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寇富平,1938年出生,福建德化县盖德下寮人。1959年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 如果说汝窑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让国人着迷,那么曾经德化窑的“中国白”则让西方贵族为之倾倒。 史料记载,德化白瓷宋元即已萌芽,明代日臻成熟。然而古代全凭匠师的经验烧成,富有独特风格的乳白釉瓷至清初就失传了,岁月逐渐吞没了那些关于白瓷配方的秘密。 后来,福建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里,一群年轻人承担起恢复“中国白”工艺的重要使命。寇富平是参与者之一。 喜上眉梢 芭蕉花瓶 白瓷恢复的“秘密”2016年8月,寇富平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这个奖项的获得者必须一直在陶瓷艺术领域辛勤耕耘,为传承陶瓷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年龄在70岁以上。在德化,寇富平是当年获这个奖项的唯一一人。 到明年,80岁的寇老就和白瓷艺术结缘一甲子时光了。他脑海里有许多记忆,比如德化白瓷复兴的往事,艺术风格演化的进程。面色红润,说话掷地有声,寇老身体非常棒,说起当年还原白瓷生产工艺的过程,依然心潮澎湃。 1959年福建省委决定恢复德化县的著名陶瓷品种“象牙白”的研发生产,正好是寇富平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那年。身为班长的他被分配到省城的研究所工作。从可以找到的德化窑古瓷片着手,分析成分,再寻找德化的矿源,尝试调节原料配比。这件工作持续到1963年,终于拿出了研制成果。经过专家与古瓷片比较,复原出来的白瓷在质量上得到了认可。 省里将德化窑白瓷命名为“建白瓷”,与“盏色贵青黑”的福建建窑彼此呼应,成为福建的骄傲。有了原料,紧接着由寇富平为主,负责器型设计。“白瓷还是适合古典风格的器型”,近六十年来,他坚守这条信念。 手艺人中学院派寇富平走上瓷艺之路,是一步步按着人生规划走的。他幸运地成为早年德化凤毛麟角的学院派代表之一。 寇富平报考景德镇陶瓷学院颇有戏剧性。上中学时,遇见陶瓷学院在德化街头贴招生公告,寇富平看到公告,恰好是报名截止当天。按要求报名需要交一张一寸照片,他找到相馆,却被告知成片一般要等一两天。经不起孩子的软磨硬泡,相馆老板才松口答应,让他下午再来看看。寇富平记得清楚,那天下午去取时,照片还湿哒哒地浸泡在显影液里呢。 第二天考题是绘制平面的花瓶图案。见别人带着圆规、直尺等各种家伙,寇富平起初有点没把握。他徒手就画出了花瓶的造型,还别出心裁地加上松枝和白鹤的图案。最终他以最高分在70多位考生中脱颖而出,当年被录取的总共5人。 参与恢复德化窑白瓷的任务完成后,1965年,寇富平回到德化,设计和制作陶瓷器型。白瓷依然是他钟爱的素材。直到1994年,工厂性质转变为中外合资,决定要放弃原料要求严格、制作过程讲究,且成品率相对较低的白瓷艺术,转向大批量日用瓷的生产。寇富平很心痛,他暗下决心,以后“公家不做,我自己做”。那时距离寇富平退休,还有4年。 潜心于白瓷艺术的计划迟迟没能展开。寇富平退休后又留任了十来年。直到2011年正式不上班后,73岁的寇富平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重新调配许久没有制作的白瓷,再次耗费了寇老的心力。“我烧了13炉,总共才烧成一件!”寇富平说,当时作坊只有百来平方米,只有一个能放一大一小两件作品的小炉。虽然开始时色调和瓷质很难让自己满意,但他还是充满信心。“今日不行,明天后天一定能成!” 他与儿子寇建勋一起,在白瓷器皿的路上披荆斩棘,最多也就雇一个人。不为追求量产,只是醉心于毕生热爱的白瓷艺术。 崇尚古意初心不忘有些晚辈为入选2017年金砖厦门会晤国礼而欣喜时,寇老作品虽然也参与并入选,但对话时只字未提。也难怪,刚从业时,他所制作的“芭蕉”、“羊头”、“牡丹”花瓶就已经入选过外交国礼了。1963年,人民大会堂国家领导人休息室里,曾经有个大笔筒就是出自寇富平之手。 “象牙白的材质就很漂亮了,我认为不需要加彩。”清新素颜的颜色就像亭亭玉立初长成的少女,无需脂粉修饰也有脱俗之美。寇老制作的器型仍以花瓶等器皿为主,采用浮雕和印贴手法。 2017年11月6日,国家博物馆举行德化白瓷艺术展品捐赠仪式。58件代表当代德化白瓷最高水准的艺术品入藏国博。这是国家博物馆新馆建成之后,最大规模的入藏德化白瓷。' “其实最初德化有181件作品参选,要求是每位艺术家最多送三件。”寇老说,算起来一半作品被淘汰的情况下,他的三件作品却全部入选国博,当时全德化只有两人。 寇老身体康健,对“中国白”情结之深,促使他每日依然劳作。有德化陶瓷界的晚辈说,“寇老都还在亲力亲为,我们更不敢懈怠。”他所做的瓷瓶,在灯光的映射下,更显洁白莹润。细看还透着温和的黄,让人遥想古时的“猪油白”,大概也是这个模样。瓶身上,梅竹与雀鸟,仿佛也有了生命。 文字 / 吴月芳 图片 / 林良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