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压力是教育产业化炮制的怪胎

 冲霄3e8ixadnpn 2019-04-07

周末与高中同学聊天,毕业三十周年,基本上大多数同学的子女都刚经历,或准备经历高考。其中谈到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高考录取率比我们当年高了那么多,现在的孩子们却远比当年我们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简直是“压力山大”。

是呀,我们高考那年1989年,全国本专科录取不到50万人,现时代每年本专科录取超过700万人,每年仅仅研究生就超过100万人。按说,现时代生源基数远低于30年前,每一间高校都比当年扩招3~5倍,一名考生相比于30年前考取任一间学校的概率都大了不少。可是,现时代的高中生承受的压力负荷恐怕比当年我们高了十倍。

为什么呢?

简单地答一下。

高考压力与录取率没有必然关系。高考录取率哪怕是100%,甚至本科录取率是100%,都同样可能使考生压力满锅,不堪重负。

道理很简单,只要高校与高校之间分为三六九等,分为七星级、六星级、五星级、四星级,分为985、211、一本、二本,为了竞争更好的高校,考生依然会挤破脑袋竞争。

“压力山大”就要找到压力源,以下几个因素的“合谋”使得高考成为中国社会最为“压力山大”的事件,没有之一。

一是学校之间的抢夺生源竞争。高中阶段是非义务教育,因此高中校之间为了抢夺绩优生源可以演变为不择手段。为了在生源竞争中取得优势,或巩固优势,就必须确保本校考生的考取率、一本率、985率、甚至北清率。

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是教育产业化的必然产物,生源意味着消费力,意味着可变现资源,绩优生源意味着品牌效应,意味着口碑传播,意味着营销效率。从高中校际竞争的高压力,传递到各个教学班,各位任课教师之间的竞争压力,再传递到学生、家长之间的竞争压力,作为最终端的考生,面临“压力山大”也就逃无可逃,避无可避。

二、家长的普遍焦虑。高中校之间的竞争,最终背锅的除了考生,还有教师和家长。其中家长是最无助的,大多数情况下既无法给孩子课业辅导,也不懂如何鼓励和激励孩子;再加上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堵塞,家长面对压力的普遍无助会反映为普遍的焦虑。家长普遍的焦虑又会互相强化、激化,演变为家长之间到竞争,“你的孩子读名校,我的孩子也要读名校;你的孩子进火箭班,我的孩子也要进火箭班。”

三、社会舆论和商培机构的推波助澜。既然家长普遍焦虑,而家长职业身份又分布在每一个行业、职业,因此家长的普遍焦虑就发展为社会的“集体无意识”,成为某种时代特征,社会文化现象。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和激化家长们的普遍焦虑,“高考”的重要性和意义被无限夸大,甚至演变成一年一度的重要仪式。

另一方面,寄生于高考体制和高中校际竞争的各种商业化社会培训机构,为了营销的噱头不断给业已高企的高考压力继续加码,推波助澜。

不仅如此,高中校际竞争又往下传递,初升高的“中考”竞争,小升初的择校竞争,甚至幼升小的学区竞争,也越演越烈。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高考尽可能取得优势,白热化的家长竞争早已经发展为“起跑线竞争”,从孩子一出生就立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以上之种种也就是为何高考录取率高达90%,考生们依然“亚历山大”的主要原因。

不过,从社会学和教育学角度,高考“压力山大”其实对社会毫无意义,相反是对教育的摧残和破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