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文章】永不磨灭的记忆——往日戏缘

 昆仑冷月 2019-04-07

【原创文章】永不磨灭的记忆——往日戏缘

东方
2018-12-15 阅读1926
1.红灯记选段-刘长瑜《打不尽才狼决不下战场》

图片:来源网络

后期编辑和制作:东方

文章:东方



现代京剧《红灯记》

  大家都有过童年时代。我的童年与村子里同龄人有点不一样的经历。七八岁那会,是在家里老实,走出了家门就变得顽皮、捣乱,经常出些‘馊主意’。除了这些,就只剩下爱听父亲的收音机里播的那时后叫样板戏的京剧和现代舞剧插曲,听完后就学唱。久而久之,就喜欢上了现代京剧。此后,也不那么调皮捣蛋了。

八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父亲放在家里的京剧《红灯记》剧本,里面还有许多不认识的字。剧本也与收音机里播的不太一样,比如第二场《接受任务》剧本上是交通员牺牲了,而收音机播放的没有牺牲,本场还增加了李玉和为交通员送行的唱段《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后来父亲说是老剧本。这样,就只好专心听收音机的台词和唱段。

好在那时候收音机里播的都是样板戏,有全场、选场和唱段。《红灯记》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是播送频率最高的,该场有五个唱段都很普及很经典,其中《浑身是胆雄赳赳》最具影响,男女老少都会唱。就这样,不出三个月,《红灯记》里面的台词和唱段我都倒背如流了。唱起来也比其他小伙伴,甚至比热衷于样板戏的大人们更准确更好听。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六十年代末,全民普及“革命样板戏”。那时候,我父亲是大队里的“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相当于现在的村委副主任)并且是大队宣传队负责人。就在那时,上级把新版的几个样板戏本子发到了大队,我放学后就会去看这些个本子。当时在农村受欢迎的主要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这三个京剧和舞剧《白毛女》里面的唱段。

剧本经常看,可以说是爱不释手,收音机经常听,也就是那时节最高级的精神享受。看看听听,上学课间唱上一两段,晚上睡觉或半夜醒来时,都要唱上几个钟头。好在我家有个店铺,我就叫上小伙伴睡在一起,无拘无束,大声小声无所谓,反正不受大人约束。

记得最开始唱的是李玉和的唱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唱着唱着只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担水有奶奶,劈柴有母亲,家里的活根本不用自己干,更不用说早当家了。虽然,春天青黄不接时吃的不那么好那么饱,但日子过得挺快乐、无忧无虑的。

我们几个小伙伴唱起样板戏来,还有模有样,挺入戏的。有时候唱着唱着,用假声模仿李铁梅、常宝、喜儿的唱腔。童声的假声唱起来真的跟收音机里唱的像那么几分。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我们天天唱,尤其是我唱的还不错,不久就被父亲和兼任大队宣传队导演的老师发现,被他们“破格”吸收进大队宣传队。



现代京剧《沙家浜》

  被吸收到宣传队,我还是个小毛孩子。但毕竟读三年级,有些懂事知道害羞了。唱歌也不没那么放开,那么大声,学跳舞因为害怕手脚也不听使唤。记得宣传队想排《智取威虎山》,让一个城里来的黄姓姐姐充当小常宝主角,叫我做B角,我父亲角色为杨子荣。主要是排第三场《深山问苦》。城里来的姐姐唱起小常宝《只盼深山出太阳》跟我在收音机听的几乎一模一样。而我,继续用假声唱这个唱段。但是,真有点不好意思的感觉,不敢大声唱出来了。

由于乡下人长期缺乏文化交流,排起样板戏也挺吃力的。主角和配角对唱段唱的不准,没有京剧的韵味。还专门到公社广播站听留声机唱,一个唱段听几十遍。虽然小常宝的唱段没问题,终因小常宝两角色年纪太小又没有年龄大的姐姐可以充当,与杨子荣和其他配角不般配,尽管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把京剧排出来。

后来,只好排演一些时下流行的其它文艺节目。我不善于跳舞,只做个报幕员。

但是,私底下还是喜欢唱京剧。由原来滚瓜烂熟的《红灯记》发展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的全场台词和每个唱段也倒背如流。从李玉和、李铁梅比较易唱的唱段到难度大的《雄心壮志冲云天》、《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再到郭建光和沙奶奶的唱段无不一一唱来。尤其最喜欢唱《浑身是胆雄赳赳》、《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后面这首在读中学时还会用笛子去演奏它的前奏曲。



现代京剧《海港》

  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没排练成现代京剧后,听上面说可以移植样板戏了。这一消息对我的父亲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他是前些年远近闻名的乡土汉剧主演。移植,对他来说是手到擒来。于是,马上着手用汉剧唱腔的移植。我也第一次知道汉剧也有西皮、二黄唱腔,还有什么慢板、散板。

我是不会唱汉剧,年龄也小。移植样板戏自然也就没我的戏。雨天和每个晚上,大人们都集中在我家排练汉剧《红灯记》。起初是排练唱段,后来排练第一、二场。因为文化水平问题,全场对绝大多数演员来说是无法适应的。但也算是尽力了,是破天荒的事情。

在这段时间我除了白天读书,晚上就是听收音机。偶偶还听听奶奶讲土地革命时期红军的故事。奶奶讲到一定的时候,还用她经常挂在嘴上的“红军万岁”来结束话题。也许多年来埋藏在奶奶心底的也只有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寄托她对在土地革命斗争中牺牲的我爷爷的无限哀思和深深的爱。也可能是看了排演革命现代戏激起了她老人家尘封已久的思念之情。



现代京剧《杜鹃山》

  村里移植样板戏,数父亲最忙最辛苦。大集体的时代,大队干部工作很多。副组长的他,自然忙的多,听说是主管副业。开会,工作还要关顾样板戏移植,而且还是李玉和的扮演者。那时,父亲才三十多岁,工作蛮积极的,特别是对他一直追求和酷爱的文艺宣传更是满腔热情,似乎有用不完的劲。排戏的服装道具,对偏僻山村来说是一大难题。然而,在我父亲面前,几乎所有难题迎刃而解。

父亲没有上过学堂,少年时他勤奋好学,并且悟性很好,不几年就能认识和书写所有的常用字。大家说他聪明,而且很有天分。面对道具,他把马灯改成红灯,铁路工人帽子,就用当时流行的军帽,里面用竹子篾扎个大圈圈,让它成定型为大檐帽,颜色就用蓝漆覆盖原来的绿色。这些主要道具看起来跟戏本里面的剧照相差无几。那时,村里人还没有看过样板戏电影,都说这个样子很好了。

几个月后,汉剧《红灯记》第一二场在大队新盖的戏台上演。村子里,第一次上演现代戏,也就是人们说的“大戏”。

电影《杜鹃山》还是几年后上初中时在公社门口大坪里看的。后来也就喜欢上了杨春霞唱的《家住安源》。至今在我手机里还下载保存有这首唱段。



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我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伴随现代京剧长大的。在小学,读书不怎么累,不下什么功夫,但成绩还算数一数二。在家里,除了玩与小伙伴戏耍,没干过同龄人那么辛苦的活。但我有个优点,就是从不与人打架,估计是性格和体质不够好的原因。虽然体质不好,为了参与宣传队图个热闹,在父亲和其他宣传队骨干带领下,第一次参加了对我来说比较重的体力活。

这是为宣传队自力更生搞创收解决正式服装的劳动。我是最小的队员,不满十一岁。大人去砍伐木材用来固定水运松原木的,我们村里人叫“排帮”。我只是挑些最小的扛扛,等到全部集中后,更远的路程就不要我扛了。等到中午在山上吃饭时,才知道我人小而饭包最大,估计有一斤左右的米做成。记得那是用蓆草做的饭粆装的。有些天一次能够吃完。我的天啊,那么多的米饭,现在一天都吃不了那么多。在那粮食紧张的时代,能有比大人还多得多的米饭,完全是奶奶和父母对我的疼爱。当然,那时还想不到这些。当我能够想到时,奶奶的眼睛已失去光华,父母亲头上也长出了白发。

终归人太小,发来的服装穿上过膝,显然我是不愿意穿。过了两年后拿出来穿才合身。为了演出报幕和独唱京剧《浑身是胆雄赳赳》的需要,父亲又给我做了件白衬衣,还用黄土染成跟其他人服装颜色接近。

为了这身不合身的服装,第一次干体力活,懊恼了好一阵子。



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

  又过了一段时间,汉剧移植的样板戏不唱了。有大人说汉剧是唱才子佳人,是封资修、四旧的东西,也有说京剧才能代表革命样板戏。为了保持每个大队都能演样板戏,我父亲他们只好请镇子上的人过来教京剧。还是《红灯记》那出。我听师傅教的唱起来根本不是收音机里唱的那样,半洋半土的,听了好不舒服。我不是里面的角色,也就不敢说什么了。

他们爱怎么唱就怎么唱。只是天天在我家吵死人了。怎么办?这下子又开始顽皮起来了。不读书的时候,要嘛到收冬后的田里挖陷阱,专门对付跟自己吵过口的孩子,要嘛组织一伙小伙伴与另一伙打“泥团仗”。雨天出不去,还模仿斗”四类分子“,拿根绳子几个人轮流互绑。绳子没用了换过装广播用的胶线“继续革命”。一天到晚搞得轰轰烈烈,昏天黑地的。如今回想起来,觉得好笑又很想念儿时的好伙伴。

现在觉得儿时更可恶的是,为了“报复”天天在我家看样板戏排演的一大伙人,叫上几个好友,在走出我家的必经之处的大路两旁,打上木桩,用蔓藤绑在两端离地面一尺左右,我们一伙把它取名“弩老虎”。在一个月色朦胧的晚上,果真有一位叔叔中招,绊倒摔路上,好在他年轻没摔伤。这叔叔是个实诚人,还没发现是怎么回事。好久,我们都不敢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这件事过了八年,我刚进村当干部时才问起这位叔叔那晚被什么东西绊了,他笑呵呵对我说:“原来是你搞的鬼”。这时候无需道歉,也无需承担责任,因为那时还小不懂事。更重要的是叔叔还夸我主意多。然而,我更多的是感动,深深敬佩这位憨厚朴实的叔叔,为淳朴善良的家乡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

  十四岁,到镇子里念初二了。那时样板戏依然是文艺的主旋律。原来喜欢唱喜欢听,读高一时还学了二胡笛子,这些个除了父亲的遗传更多是自己学的。初学二胡演奏京剧很吃力也感到有点不搭调,拉《打虎上山》自觉好听,毕竟不是京胡音色不对,学艺也还不精。后来干脆改用笛子去吹有些京剧的前奏曲。

不久,在同学那抄来现代舞剧《沂蒙颂》和《白毛女》曲谱。我就用二胡在课余时间拉《愿亲人早日养好伤》、《军队和老百姓》,当时在全校同学里是拉的最好的。

唱歌课都是唱些革命歌曲和样板戏。起初对京剧《海港》、《奇袭白虎团》、《杜鹃山》没有印象,《龙江颂》也是读中学时才知道。

我的班主任是音乐老师。我从他那学会了《海港》、《龙江颂》里面的几个唱段。班里的文艺委员也受老师委托教大家唱样板戏。《一轮红日照胸间》、《让青春焕发出革命光芒》唱起来确实鼓舞人心,荡气回肠。初中毕业作文叫样板戏体会的,我就得了全班第一。

电影只有露天的不许卖票的。不用钱在中学时看了许多电影,其中包含了全部样板戏。为了看电影,我们一大伙同学经常跑到十几二十几里的村子去,回宿舍时已是半夜时分。



现代芭蕾舞剧《沂蒙颂》

  说”革命样板戏“,起初很多人并不完全知道包含了几出戏,尤其是村子里的所有大人小孩。我们看过邻村十几个宣传队到我们村里演出的现代京剧,也只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的选场。我们大队宣传队除了《红灯记》就没演过其它的了。

以样板戏为龙头的大队宣传队,经常到各生产小队或自然村巡回演出。一般都在晚上,没有电灯,没有扩音器。照明用两盏汽灯,露天演出时,汽灯纱罩时常被吹坏,好在两盏一般不会同时吹坏,演出可以继续,不过光线昏暗。换纱罩、修汽灯多由父亲做,他有经验做起来快。邻村的也经常把坏了的汽灯拿他修。

戏演完了,等不得卸妆,一群宣传队员迫不及待地吃起了宵夜。生产队煮的宵夜,一般是黄豆煮粥,集体有做米粉的就煮米粉。那时候,粥或米粉有拌猪肉的算是很排场的。不管什么,我们吃起来也很爽很满意了。毕竟自己家里从来不会在晚上有宵夜。就是感觉饿了,也只有熬到第二天早上。

大集体年月,有宵夜吃的,在人们眼里算是了不起的人,有品味的人。

那时,我感觉很幸运,很知足了。



现代京剧《龙江颂》

  样板戏的年代,是我由童年转为成年的阶段。样板戏不但反映了国家一个时期的历史,也伴随着我的成长。

还在念高中的七十年代中期,在大队的报纸上看了一篇有关样板戏的文章,终于了解到了样板戏的全部剧目。文革开始至七十年代初期以前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及其交响音乐《沙家浜》为“八大样板戏”。后来还有京剧《杜鹃山》、《龙江颂》和芭蕾舞剧《沂蒙颂》等等。此后官方不再叫八大样板戏,统称为革命样板戏。

四十多年说长也不长,说短其实也并不短。样板戏影响了几代人,激励着那时代人的成熟和成长。拨开其历史尘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里程碑和一大进步,是用先进文化占领文艺阵地的号角。至今,原来叫样板戏的多数剧目也被列为红色经典。

样板戏年代的功过是非,自然由人民去评说,由历史去检验。

时至今日,那些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精彩台词和经典唱段,仿佛还在我耳边回响,那一个个鲜活形象还历历在目。

童年,经历过春荒饥饿,经历过现在年轻人没有过的蹉跎岁月,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红红火火的场面。留下的是回忆,记下的是快乐,铭记的是那一段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