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乡三月三庙会——观民俗,祭宗祠,赏壁画

 信步时空 2019-04-07

一.    盛事空前,福佑宝安

北帝古庙“三月三”庙会是深圳规模最大的传统庙会,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距今有5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传说中北帝诞辰,西乡人都会举办庙会进行庆祝。目前,“三月三”庙会活动已列入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年,作为首届深圳市宝安区民俗文化节分会场,4月2日“三月三”北帝庙会,更是盛况空前,既有热闹无比的庙会大巡游、又有其乐融融的千岁大盆菜宴,还有回味无穷的木偶戏、地方戏和粤剧……这一日,万人空巷,人们纷纷前往分会场祈福和庆祝。

(三月三庙会现场,采集素材的深圳市宝安区摄影家协会部分会员)

二.    珍贵壁画,水墨丹青

当日,笔者有幸随宝安区摄影家协会观摩和采风这一文化盛事,在大盆菜烹制点,“宝安区第四批不可移动文物”有着140多年历史的【郑氏宗祠】,笔者意外地拜读到高品味的名家罗太泉手绘珍贵壁画。

(图一,【郑氏宗祠】)

壁画往往因绘在墙头、门楣被老百姓称为“墙头画”,内容大都取材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或房前屋后的花鸟鸣虫,以彩绘者居多,水墨写意者鲜。因属民众喜闻乐见之民间艺术,无论中原大地还是岭南粤北,不管是普通民居,抑或豪庭名园都有它们的踪影。这些墙头画,往往出自民间工匠之手,而作为建筑装饰,艺术水准也会因匠人之水平莨莠不齐,总体来说装饰性强,艺术性高者寡。

(图二,大盆菜制作,以及天井廊墙之壁画)

当然,就庙宇、宗祠这类建筑在旧时乡村社会具有祟高地位,因此这类建筑上的壁画绝非普通人所为,往往非名师不请。壁画家的艺术水平代表着一个区域,民间社会的文化风尚和美术水准,同时也代表着宗祠族人的审美高度和文化修养。

即使这样,因承载壁画的介质为非绢非纸的白灰墙,加上位置局限,画家们必须站在脚手架上直立绘制,手必须竖起来垂直于墙面运笔,与平铺的宣纸作画相比,手在运笔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故从其艺术高度来看,往往普遍偏“匠”近“俗”。

作为本次庙会主景点之一、建于光绪四年(1878)的【郑氏宗祠】壁画艺术水平之高,是笔者没有想到并感到惊讶的。也因此,愿意牺牲这多日的休息时间将它们整理出来,进而,把这批珍贵的文物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广大市民和艺术爱好者们,希抛砖引玉,能为分会场之内容增加一些小的亮点——“观民俗,祭宗祠,赏壁画”。

(【郑氏宗祠】里珍贵壁画)

同时,就古建筑里的“砖雕、木雕、壁画”而言,前二者,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加大力度(甚至申报非遗)地进行保护和传承,唯独“壁画”随着匠人的消失,基本后继无人。有资料显示“由于经济发展,大拆大建的广州市区范围内已沒多少祠堂,而一幅保存完整、未进修改扰乱翻新的壁画更加是鲜见。作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广东祠堂建筑特色代表陈家祠,竟然连一幅当年的壁画都无(現存的两幅壁画是后人所绘)。发展相对缓慢的的地区反而保存有較好的壁画”(摘自《广府壁画拾趣之广壁画通识》,作者,黄利平)。

西乡【郑氏宗祠】水墨写意壁画保存之完整,绘画艺术之高超,希望引起有关部门注意,适度加以保护及大力宣传。

(西乡【郑氏宗祠】文物保护石碑)

正因为此批文物的珍贵,快快随笔者一起欣赏考据吧。

 三.   格调典雅,弥足珍贵

【郑氏宗祠】廊左右两壁,廊左右山墙,共有山水、花鸟、书法共30多幅,呈左右对称。分别位于第一进的天井过廊,第二进大厅,第二进天井过廊。基本以纯水墨或浅绛为主,绘画技艺非常高超,绘画格调非常高迈,典雅大气,故弥足珍贵!

如下图(图三),人物花鸟《刘海戏金蟾》。憨态可掬的刘海骑于悬空的岩石之上,所绘人物衣纹流畅有如吴带当风之洒脱,岩石之皴擦点染颇有大家气度。一簇簇铜钱串于悬垂而下的钓线之上。

(图三,壁画《刘海戏金蟾》)

千百年来,那只不知是被刘海调戏还是调戏刘海的调皮金蟾,后仰者天真的头颅,翻着一对白眼(黑眼珠),一副“愿者上钩”(究竟是谁在愿者上钩?)的模样,与刘海的对视定格。一个咧着大嘴坏坏地笑,有着既方更大的鼻子,一个耷拉着嘴角皮皮地瞅,两颊似乎打着粉底。拉在刘海手里的线、绑于金蟾后脚的绳、受诸多铜钱的重力作用,明显呈弧形般绷紧。此画,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跌宕起伏的书法功力,将那些细节刻画得丝丝入扣,入木三分。

(图四,局部放大,坏坏地,咧开大嘴坏笑的刘海)

(图五,局部放大,皮皮的金蟾)

从这些局部放大细节我们可以拜读到,画家笔下的金蟾,一改过往书画家笔下常见之俗格,清癯,秀气,宛若一匹眷养多年的灵犬,富通人性。作者用高超之笔墨,言简意赅地将金蟾人性化地展现于墙面,虽了了数笔,未加晕染,但见金蟾之脊背“青处愈青”,腹部“白色更白”,整幅作品“见笔、见肉、见骨、见灵性”,此画虽历经140余年漫长岁月,笔墨依然清新透亮,神态亦愈加地鲜活动人。是故,此画家不愧为高手中的高手,行家里的行家!画面中,那耷拉的嘴角,那凸兀的眼珠,只一眼,便可令人过目不忘,而那些颇具玩味的调皮镜头,更是有如余音绕梁般地让读者回味,三日不绝。

这便是高手,在一笔、一划、一点之中初露身手,小试牛刀。

再观作者笔下之吊线,那一簇簇悬挂的“铜钱”(如上图,图六,图七),线条清新靓丽,笔墨变化超凡脱俗。只一观,便可知画者胸有学养,谈吐不凡,正所谓“胸有诗书气自华”是也。

于是,从心底起便更加地喜爱起了作者,进而,肃然起敬,高高地树起大拇哥来——在此画140多年之后,笔者成功加入其粉丝团(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粉丝加入)。

事实上,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历代国宝级的壁画枚不胜数,譬如敦煌莫高窟壁画、比如汉代武侯祠石棺壁画、即便是飘逸如斯堪称画圣的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也都是白描或写实者居多。壁画用纯水墨写意者,且动用了文人画格调的可谓凤毛麟角,并且像西乡【郑氏宗祠】写意水墨壁画这般精美,极具高雅性、可读性、以及技法高超者更是了了无几。

西乡【郑氏宗祠】写意水墨壁画之精美,无疑填补了国内文人水墨壁画之空白

再比如,如下(图八)这幅山水巨作(目测约两米宽,需进一步实地丈量)更具很高的学术价值。

(图八,《风雨归舟》)

此幅水墨作品,如果不是在岭南实地亲眼目睹,可以说,笔者是绝对不会想到倪(瓒)、黄(公望)、董(源)、巨(然)这些与江南地区新安画派一脉相承的南宗文人水墨山水特质、即那些高迈、高古、清秀、淡泊的文人画风,会与印象中重黑、重彩的岭南画风有交集(显然同岭南画派近代画风迥然不同)。

 我们知道,岭南文化,由三大块组成,即汉族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构成了汉族岭南文化的主体。

   观明清时期岭南诸多先贤画人,如居巢(1811年-1889年?)(也有说1865)、居廉(1828-1904,原籍为江苏扬州宝应县,先辈来粤做官,遂落籍番禺),苏六朋(1791-1862,广东顺德人)等,亦如前日所见罗太泉,作品注重水墨功力,画风出入文人画一脉,与新安画派,多出一格,来源倪黄董巨,笔墨清新脱俗。

同近代高剑父等前辈所创“重色”、“重黑”之近代岭南画派风格迥然不同。

   如明·黎遂球(1602-1646, 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板桥村人,工画山水,早年刻意学文徵明用笔,后师法黄公望、倪瓒。)《送区启图北上图》(图九,有倪黄笔法,兼有渐江风骨)等作品,尤其是西乡【郑氏宗祠】此批水墨文人壁画,便可印证之。

(图九,明·黎遂球,倪黄笔法之兼有渐江风骨之《送区启图北上图》。备注,此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因此,溯本追源,这批壁画的出现,尤其是“高超的水墨写意文人笔法”,无疑为明清江南与岭南之绘画的大融合(或中原文化南迁)提供更高学术意义的实物说明,当然,也为岭南画派文脉传承以及变革提供很好的实物佐证。尤其是在考证民间文化艺术(具体到客家文化)起源时,此套壁画或许亦能起到不可低估的实物参考价值。

(图十),细观该图,庙宇,方塔,以及草庐间临窗读书之高士——近林掩映在暮霭水汽之间,远山飘遥于云雾烟村乎上。草木山石、树林烟雨空灵淡雅,无不典雅地呈现宋元明清之文人笔法,出规入矩!如若观其局部,但见笔法老道,笔墨高洁,清透脱俗,浑厚华滋,极具大家风范。

(图十,局部,屋宇高士)

如(图十一),观点睛之人物,无论是顶风而行的宋家画法的行人,还是借风而下元人逸笔草草之白帆归舟,无不笔法墨法精准地道!那些风叶柳条,如画家胸中之学养含蓄并且娓娓般道来,有如闲庭信步一般。

虽然,白璧微瑕,画作也有各种各样的缺失,比如,白帆顶部的横杆,左右两端过于伸长,此为习气。但仍然不能掩盖整幅作品的艺术高度。

(图十一,顶风而行的宋家画法之行人)

自古画树是山水画家的“看家本领”,那么此图之树法,让我们也来细细品味一番,如下(图十二),此般了了几笔之出枝添叶,有如明清时期江南徽州地区著名新安画派之大家手笔,亦似吴门画派之唐六如(伯虎)再生,细细品来,这般洒脱的出笔非常不易,更何况,这一丛丛风雨中的树木,是绘于非顶级宣纸的土墙之上。

(图十二,洒脱的出笔)

至此,笔者充满好奇并开始兴奋起来,此图究竟为何方高人大师所绘?有如此的能耐!相信此刻读者们也会同笔者一般好奇。

好!那就随笔者一同慢慢考据。

四.   名家圣手,驰誉岭南

读此画作者于《刘海戏金蟾》(图三)中题款:时于光绪四年(1878)秋八月以博一笑耳,罗太泉。

再观《风雨归舟》(图九)题款:风雨归舟,时于光绪戊寅(1878)桂月望后六日。太泉。

说真的,在过往的读画记忆中,还真没有他的印象,更不知其为何人。罗太泉!因这些作品实在精彩,于是,勾起笔者无限欲望,欲一窥究竟。

再观,下图(图十三)俨然石溪髡残之粗服乱麻。

(图十三,罗太泉小山水)

而其人物《罗汉图》(图十四),大笔直扫,怒目圆睛,衣帽之纹纷飞跌宕,仿佛扬州八怪横空出世。此图何等大气,且韵味十足!有此等笔墨胸襟者非大家莫属!

题款:“制于光绪戊寅(1878年)秋八月,望(农历十五,此处正值八月十五)后二日,以博一笑,鸣(?)山罗太泉”,作者落款似为“鸣”山,应为祖籍“鸣山”之人。鸣山在哪?有待后续考据或见教方家。

(图十四,《罗汉图》)

至此,从罗太泉先贤山水、人物、花鸟作品来看,其综合绘画素养极其深厚!当非等闲之辈。

笔者近几日搜索,暂无罗太泉生平资料,仅从散落于民间的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到,广东地区至少三处存有罗太泉壁画。

一处,为花都水口营【作宏商公祠】:

花都区中心城区沿118省道往东,有一条常被人提起的“末代探花”村——水口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探花商衍鎏的故里有一座【作宏商公祠】,末代状元刘春霖曾手书门联“两代三进士,一门三翰林”。据相关资料,【作宏商公祠】三幅壁画分别为:《一气高升》、《诗酒琴棋》和《江南第一花》,均出自罗太泉之手,第一幅落款:“时于光绪戊寅(1878年)初月,生罗太泉画”。如下图(图十五)正门上方人物画《诗酒琴棋》。


(图十五,花都水口营【作宏商公祠】,罗太泉所绘壁画。备注,此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作画时间为1878年正月,仅早于西乡【郑氏宗祠】半年多。水口营【作宏商公祠】与西乡【郑氏宗祠】直线距离约135公里。

(【作宏商公祠】与【郑氏宗祠】直线距离约135公里)

另一处,为黄埔姬堂村【康养周公祠】:

   位于黄埔大沙街姬堂村【康养周公祠】,作画时间,清光绪己卯年(1879)中秋节后。黄埔姬堂村,乃大家族村,为宋代著名儒学之士周敦颐的后人所居,村前祠堂【康养周公祠】壁画是罗太泉绘制。分别是廊右壁的《唐代诗人景公《画松》笔意》山水,廊左山墙花鸟《春光木棉图》,门额上方山水《诗酒棋琴》及左右隶书书法作品,以及廊右山墙花鸟《松风绶带》。

    作画时间1879年中秋,迟于西乡【郑氏宗祠】整整1年。黄埔姬堂村【康养周公祠】与西乡【郑氏宗祠】直线距离约90公里。

(【康养周公祠】与【郑氏宗祠】直线距离约90公里)

曾有记者感慨道:这个人能够被周敦颐的族人请去绘祠堂壁画,可见在当时也是有名气的。

五.   酒香巷深,期待挖掘推广

壁画,不同于国画和书法作品,国画等因为便于携带,作者即使远在天边,其画作都可以被他人携带去到作品展示之地,画家不一定亲临。而壁画,必须作者亲临现场绘制,即使年迈,因名气地位,更为望族豪庭重金礼遇,非亲力亲为之登高绘制而无有他法。正因此,杨瑞石(1836~1908),番禺沙湾紫泥村人,曾承揽广州陈家祠的壁画工程,1903年,72岁高龄的杨瑞石还需爬上脚手架绘制壁画,不幸跌伤致病逝世。由此可见,壁画艺术制作之不易,满眼辛酸。

综合三处壁画绘制的时间和地点,旧时交通不便,罗太泉先生于1878年正月至1879年中秋,这一年半间,频繁地在直线距离近三百里(古时计量单位为里)的岭南三地被望族礼遇聘请,来回奔波。可想而知,罗太泉前贤当年之名气。

从现有之实物遗迹看,其作品格调及手段远在杨瑞石之上。

壁画,因为载体独特,广东地区多为“制粉墙”,即洁白细腻的蚝壳灰加上纸筋,干后再打磨细化,于是便等同于“画纸”。因其干湿陈旧程度不同,受墨及发墨程度就会各异,故表现在作品上的精彩程度便会大相径庭。壁画师对优质“制粉墙”的依赖,就等同国画家对笔墨纸砚的苛求一样。孙过庭曾于《书谱》谈及书画理论的“五乖”,即: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此处的“乖”,为“表现好,顺从,听话”,引申为写字(或作画)时的心情以及笔墨纸砚等的“称心应手”,使得作品挥洒出神入化。

(身着盛装的西乡原著渔民)

自古西乡【沙井蚝】最为出名,有资料记载:蚝学名牡蛎,是名贵海鲜之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生食味道清爽可口。我国著名蚝乡宝安区沙井镇,其蚝体大,肉质细嫩鲜美,风行全球华人,成为现代人时尚的追求。蚝产于宝安沙井、福永、西乡及深圳其他区。以宝安沙井蚝最出名。【沙井蚝】生食肉鲜美,也可烹食。以其色泽乳白,肥嫩爽滑著称港澳和东南亚,是深圳最著名的特产。

     就此三处罗太泉作品图片比对,整体来说他的作品水平非常高超,但相比之下,西乡【郑氏宗祠】的水墨壁画系列水准最为突出,为三处之最,格调更妙,堪与江南地区明清著名之文人画大家相媲美,此真深圳人之福气也。或许,西乡沙井蚝壳质地优良,如同高品质之宣纸,为【郑氏宗祠】水墨壁画提供优良绘画介质,为罗太泉水墨精品超水平发挥提供可能。

篇幅所限,【郑氏宗祠】水墨写意壁画不一一尽述。据悉,本届西乡庙会持续至,更多精美珍贵壁画,请于现场仔细欣赏。

搁笔之前,笔者略有沉思,因【郑氏宗祠】水墨壁画精美珍贵,有待更多方家志士尽可能完善其资料,尤其是于史料空白和缺失的该壁画作者罗太泉的生平资料之考据。倘若日后有人系统地整理出一部《郑氏宗祠壁画》研究成果,相信会为西乡、更为宝安乃至深圳本土文化品牌之打造推广增色添彩。

期待方家。

(西乡【郑氏宗祠】介绍石碑)

新安渐江帆  张文林敬书

2019.4.5 清明 初稿于深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