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的建立,源自19世纪末, 洛克菲勒基金会投资,在那个年代,西方列强的侵略让中国饱受苦难的同时,他们也带来的新科技,新思想,让中国开始了现代文明的发展。 1861年,英国伦敦会的洛克哈特在北京开办诊所,这是最早来北京开办西医诊所的传教士,算是开了现代医学向中国“西医东渐”传播的先河。 那一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而在上一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战败,《北京条约》的签订迫使国门进一步打开。 时间到了1900年,义和拳爆发,许多身在中国的传教士被杀,八国联军借机占领了北京城,庚子国难降临。 而伦敦会的另一位医生科克伦逃到北京,通过行医博得了慈禧太后的好感,1906年,伦敦会与其他5个教会,合作开办了“协和医学堂”,这便是协和医学院的前身。 协和医学堂 可以说,正是庚子国难的发生,让一批有见识的西方人认识到要在中国普及现代知识和新式教育。因此,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兴起一股到中国办教育的热潮,这其中就包括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正是世界最有影响的慈善家之一。 约翰·洛克菲勒 在弗雷德里克·盖茨的建议下,老洛克菲勒决定向中国投入巨资兴办教育,并先后三次派考察团来中国考察。 19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如今的中华医学基金会,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其中一个项目。 两年后,基金会买下协和医学堂,用12.5万美金购得原豫王府房产,新医院名称确定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即PUMC(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1921年9月,协和医学院建成,在开幕典礼上,小洛克菲勒亲来致贺,并在新址前意气风发地发表了演说,当时的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要员都前来庆贺。 根据协和毕业生邓家栋,在《协和医学院的创办经过》中回忆,医学院共耗资750万美元,事实上最后的耗资大概是4800万美元。 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与小洛克菲勒交谈 这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向海外单项拨款数目最大、时间延续最长的慈善援助项目。 协和医院--黄金时代 光荣梦想 1917—1942年,神州华夏虽时局动荡,却阴差阳错的成就了协和建院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1921年在协和西门拍摄的开院大合影 彼时的协和医学院,有装备优良的实验室,有高质量的教师、医师队伍,这也使其取得多项惊世成果。 在这里,人们揭开了“北京人”头盖骨之谜,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 生理系主任林可胜,创办了《中国生理学杂志》,使中国生理学与世界同步,后来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前协和医院生理系主任林可胜 协和第一位公共卫生学教授,美国人兰安生在中国呆了16年,促进了中国公共卫生的发展,“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这句话记存于中国公共卫生历史中。 北平第一卫生区事务所的公共卫生护士 毕业于协和医学堂的杨崇瑞,于1928年开办第一个接生婆培训班,班上共有30位旧式接生婆,据说曾给溥仪接生的产婆也在班里,杨崇瑞教这些接生婆现代接生技术,改变了中国民间接生的旧风俗。 公共卫生护士为居民接种牛痘 1925年,协和医学院与京师警察厅,合办京师警察厅试办公共卫生事务所,后改名为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为北平市民提供公共医疗服务。 协和医院---纷纷乱世 命途多舛 可惜,适逢乱世,人若浮萍,就是大医院也终难逃一劫,1941年12月8日,日本军队闯进了协和校长住宅,将正在吃早餐的校长胡恒德拘留。 胡恒德 早在七七事变前,林可胜就曾向胡恒德提议,派协和医疗队去南京待命,以便在战争爆发时,为前线部队提供医疗支持。 胡恒德考虑到美方利益,不敢冒然得罪日本人,结果,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美国人办的协和医院,胡恒德也遭到逮捕。 到了1942年1月18日,协和医学院教学及医疗工作被迫终止,协和遭逢了校史上的黑暗年代。 好在七七事变发生前的一个月,林可胜提前离开协和,并于当年年底出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委员会干事,事后来看,这简直就是协和医院版本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林可胜在前线 从1940年林可胜率队,亲自深入到各战区考察军医设施开始,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林可胜始终坚持在医疗救护最前线,甚至在1942年至1944年,他亲率救护队随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 救护队在缅甸的战地救护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已经成为中将的林可胜,与抗战名将孙立人一起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日本受降仪式。 协和护校校长聂毓禅跋涉千里,在西南重建协和教育。 李宗恩在贵阳筹建贵阳医学院。 张孝骞将长沙湘雅医学院迁到贵阳,形势吃紧时又转移到重庆。 当然,更多的协和人则留在了沦陷区,林巧稚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了个小诊所,却珍藏着8887位患者的完整病历。 抗战八年,在日军占据北平,并扶植汉奸统治的背景下,协和教职工中没有出汉奸,也没有人为日本人当差,堪称奇迹。 北京协和医院---新时代 新气象 1947年5月,李宗恩赴北平,正式担任协和复校后的第一任校长,也是协和历史上第一位,有实权的中国籍校长,1948年5月,协和正式开始收治病人。 北平市公安局保婴事务所毕业典礼 令人感动的是,除少部分人外,当年流落四方的教职员工纷纷回来,1948年,林巧稚回到妇产科。 建院初期医护人员外出看病 当年秋天,张孝骞从湘雅重返协和,担任协和医院的内科主任,据说,当时内科只剩下15张病床,他到库房里把拆散的仪器拼起来继续用。 张孝骞与周恩来合影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美国员工回国述职,最高领导依然是中华医学基金会,协和似乎一切照旧。 可到了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美两国的对抗直接影响了协和美国人从中国全部撤离。不过,中华医学基金会的娄克斯,在一封写给校长李宗恩的信上说:“美国人从你们中间销声匿迹,或许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1951年1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决定接管协和医学院,校长李宗恩给中华医学基金会发去电报:“1月20日本院收归国有。”这是协和与基金会最后一次直接通话。 在时局动荡的当年,协和的成立与发展是个奇迹。曾有评论说,协和的成立,让中国在最艰难竭蹶的境况下,培养了可贵的医疗卫生人才,使中国的医学高等教育,在残酷血腥的战争期间也没有中断。 不过,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今天的协合,与洛克菲勒基金会,保持了密切的合作与交流。 2011年,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携夫人,及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访问协和并希望协和与洛氏基金会继续开展广泛合作。 2016年,CMB北京代表处、北京协和医院新址落成并投入使用,继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建成开始,直到今天,协和与CMB的百年友谊与合作依然在延续。 纵观协和医院一路走来的历程,几乎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面侧颜,有精彩纷呈,有惊心动魄,有无可奈何,有坚韧不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