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一)

 東泰山人 2019-04-08

作者:水文化研究学者 王坚

课题:的哲学存在和智慧启示,是中国人文化自信,以及中国式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元素...... 

水,是影响中国文化形成、发展、演变、进化和传承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且排位靠前,非常非常的靠前,几近可以排位第一。

水,天地宇宙间客观存在的物质,就其自然属性而言,水本身一氢二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它与其他物质一样普遍和普通,都是宇宙天地中寻常平等的一份子,自然世界中缺了哪一样物质都难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运行体系。然而,就水的社会属性而论,水却是特别的不同物质,它赋予了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太多的智慧思考和特殊品质,这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的对比。

研究“水历史”,中国人不得不提中国的哲学先贤老子,不得不提老子2000多年之前所著作的5000字《道德经》一书。《道德经》前后共81篇,1-37篇是“道”篇,讲述“天之道”即天地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或称作自然规律;38-81篇是“德”篇,论述“人之道”即人类价值伦理之道,或社会文化之道。

老子《道德经》的本意,是告诫华夏民族的子孙后代“天道”在前,“人道”在后;“天道”在上,“人道”在下;“天道”自然而然,“人道”则非自然之物。“天道”是“人道”的基准和根本,“天道”规范框定“人道”是非曲直标准。“人道”唯有尊重和遵从“天道”之路前行,方能顺畅演进和发展。否则,人类任何违背天地自然之举动,则难逃自然宇宙“天道”的责罚。

天地宇宙的运行之道,乃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总体集合。自然规律“道”是自然而然形成、运行,顺遂天地自然演化的结果。毋庸置疑,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即天、地、人(万事万物总代表)集合成一体而成。系统之中,水是无可争辩的中心角色,和最重要核心原素,世间万事万物离不开水的浸润和滋养。没有水,所有生命体将不复存在。

既然,水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此的关键重要,那么高度认识并参学、遵从水的哲学智慧,便成为衡量人类世界聪慧程度的一种基础标准和尺度。历史上,中西方在认识世界本源的研究方向上,曾经行走在同一条路径。西方哲学第一人泰勒斯言“水是最好的东西”;中国哲学先贤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老子《道德经》)

“处下不争”,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中国儒家的鼻祖,老子的学生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平民百姓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

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

水,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水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水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中国先圣贤者老子和孔子高度崇拜水品水德,端视具象、显性的水,几乎等同于天地宇宙中虚拟、隐性的“道”自然规律。于是,在中国人的普遍认知中,水除了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物理属性以外,水还有极具深奥智慧的社会伦理和哲学文化属性。老子和孔子强烈主张人类社会应该参学和模仿水“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高尚品性。

中国5000年的发展历史,其本身就是一部高度跟进和无限亲近水的历史。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延绵5000年从没被中断过的文明体系,至今仍在持久不断延续、传承,向着另一个5000年的目标进发,究其根本原因或就在于:中华民族虔诚参学、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所有特质,尤其是强化“水”智慧所生成的功效和功能,以此来综合统筹、架构和组建中国社会的组织形态,以及其相关的治理模式。

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中最大的差别和差异,恐怕就在这个似乎极普通的“水”字。可千万别小看只差一个“水”字,有水或缺水,或根本没有水,目标和结果却可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遥远和不同。中西方对于“水”的理解和感悟存在着“天壤之别”的差距,中华文化中,处处彰显“水”的哲学存在和伦理价值理念,而西方文化里却鲜见“水”的痕迹和踪影。

中华民族的祖辈先贤在思考如何建构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组织形式和冶理管理方式时,首先想到的是参照、仿学自然生态体系机理,想到是大自然中“水”的绝对核心功能。水能够串连起天地间所有的生命物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并在其中成就“王”者地位。水,并无打算成为王者,但其高尚的品行决定了它就是众望所归、心悦诚服的王者,无人能望其项背。

既然确认、肯定了水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中心角色,中国人哪有不参照、仿学之理?人类生态系统,之所以配得上称作人类社会“生态”体系,自然就离不开“水”,水是唯一且无人可以成功替代的统领者。充分并深刻理解这一点,对于认知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国家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甚为关键,甚为重要。

仿学自然生态系统的人类社会运行过程,自然而然地需要有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或一个现代政党去充当、扮演水的角色,发挥水的作用。不论东方或西方,任何一个社会的当政者,本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成为全体人民整体利益的代表者和代言人,而非部分人利益的维护力量,成为水功能的执行人,无限贴近、跟进水的要求。这是“人之道”遵从“天之道”的核心要素和基础要求。

再往细微处讲,每一个独立的水系之下,一定拥有众多的江河湖泊,以及无数的小溪、细泽和洼地,共同滋养本系统涉及地区的各种各样生命体-动物和植物,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独立、自主运行的水循环系统。每一条大江或大河,必定存在有一个主要的出海口,由它来承接和统领全流域的地表进出来水,其功效和功能绝非其他次级出海口所能相提并论。从大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布局和机理中,中华民族总是能够心领神会似地开窍,有所顿悟大自然的组织形式和运行秘诀。(第一章完,全文待续)

理性 · 爱国 · 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