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胜境 问道太清——宛北太清观古文化区探寻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4-07

人文胜境   问道太清

——宛北太清观古文化区探寻

楚地汉风/文 屈连文/图

南阳古地,厚重隽永。古城、古镇依稀繁盛,古街、古村隐现风华。初春时节,且趁东风渐起,西出宛城,一路岗峦迤逦,村陌错落。溯潦河北上二十余公里至安皋镇北的古太清观,探寻这一历史文化区的古韵风情。

图为现任太清观住持、忠孝净明派玄弟子高功法师勾法容道长

人文胜境  问道太清

1

古街寻遗,

厚重悠长的历史遗存

据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载:“(安皋)北则骑立诸山,轇轕嵯峨,旧多银铁之矿,亦有修篁栗梨,弥山树槲,春蚕其叶,秋则薪之”。安皋古镇是历史悠久的古老集镇,自古为南阳西北山区竹木柴草及其他山货的集散地,系嵩、卢、商、洛孔道,军略位置极重。街东濒古潦水,古时为汉水白河航运重要支线,如今的老街东边,依稀尚存明清时期古码头。正是汉水白河航运的勃兴,方成就了明清时期与赊店、瓦店、石桥同列南阳四大名镇之一“铁安皋”的美称。

自安皋镇北上5公里,便至因道教古观“太清观”而名的太清观村。据传此地古时有一明皋街,南北近2里,东潦水环其左,安皋山(双山)耸其右,皇姑冢居其下,太清观立其北,曾商埠林立,货贩云集。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载: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冬,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自渑池进攻南阳,河南巡抚陈必谦檄左良玉、汤九州来援未至,南阳知县何腾蛟拼死顽抗,城未攻克。次年二月十六日,陈必谦到南阳会同何腾蛟在安皋山将义军打败,义军遇害400余人。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初,张献忠率部与左良玉激战,张献忠被“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撤退途中火烧明皋街以阻追兵,烛天的大火也摇曳映照出三年后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南阳城的慷慨悲歌。

新街移建于现在的安皋街后,南船北马、汉水航运的繁荣造就了古镇辉煌,但因为近代白河航运的萧索,“铁安皋”风采渐黯,古明皋街的历史繁华更成过往云烟,只留下了山环水合、高冢耸立的旷古遗风。近百年来,乡民于此辄发现残瓦断垣、古币遗存,以及大量火焚的灰烬遗迹。河南出版社出版的《南阳县志》载:此处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文物部门勘察发掘许多汉、唐、宋、元诸时期墓葬,出土大量汉画砖石、陶狗、陶圈、陶楼以及瓷器等物,可见此地历史人文的厚重悠长。

2

古观问道,

绵延千年的众妙之门

太清观古文化区的核心文化遗存,当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道教古观“太清观”。

作为宛北道教名刹,太清古观北连五朵,南望武当,主体建筑龙盘虎踞于近3000平方米的隆起岩石之上,如巨龟负背;道观外古潦水源溪水潺潺,草木繁盛,迎面一翠岗蜿蜒南来,于观前戛然而止,似螣蛇曲迎。正所谓“龟蛇合抱之地,北天玄武之象”,神奇玄奥,令人啧啧称奇!

据观内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所立“重修太清观碑记”载:溯此庙之由来,原一老君堂,而老君堂最重于唐朝。想必自李唐时,此巍然一巨观也。至前明而……重祖师诸殿益备。《南阳县志》载,民国时期太清观“规模有房舍20余间,有山门、玉皇殿、祖师殿、老君殿、龙王殿。所敬神像除玉皇大帝系铁制外,余皆为石雕,栩栩如生。……规模宏大,系宛北著名胜地之一”。民国后期兵燹频仍,观院建筑遭到很大破坏,存留有山门、玉皇殿等明清古建筑、古碑刻、古代宗教壁画等珍贵文化遗存。

据现任太清观住持、以忠孝为教义的忠孝净明派炫弟子高功法师勾法容道长介绍,在清代,古太清观在中原地区道教享有崇高声誉,因为供奉有建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中原地区独一无二的少年得道玄武祖师石刻造像,成为中原道教祖师文化的祖根之地。另外,以太清观为核心的古文化区域已发现有大量史前岩画和溶空岩体,更衍生出了“祖师得道”、“龟蛇相争”、“青牛神碾”、“老君天鼓”等等大量神奇的民间和宗教传说,让这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法像齐全的千年古观成为宛北区域信众广泛、影响广远的道教圣地。

此地不但是道教胜地,更是养生宝地。勾法容道长介绍, 太清观在后期推广中,配合政府对太清观及周边景区连接整体规划,筹办养生院和传统文化大讲堂,弘扬国学文化。养生院以内丹、外丹和药食同源、心态调养为基础,以学习太极拳、八段锦形体、行气吐纳、运行气血等修行课程。传统文化讲堂以传播对国家和家庭个人的积极正能量观念为己任,学习国学文化。勾道长说,《道德经》早就告诫我们,“不知常,妄作凶”。人不失道国家自然昌盛,家庭自然和睦,一座有担当的道观不是只是让人去烧香,而是让人们明白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和真谛。

3

古峦觅踪,

天地造化的自然奇观

太清观合影

文保志愿者
,

太清观古文化区域,冈峦起伏,流水环绕,植被茂盛,地理环境独特。除了神奇玄奥的龟、蛇二山“玄武之象”,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战败之处——安皋北山亦更多天地造化之神奇。

宛北安皋区域以浅山丘陵地貌为主,南部有羊、磨二山,以及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军兵败于此的塔子山(精山)。在太清观古文化区西北部,北去嵩、卢的古道之侧,有两座浅山紧紧相依,即俗称“狼背猪娃山”和“老两口山”。“狼背猪娃山”上草木萧疏,但见山坡上一大石矗立,上又立一石,数圆石紧缀其后,恰似脍炙人口的地方民间传说——“狼背猪”,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自然呈现,令人浮想联翩之余,更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狼背猪娃山”的东侧,是一座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村——双山沟。站在600多年的古槐下,看虬枝峥嵘,似巨龙腾飞;600多年的古民居里,看挑檐飞拱,赏古色古香;200年的古祖龛旁,读庄重典雅,品诗书芬芳……

4

古村访英,

浩气长存的人文胜境

太清观古文化区域北1千米,青山碧水的天鹅湖(打磨石岩水库)下,潺潺的东潦水西侧,苍松翠柏,石表旗旌,南阳近代著名的反帝反封建英雄人物——“王八老虎”王钟寺长眠于此。

据《南阳县志》记载:“王钟寺(1840—1921年),字青辰,汉族,南阳县安皋乡太清观人。幼读私塾,喜练武功,性爽直,爱打抱不平,因其行八,人称‘王八老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877年),西方天主教占据南阳靳岗,勾结官府与地方乡绅,在安皋北张楼修建教堂,作为传教据点。他们借机向百姓勒索大批‘洋捐’,洋人也趁机廉价购买土地,安皋以北农民饱受其害……。1903年,王钟寺首先在宛北竖起‘抗洋’大旗,号召人民起来‘抗洋教,扒洋楼,赶洋人’。四方团练,群起响应。……”他带领群众捣毁了洋人的洋房、洋奴开设的商铺和田庄,当面痛斥官府和洋人,令官府不得不免除宛北农民苛捐杂税。王钟寺用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反抗精神,与洋人和官府进行着坚决的斗争,狠狠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劳动人民残酷压迫的嚣张气焰。

厚重悠长的历史遗存,绵延千年的众妙之门;天地造化的自然奇观,浩气长存的人文胜境。宛北太清观古文化区正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无限荣光,在向世人展现她无穷的魅力和精彩的容颜……

参考资料:

1、《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南阳地区史志办翻印 张嘉谋校注)

2、《新修南阳县志》(清光绪三十年 潘守廉纂修)

3、《南阳县志》(1990.06第一版 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4、《南阳民族宗教志》(1989.12第一版 南阳民族宗教志编辑室编)

5、《漫话旧安皋》(2017.10 第三版 胡群祥著)

6、《南阳十八家王氏族谱》(2018.09第一版 王同范主编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