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望黄河水绕汉宫墙作者当齿冷也 楼前无复旧葳蕤,天似穹庐四望垂(1)。感逝直须招远魄,伤离一并作秋悲(2)。荒坟草尽高低出,野水潦清即渐亏(3)。此是郊寒岛瘦境,诗囚吟赏剧相宜(4)。 【笺】 此诗刊于《国风半月刊》第5卷第6、7期合刊,1934年10月1日。 诗题中的“黄河水绕汉宫墙”之句,出于李梦阳《秋望》:“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首句中的“汉宫墙”,一本作“汉边墙”,是李梦阳身临大同府,目睹鞑靼入侵后的大同景象所作。 由此可知,1934年秋,钱锺书或可有自沪北上过黄河之事,才有忆起明李梦阳诗的可能,但未见有文献记载。也有可能是,想到日寇进逼长城,威胁平津和热河、察哈尔,而想起李梦阳此诗,认为李梦阳看见今日国事,也当“齿冷”——耻笑,而有此作。 【注释】 (1)“楼前”二句:楼前再没有旧时的葳蕤锁来关闭,天空似蒙古包在四野笼罩而下垂。 “楼前”一句,当语出唐韩翃《相和歌辞·江南曲》:“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葳蕤,即指“葳蕤锁”,以金链相连可以屈伸的锁。《录异传》:“刘照,建安中为河间太守。妇亡,埋棺于府园中,遭黄巾贼,照委郡走。后太守至,夜梦见一妇人往就之,后又遗一双锁,太守不能名,妇曰:‘此萎蕤锁也,以金缕相连,屈申在人,实珍物。吾方当去故以相别,慎无告人。’”(传引自《太平广记》卷三一六。)此以“无复旧葳蕤”比拟边城墙城楼不设防守。 天似穹庐:天空似蒙古包笼罩。语出《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四·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 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穹庐,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汉书·匈奴传下》:“匈奴父子同穹庐卧。”颜师古注:“穹庐,旃帐也。其形穹隆,故曰穹庐。” 首二句写黄河边墙的无人防守与荒凉。 (2)“感逝”二句:感慨逝去的抵御外辱的岁月,真要招那远去的魂魄回归故土;和我离别的感伤一起,为这凄清的秋日悲哀。 感逝:感慨逝去的时世。 招远魄:即“招远魂”,意谓找远去为国捐躯的魂魄,也寄希望生人由此精神。宋葛天民《梅花》:“谁招青冢千年魄,散作黄昏万斛愁。” 伤离:感伤离别。宋柳永《雨霖铃》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秋悲:即“悲秋”,对萧瑟秋景而伤惑。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颔联二句,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个人别绪,大并在一起写出。 (3)“荒坟”二句:秋草枯萎,露出了高高低低的荒坟;不下雨,积水变清,野外的河水也变浅了。 草尽:此指秋季草渐枯萎。明冯维讷《闻警二首》:“五原秋草尽,万骑羽书来。” 潦清:积水渐清,表示不下雨了。语出唐王勃《滕王阁序》:“潦水尽而寒潭清”。 此二句描写黄河外边墙的荒凉与冷清。 (4)“此是”二句:此是郊寒岛瘦适宜的诗境,让孟郊、贾岛这两个诗囚来写诗描写,最相适宜。 郊寒岛瘦:唐代孟郊、贾岛之诗,清峭瘦硬,好作苦语,故有此谓。宋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嘹然一吟,众作卑陋。”此指周围环境寒酸愁苦。 诗囚:唐孟郊、贾岛耽于作诗,仿佛为诗所拘囚,人称诗囚。后泛指苦吟的诗人。 金元好问《放言》诗:“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 结尾一联写此景寒瘦,让孟郊来写诗最相宜。只是此联似乎与全诗格调情感有些不协。 |
|
来自: 毕天增 > 《钱锺书集外诗拾遗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