树、古桥、古屋、绿水、青山、红墙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的乡村图。 走进村子,最吸引你的是村口的这座与众不同的叫梯云桥的石拱桥,桥面你已经看不出是一个古桥,而是一个300多平方的水泥浇成的小广场,走到桥下一看,你才会发现这水泥路面下并排着五座乱石砌成的石拱桥,令人啧啧称奇,所以梯云桥也叫五洞桥、五连桥。五座并排的清代石拱桥,在整个浙江省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广场的正中有巴音朝鲁题写的“竹乡石门欢迎你”的醒目的金色铜字,桥上有一新修的凉亭,柱联曰:石门倩影最难摹,天然森列多奇石;隔岸人家若画图,何必玲珑说太湖。右侧有南溪庙,内有古戏台,都是修葺一新。 沿着石门溪往上走,能见到众多的石桥,溪中最为精致的是履厚桥,桥用整齐的石条砌成,栏杆雕有精致的荷花和狮子的图案。“履厚”一词源自清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中“荷两朝之恩遇,浃体沦肌;际累世之昌隆,戴高履厚”,其中“戴高履厚”的意思是头顶天脚踩地,指人活在天地之间,从桥名上能看出石门深厚的文化底蕴。 村中著名的桥还 有泥桥和迎宾狮凤桥,泥桥是在进村的村牌外大约百米处,这也是一座卵石砌成的石拱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桥上荒草萋萋,已少人走。但是寻找迎宾狮凤桥却让我颇费周折,那是在村外大约两公里的石溪上,在杨墅村去石门的路上,有一小路分岔而进,大约行两百米左右才能找到。溪的左边是狮子山,右边是凤凰山,故名狮凤桥,古桥朴实无华,全用溪坑的乱石砌成,历经80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完好无损。 梯云桥、履厚桥、泥桥、迎宾狮凤桥……那几十座形形色色的石桥都会成为你石门的记忆,而村中保存着的原始的老屋像一个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着历史的过往。 石门村里的古建筑最有名的是“六院一府”,“六院”是指上东院、下东院、上高院、下高院、上伊家院、下伊家院;“一府”是指大夫第。大夫第只剩一个车门,写满沧桑的的台阶的基石依稀可见往日的繁华,后修的“大夫第”匾额上写着:十四世祖澄明弘治癸丑科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弘治癸丑应是明朝的1493年,据《明史·毛澄传》记载:毛澄,字宪清,江苏昆山人,考中弘治六年(1493年)状元,1517年任礼部尚书,毛澄为人端正、诚信、很有学问,这与历史的记载是吻合的。大夫第的匾额该是后世子孙的一种荣耀吧? 与大夫第相邻的一宅院只剩下一个完整的台门,大门上的石雕非常精美,门里的镂空的窗也尽显奢华,但是遗憾的是整座房子已经倒塌,荒草萋萋中有一种没落的悲凉。与这座老宅相邻的伊家院经过修整后还保留了一份完整。石头门溪两岸的老屋都留存着一份历史的记忆,像一位垂垂老去的人,等待着后人去挽留这份渐行渐远的记忆。穿行在一条条小巷中,我真的喜欢这种黑白相片般的石门老屋。 石门古村四周环山,随风摇曳着的是青青的翠竹,在村子里走着,你时时能闻到竹子的清香,那是在加工一种“不求人”的痒痒耙的传统工具时散发出来的竹子的味道。村子劳动着的都是老人和妇女,我走进了一个竹器加工厂,粉尘和噪音伴随着制作竹器的老人,老人70多岁了,满面尘灰,辛苦地劳作着,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心酸,但也让我看到了石门人的朴实和勤劳。 在石门村的茫茫竹海中,我无缘看到“竹海飞人”的表演,回到家,特意再看了一遍央视《远方的家——北纬三十度中国行》系列节目第3集《竹山仙海醉宁波》,毛康达和毛绍兴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身手敏捷地穿行在竹子顶端,来去自如,动如脱兔,轻若猿猱,这“竹海飞人”的绝技也成了石门的一张名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