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儿子学校组织了一个讲座。 讲座上,培训老师和大家做互动游戏。老师让所有人都闭眼,然后说:现在,你们脑子里千万不要想大象,尤其是不能想——大象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 说完,问大家的感受。全场哄成一片,因为每个人脑子里都在想大象,全是大象的画面。 老师说,这就是负面的语言模式带来的影响。就比如:孩子,你不要这么胆小,你不要那么害羞啊!你越是不要xxxx,事实上却越在强化对方xxxx! 所以,当我们不断对某人提出要求,尤其是让他不要xxxx的时候,他会逐步被负面语言所催眠,负面标签会在潜意识中生根发芽。 所以说,对他人尤其是对孩子,要多鼓励、赞美、表扬。这些正面语言的背后,实际上是在转移缺点、关注优点。职场中,用人所长,也是这个道理。 但是,鼓励、赞美、表扬并不是越多越好,它们就像炒菜时的味精,要适度。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原先就经常这么说儿子:宝贝啊,你咋这么聪明,要是你能勤快一些就好了;宝贝啊,你写的字真好看,要是把你的作业能写的快一点就好了;宝贝啊,你怎么这么xx,要是xxx就…… 后来, 他儿子一听到“宝贝啊”三个字,就会说:就此打住,有话直说,别来这套。 所以说,与孩子沟通,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批评改成表扬,关键是要从根本上转换我们的语言模式和思维方式。 怎么做呢?分享一个公式:事实+我的感受+对我的影响。 例子:快期末考试了,孩子仍不去好好复习,还在打游戏,这时候怎么说? 原来:快期末考试了,你还不去好好复习,怎么能考出好成绩;你不好好看书,老师怎么会喜欢你;你不好好听话,以后怎么能进重点中学…… 现在“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你到现在还没有好好复习(事实),我的心理很着急(感受)。你复习不好,我担心你会考砸了;你考砸了,我担心你会被老师骂;你被老师骂,我就会心疼的(对我的影响)。 这两种说法区别在哪? 第一种用的是第二人称(你如何如何),第二种用的是第一人称(我如何如何)。 刚才我们说过,在指责对方时,“你不应该样怎么样”的句式是不对的。而“你应该怎么样”的句式也不太好,说教气息太浓,很容易引起对方的逆反。 当把“你”换成“我”之后,通过谈客观事实以及我们的感受、影响,能够激发孩子的责任感和改变的动力,尤其是把结束语放到“我会心疼”时,更会激发起孩子的同情心以及保护家人的一番雄心。 这样的效果,要比“你应该怎么样,你不应该怎么样”的句式好得多。这种语言模式本质,是对人性的认知和反思。 这个方法用在和孩子沟通时挺好,在职场上能这么说吗?效果如何呢?我还真没试过,但我感觉会有用,毕竟不管大人、小孩,人性是相通的。 你觉得呢?欢迎留言告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