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故城发现古石碑为明代迁移县治之实证

 轻风无意 2019-04-08

[转载]河北故城发现古石碑为明代迁移县治之实证
[转载]河北故城发现古石碑为明代迁移县治之实证
碑文

故城县新徙县治记

赐进士礼科右给事中邑人周世选撰  
赐进士户部广东清吏司主事邑人张守贞篆额  
赐进士户部陕西清吏司郎中邑人宋诺书丹

故城古蓧县膏池地。唐贞元间始置今县名,历宋而元,为县为镇,或置或废。尝隶贝州,今为河间府属邑。徵诸志,旧无城郭,惟官署列卫河之滨。成化二年,府守贾公忠奉诏建城濬池于署北里许。嗣是,吏治因循,惮于改作,积有岁年,城垣倾圮。

今上纪元之四月,兵宪水峪曹公科知状议曰:县有城池以资藩翰,备不虞;有治所以宅官徒,联众庶。城无民则邑虚,治不迁则民涣。兴革重务,莫是过也。上之抚巡,抚巡是之,廼符县亟督之。

理时沱南李公绍先始知县事,承剳顾而言曰:先信后劳,若古有训。吾未施于民而遽劳之,众其谓我何?既数月,大张化瑟,群情效顺,廼即城之中度地亢爽,布位经营。厅序屋宇,门屏阶垣,广狭延袤,各有规制。欂栌口(左木右店)楔,塼埴瓴甋,塈茨丹垩诸材,括旧以需用。其所不备者,斟酌增饰之。城池之尺度,楼橹埤堞之规模,达观隐广,弗遗弗疎。揣工量费计金七百有奇,不使或糜。总境内编氓而籍记之,里有定夫,夫有定日,日有定役,不使或滥。出纳有稽,分董有官,十人五十人百人各有伍长,互相觉察,不使或渔或逸。李公又自阅朝暮,较勤惰以总其凡,不使或偏或徇。

九月鸠工从事,明年二月官廨以次就完。城堑筑凿甫施工力,李公被徵为南道御史,县暮詹君相廼承专理之檄。无何,新尹徐川党侯田至,协心殚虑,画廛定衢。秋九月,爰告成事。内而堂宇宏遂,门闼洞豁,长贰尉属视事燕憩,翼翼委委,咸适所宜。吏舍神祠,深靓严肃。仓庾狴禁,奥固扃密。逵达横术,市环周庐。伟丽博厂,井如涣如。外而高墉峨峨,重郛言言,女墙宿列,鸱尾云连。襟抱峻流,背绕沃壤,岿然盘踞,屹成鉅坊。士而游息,宾而馆谷,旅于途,商于市,熙熙倓倓,改观易望,物象风景蔚然其顿殊也。自此通贸迁则以藏富,销奸宄则以弭乱,锺奇孕秀,地灵人杰,澹董辈出,龚鲁肩立,不日畿辅之一望邑哉!

是役也,水峪公创谋省成,沱南公虑事率作,兴举旷典。绩为较著,若巡按少泉郝公杰省风采议,首振纲维;巡抚南贞庵曹公亨、函野温公如璋绥猷明法,继覃经制;太府平皋朱公裳宣度达情,体要明察;党尹则恪励承事,克底成绩;詹幕则督办勤敏,无稽无缺。是皆有功斯邑。

民用永裕,沱南濒行,以记石见托,既党与詹再为之请选。惟天下事,或兴与废,各以其时。而应时与事,实惟其人。人非时曷因,时非人曷成。吾邑百余年来,县治凡几议迁置,城池凡几议修筑,移文频仍,苟且承应。司监牧之寄者方逆旅视官,望望然计资年以去,顾此弹丸,置而弗理。际其时遇,其人孰意有今日乎?

圣明御极,贤哲奋庸一时分符,列采济济。得人以谋以断,慎固封守,务崇实政,罔具粉饰。一邑如此,推之一路,又推之天下,举可知也。识者将深为世道幸,岂直曰一邑攸繁已哉?虽然有善作,贵有善继。善继之者明也,不善继之者怠也。继之弗能,又从而败之者悖也,善继未几,旋惑异说而徙改不常者,妄也。后之人不足于明怠邪?悖邪?妄邪?视此亦可省矣。若夫兴造之后,继以恬休,平徭减赋,息讼招流,黜猾禁侠,以息肩吾民,填实邑井,庶人和笃,而地利弥固,又在当事诸君子加之意焉尔。谨记。

隆庆三年岁次己巳七月上浣之吉
[转载]河北故城发现古石碑为明代迁移县治之实证
旧故城县城卫星图

翻译:

故城古属蓧县膏池地,唐朝贞元年间才有故城县之名。此后宋元两代数百年间,故城县或置或废,有时是县,有时就降格成了镇。故城曾属贝州,现在则是河间府属县。志书上记载,故城以前没有城墙,县治就位于卫运河边上。成化二年(1466年),河间知府贾忠奉诏修筑城墙,开挖了护城河。城池的位置就在县衙门北边一里左右的地方。建成之后,主政者却不敢轻易搬迁县治,继续在城外办公。因为县治不在城内,久而久之,城墙缺乏维护,残破不堪。


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兵备道曹科提到故城县的情况时说,一个县有了城墙才能算是有了屏障,有了治所才能安置官员、联络民众。没有居民,就会导致县城空虚,县治不迁,人口就无法向城内聚集。这个问题对一地之兴革至关重要。曹科的上书到了巡抚那里,得到了巡抚大人的赞同,于是命令县里抓紧搬迁县治。

当时,故城知县李绍先刚到任不久。接到命令后,李绍先想到了《论语》里“君子信而后劳其民”的典故,说道:“动员人民之前首先要取得人民的信任,这是古训。我还没有为大家做什么事情,就要发动大家去干活,人们该怎么看待我呢?”李绍先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把故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很快树立起了威信,人们都愿意为他效劳。这时,他才在城里丈量土地,规划各官署的位置。李绍先做起事来非常认真,就连房屋的高度、门窗的大小、台阶的宽度都考虑到了。为了节约成本,像木材、砖瓦、涂料等可以重复使用的材料,他都让人收集起来。旧料里没有的,他再考虑添置。像城池的尺寸、房屋的高度,看得到的看不到的,他都考虑得很周到。事后估计,这次搬迁县治一共花了七百多两银子,杜绝了浪费。

在组织上,李绍先把全县境内的壮丁编成花名册,每次出工都有记录。每个乡里都有定员上工,每个民夫都有固定的工时,每一天都有固定的任务。从而保证了民力不被滥用。并且在出纳上有专人审计,各项工程也都有专人负责。民夫每十人、五十人、一百人还设有伍长,互相监督,防止民夫偷懒或逃走。

李绍先每天还亲自查阅出工记录,以此来评判一个人是勤劳还是偷懒,防止有偏袒或徇私的情况。隆庆元年九月工程正式开工,第二年(1568年)二月官署就陆续落成了。正要开始对城池进行大修时,李绍先被任命为南道御史,调离故城,典史詹相接过了他的接力棒。没多久,新任知县党田到任,依然是齐心协力、殚精竭虑地推动这件事,并规划了城内的居民区和街道。到了隆庆二年九月,全部工作终于完成。

从城内看,修葺一新的县城宏大气派,官员无论是办公还是休息都变得更加方便了。官署祠庙美观肃穆,粮仓监狱坚固严密,街道四通八达,人民生活十分便利。如果从外面看,故城城墙高耸,城墙垛口如星宿一样排列,屋脊上的鸱尾几乎连成一片,面前是大运河,背靠着一望无垠的平原,颇有名郡的气象。无论是游历至此的士人看来,还是途经这里生意人看来,这里都是熙熙攘攘的兴旺景象,和以前大不相同了。从此之后,无论是商业还是治安,都大有改观。故城本来就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相信搬迁县治之后过不了多久就会成为畿辅的一座繁华城市。

搬迁县治是由兵备道曹科(号水峪)最先提出来的,知县李绍先(号沱南)筹划并实施了这一举世少有的工程。贡献比较突出的还有巡按御史郝杰(号少泉)、巡抚曹亨(号贞庵)、温如璋(号函野)、知府朱裳(号平皋)、知县党田、典史詹相,他们都是故城的功臣。他们造福了故城人民。

李绍先临行时,委托我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后来党田和詹相也出面邀请我写一篇文章,刻成石碑作为纪念。

天下之事,兴废都是因时而异。但能不能把握住机遇,关键在于人。人没有这个机遇,就没办法顺势;机遇来了,人不对,事情也办不成。我的家乡百余年来,搬迁县治讨论过好几次,讨论修葺城池也有好几次,报告打上去了,有关部门却只是应付了事。好不容易盼到上面有人来视察,但大领导觉得事情小就置之不理了。当时讨论搬迁县治的人能想到会有今天吗?

自当今皇上登基以来,用人英明果断,求真务实,不讲空话。不但一个县的面貌为之一新,推之一个省,甚至全国,皆是如此。天下有识之士都为生在这个时代感到幸运,更何况是一县的人民了。有了好的开端,继续保持下去就更加可贵。英明果断的继任者,才能把好的发展势头传递下去,如果懈怠,那自然就不能继续保持。没有能力的人,接任之后干得不好,是背离了这些始创者的初衷。一开始干得不错,接下来却思维混乱,朝令夕改,要想干好也是妄想。后来人如果不明白这些,看到这也可以警醒自己。迁治工程之后,接下来还要休养生息,平徭减负、打击犯罪,以充实人口,稳定地方治安。这些就要看在任的诸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